【舌尖朱湖】泥刀换锅铲,泥工出身大厨做的菜,非洲朋友念念难忘

 

他,既是老板又是厨师更是工匠,在锅碗瓢盆的世界中,在酱醋油盐的味道中,烹制着属于自己的百味人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朱湖集镇一家餐馆的厨房里亮如白昼,一位大厨左手不停地翻锅,右手娴熟地抡勺拌料,跳动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小龙虾过油后入味翻炒的刺啦声,在不大的厨房里跳跃着,半小时后,一道色香味俱全、令食客舌根发软的油焖大虾,就新鲜出锅了。





【特色小虾子令人垂涎三尺



刚刚完成一道美味的大厨,显得特别兴奋,他擦了下满头的汗,继续抡起炒锅……



这位大厨叫刘影。他22岁半路出家,从工地走进厨房,从帮忙打杂的学徒工,到如今可以做出近一百多道美味特色菜、拥有自己的菜馆。

朱湖农场老街坊平价菜馆老板刘影,用21年的岁月历练,谱写出一曲泥瓦匠变大厨的励志之歌。


【富有湖乡气质古色古香的门庭大厅,红地毯通向二楼】

朱湖集镇汉宜路边的菜场口子上,聚集了几家特色餐馆,每到饭点,这里就显得特别热闹。

刘影的菜馆,在汉宜路边的朱湖土管所旁,因装修独特,汉宜路上过往司机、行人不时要多看几眼。

和几名员工打扫完店里的卫生,刘影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坐在小编对面聊起来。

43岁的刘影个头不高,略显清瘦,他打开话匣子,从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说起。



【刘影在厨房切黄鳝】

“我1975年出生在朱湖塘口协和生产队,有兄弟姐妹五个,我最小。父母务农,最大的希望是风调雨顺,最大的幻想是走出农村。”刘影回忆,为了让老幺走出农村,父母集全家之力,供其读书。“父亲只有一句话,农村伢,冒得别的出路,一定要好好读书。我特别理解父母的艰难,然而事与愿违。”刘影的语气有些沉重。

初三那年,同队一个小伙伴外出打工,挣了钱,刘影得知小伙伴做泥巴匠,觉得“荒年饿不到手艺人”,也决定干建筑,靠手艺赚钱,出人头地,实现梦想,“后来,证明我想多了。”

1991年,刘影在塘口中学初三还没读毕业,就说要去帮小工,学泥巴匠赚钱,父亲当然不同意,但经不住他一意孤行,只好答应。

第二年,父亲去世,看着伤心的妈妈,当时17岁的刘影意识到,家里的顶梁柱没了,也就没有了依靠,一切要靠自己奋斗。“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做噩梦,失眠。”刘影语气低沉,眼睛仿佛蒙了一层雾霾,头下意识地撇向门外。



【刘大厨炒菜】

忍着悲痛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刘影跟着村里人上东北搞建筑,从帮小工出苦力开始,到抡起泥刀的师傅,酸甜苦辣都尝遍,“那时经常是辛苦一大年,最后工钱像要狗肉帐,搞不好就白干一年……”很骨感的现实,让刘影落寂和无奈。

渐渐地,刘影厌倦了到处漂泊、居无定所而又收入不稳的日子,他越来越思家。

1997年,经熟人介绍,22岁的刘影终于放弃了建筑业的梦想,回到孝感,在夏海月圆大酒店,半路出家地学起厨艺。



当年孝感城区的月圆酒楼,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月圆酒楼”一开始只能是最基层的传菜员,挨厨师长斥责是常态,“我从来不还嘴,厨师长让我加班,我就加班,就算厨师长什么都没说,我也主动要求加班,除了厨房里更加努力之外,我还看一些烹饪书籍,一有机会就自己练习做菜。”干过苦力活的刘影,在餐馆的勤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当年月圆酒楼的大厨炒菜,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月圆酒楼”
“那时吃的真不是亏,记得有一次,厨房下水道堵了,水漫厨房,一整天我的脚都泡在水里,湿乎乎的,晚上一看,脚都泡腐了。冬春的时候,手上的裂口见了水就疼得更厉害了……”对那段经历,刘影一直刻骨铭心:“厨房里的杂活特别多,忙碌一天下来,躺在床上,累得一动都不想动,每天上班进厨房,我都很害怕!”只有每次做员工餐时,他才感觉到少有的兴奋,因为,这时候才有机会在老师傅指导下摸刀,抡炒锅,感受一把什么叫“师傅”。

“以后,要是能自己开个餐馆该多好呀!”干杂活的时候,尽管很累,只要有空,他都会给师傅打下手,学习厨艺。



当年月圆酒楼的员工在帮厨,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月圆酒楼”

每天早上6点多,他就赶到酒店厨房,开始准备一天的各种“料头”,练习刀工,这一忙碌,一站就到了晚上10点。同事们都走了,刘影还留在厨房里切第二天的菜,一直到深夜12点。

“最开始的时候,常常不小心就把指甲盖切掉了。只要不严重,包上创可贴继续切。”一路坚持,只为了心中那个不变的理想。



【刘影做的“万州烤鱼”,从原料到焐法,融入了朱湖本地特色】

一道菜,光调料可能就需要四五十种,看着师傅下料,刘影认真看着,琢磨着,默记在心……

为了学到更多厨艺,从调凉菜到炒热菜,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刘影还经常主动给其他厨师打下手,为的是趁机学习厨艺。

在夏海月圆大酒店的五年里,他竟慢慢学会了好些菜。



【老街坊的招牌菜“秘制酸菜鱼”是朱湖一绝

“从传菜,配菜,拼盘,厨师,厨师长,厨房的每个环节都熟烂于心,游刃有余,终于有一天,我也是厨师长了。”刘影轻吐一口气,笑着说。



【刘影把湘菜名品“剁椒鱼头”引进来后,经过朱湖式改良,更适合本地大众口味。】

“2003年,我在孝感园林路开餐馆,不料当年非典,只得无奈关闭。2006年,感情发生变故,给我带来沉重打击。2007年,在孝感永安跟别人合伙再次开餐馆,因合作不愉快,后来散了伙。”出师后,刘影做餐饮的日子并不顺。

后来,他厌倦了在孝感漂泊的日子,想起了家乡。

2014年,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兴建,集镇环境越来越宜居。刘影暗想,游客们游玩湿地,总要吃饭吧。于是,2015年12月回到朱湖,在汉宜路边集镇路菜场口开起了湖乡特色餐馆,命名为老街坊平价菜馆。

今年五一前夕,为突出湖乡特色、农家风格,刘影又把“老街坊”重新装修一番,五一刚过就重张营业。



装修前的老街坊



老街坊装修后,农家风情更浓了

“这道菜是我自己研究的,先卤、后炒、再炖,虽然麻烦,味道很好”,近100多个菜品,刘影都要亲自下厨房烹调。



【是老板,也是厨师,刘影坚持亲自炒菜待客。】

“朱湖流动人口不多,生意都不好做,如果六月份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朱湖来。”刘影眼睛一亮,期待地说。

重装后的老街坊大厅和包房







果不其然,每到周末,四面八方的客人涌到朱湖,游玩湿地之后,往往要到集镇寻找就餐之处。

小编跟刘影抽空闲聊间,来自恩施的熊先生一行从湿地出来后,到朱湖集镇找到“老街坊”,几道湖乡特色农家菜,让鄂西大山里的客人们大快朵颐。






“现在做生意哈不容易,诚信很重要,食材品质啊,价格也要公道,菜品也要推陈出新,所以回头客还比较多。”刘影说,老客户不光有集镇居民,部队干部战士,还有沦河桥工业园那边的安徽人,割小麦油菜的河南司机,甚至还有非洲朋友……


【伦河桥工业园区的安徽客人】


【灯火辉煌,举杯交错,畅意淋漓:割油菜、麦子的河南客人。】说起非洲黑哥们在老街坊吃饭,还有不少过瘾的故事。

非洲伙计们喜欢吃烤牛排,手势比划带手机互译,但是怎么烤都适合不了他们口味,炒牛肉,咖喱牛肉做的还行,吃了连连说good












【非洲朋友和刘影的儿子】

非洲黑哥们周六周日休息才能出来。

一天早上八九点钟,“老街坊”将将开门,正在做卫生,一伙非洲朋友们就来了。

他们吃还是不讲究,不喜欢吃辣的,清淡就好,只喝啤酒,可乐雪碧之类的碳酸饮料,边吃边聊就到了下午四五点


有一天中午,塘口二队挖树的万斌师傅正好也在这里吃饭,看到非洲朋友,连说缘分,抢着把他们的单也买了。



【刘影和非洲朋友fred及他的伙伴们】









【老顾客非洲朋友在“老街坊”】跟非洲黑哥们聊得欢,刘影干脆和他互加了微信。

不懂英语,刘影就用微信自带的翻译功能跟黑哥们对话。

【非洲朋友fred和刘影依依惜别】








我最好的朋友在湖北!”黑哥们从微信上发来的话,让刘影非常感动,也很自豪,感觉自己延续了朱湖人热情好客的传统,而且得到了朋友的肯定。

“这一路太多的压力,我从没有给家人说过,不想让家人为我担心!”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小编离开的时候,刘影动情地说,这是这么多年来,他说话最多的一次,因为平时都是埋头在自己的工作中。



小编手记:
厨师,一条龙师傅,作为朱湖众多平凡人物从事的一种职业,酸甜苦辣就像他们手中的美味佳肴一样,背后的付出只有自己知晓,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和我们身边的刘影是一样的,来自普通家庭的你我他,因为生活的压力,选择了很多辛苦的行业,就像帅气的刘影,既是老板,又是厨师,更是工匠,在锅碗瓢盆的世界中,在酱醋油盐的味道中,烹制着属于自己的百味人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关注 梦里水乡大美朱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