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从非洲独自冒险骑车16000公里穿越16国回中国,原因让人点赞

 

义无反顾的勇敢,就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跨越16000公里需要多长时间?波音飞机需要飞近20小时,和谐号需要全速奔跑50个小时。那么,骑自行车呢?宁波小伙袁江磊,曾经用360天的时间,骑车跨越16个国家,16000公里的距离,从非洲回到中国。这360天的非凡跨越,为非洲贝宁的一个村,带来了光明和水。





16000公里:追逐光明的旅程

袁江磊,浙江宁波奉化人,大学起就酷爱户外运动,对这个90后的大男孩来说,关于户外运动最值得书写的一笔可能就是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骑车从西非的贝宁共和国回到中国,全程16000公里。

2014年,袁江磊大学毕业,前往贝宁,以支教老师的身份在孔子学院教授汉语。两年后,支教结束,他突然萌发了从非洲骑车回家的想法,并在同年9月正式成行,一个人踏上征程,开始这项伟大的挑战。
根据事先和某公司的约定,他每骑行1公里就能得到1美元的捐助,用于西非当地村落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骑行结束后,他总共募得16000美元,用于贝宁共和国一个叫尼普尼的散居村落的水电设施建设。

在这之前,尼普尼村没有水井,也不通电。当地的村民吃水需要去2公里以外打回来,手机需要去23公里外的上级村充电,人们日常使用的只有手电筒、收音机等可以充电或者用电池的家用电器。
现在的尼普尼,因为袁江磊的努力,拥有了一口深70米的水井,和一座1.2千瓦的太阳能充电站。

小袁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也许对于尼普尼的村民来说,他就像是逐日的夸父,或者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义无反顾:是给自己的交代

小袁说,自己在路上也曾遇到过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曾经有过“感觉自己可能回不了家了”的时候。

他曾不小心染上疟疾,最严重的时候,四肢和意识已经剥离,大脑控制不了四肢的行动;也曾在亚特拉斯山脉遭遇没有路的河谷,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只推行了12公里;或者在撒哈拉,44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里,徒步五天走出沙漠。

有时候很难理解那些热衷于极限运动的人,比如失落在太平洋上的郭川,或者前赴后继攀登珠峰的登山者们,明明生活可以安稳温柔,为何偏偏要去挑战这些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有一个叫乔治·马洛里的登山家,在被问到为何要登顶珠峰的时候说出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山就在那里。
去登山、去骑行、去远航,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山在那里、因为路在那里、因为海在那里。我们总要去看看,才知道山是什么样的、路是什么样的、海是什么样的,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所有的挑战从来不是为了去征服什么——我们也从来无法征服任何山河大海,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而一次义无反顾的勇敢,就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所谓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视频里的袁江磊,胡子拉碴,皮肤黝黑粗糙,甚至曾经被路人当做强盗,可是他一身风尘的模样却是对“君子”二字最好的诠释。

当我们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时候,小袁将水井和充电站送到上万公里之外的尼普尼,给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送去光明和水。

当我们说“有教无类”的时候,小袁手执教鞭,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带到非洲,让非洲人民聆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当我们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时候,小袁在和贝宁人民呼吸同一片天空下的空气,喝同一口井里的水,分食同一只烤全羊。

当我们说“君子不器”的时候,小袁一路风尘仆仆甚至狼狈不堪,放下书本,用一辆自行车践行君子之道。
上万公里的跋涉,一口水井和一座电站的善意,是对孔孟之道和君子之道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中国男人的最好诠释。如果孔夫子还活着,这个孔子学院的年轻老师,一定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自强不息,骑行不辍;厚德载物,仁人无类。感谢袁江磊,让世界看到中国男人。




    关注 二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