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别人刷题能上岸,而我不行? ——一位言语老师教学经历中的见闻与思考

 

功夫下在平时...







【李子菌导读】看了最近公众号的推送,许多未能上岸的同学有这样的疑惑,他们刷题了,我也刷了,为啥他们能上岸,而我不行?这是个问题,我也在思考,今天没有干货,就拿我在刷题班上的见闻与大家分享下,找出些许端倪,希望对大家的国考备考和接下来的刷题有所帮助。


见闻一:答案远比思路重要

在刷题班上和大家分享时,见识最多的就是大家的提问,有问题肯定是好事,但从提问中也可以发现问题所在,绝大多数同学提问都是只有题目或者“老师,这道题选什么?”,不难看出,大家都更关注答案,而不关心思路,如重点句是哪句,主体词是哪个,又该怎样去结合语境等。理顺了思路要比选答案更重要。因为考场上你不会碰到一模一样的题目,掌握了思路,举一反三,临考时方能得心应手。如何总结和理顺思路呢?简单来说,刷题总结时,需要多对自己问几个为什么?

【例】与一位同学的聊天记录,示范大家该如何去总结理解一道言语概括类题的思路:


见闻二:“听课第一”的思想

以我的死党今年的公考过程为例。他今年上半年报考了X南省的公安系统,由于18年国考几乎裸考的他差3分上岸(行测答题卡没有涂完),所以今年上半年的备考显得从容自在,他报考了X期刷题班,但采用的却是每天“听课”然后再抽空“做题”的方式(实际工作很忙)。考前与他的交流中,他自认为感觉很好,很有希望能上岸(因为跟着听完了所有的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冲刺课),但事与愿违,他又一次折戟了……在替他感到可惜的同时,我也进行了思考。

这两年的刷题班教学中,每次都有同学以没有时间刷题为由,选择了“先听课,再刷题”或“只听课,不刷题”的歧途,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折戟沉沙”的结局。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刷题(实践)才是最主要的,听课(讲解/借鉴)是辅助刷题的,刷题(实践)出真知,听课(讲解)是出不出真知的,别人的东西还是别人的;另一方面,先听课的同学,绝大多数都不会进行认真理解地去做题和总结(记下了答案)而缺少了理解与总结,刷题等于一句空话,只是单纯的选答案,刷再多也没用。综上,给大家最正确的刷题方式:“先刷题,再听课”,先自我实践找出不足,再去借鉴别人的,对自己补漏。

见闻三:给自己找理由来开脱并不划算

还是亲眼目睹的事例。实验室里的一个师弟,今年研三,听其他同学说,通过了18年国考,考到了上海某单位任职,本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硕士论文外审没有通过(按照规定,延期一年毕业)。于是乎,他就理直气壮地来到实验室,和老师理论。尽管声音很大,但仔细听来,却没有几分在理,最后还是得默默接受延期的事实,至于去任职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替他感到可惜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大启发:

该同学从研二开始缺席了2年的实验室科研经历,理由一大堆(回家看病、父母身体欠佳需要陪伴、自己老大不小需要工作实习等等),研三上半学期未参加学校的论文初审,理由又是一大堆(备战国考消息不灵通、没有同学通知、和导师联系不上等等),未和老师进行学术进展和探讨,理由还是一大堆(别的同学也没有这样做、我那边没有网络、这项任务太难百度不到任何参考资料等等)……

从概括类题的角度给他的经历进行总结: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企图博得同情与帮助。

其实,公考何尝不是如此。在和那些未能成功上岸同学进行沟通时,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每天多少多少小时在单位,之类的说辞,这其实就是一种理由,一种为自己失败开脱的理由。我的博士生导师的经常说,“时间紧任务重是客观的,无法更改的;但至于该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是由你决定的”,明知道自己时间宝贵,就更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效率做事,看手机、聊天、放松、发呆等行为的时间占比要尽量缩小,否则就只能是完不成任务再找借口开脱了。正如俞敏洪分享中的一句话“成功的人从不问来不来得及,难道我说来不及了,你就不去做了吗”,所以给大家最划算的一条建议:功夫下在平时!
希望能在19年国考的上岸的同学中,有你的身影!

——2018年7月5日

 风雨大作时写于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大厦


    关注 公务员考试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