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众乐园,有位汉口嫂子用四十年坚守武汉最细致的手艺

 

急不来的手艺活,还得有人在坚持。...



/
大工业时代
机器代替人工
一针一线的手艺
再难寻觅
/


武汉的夏炎热了一阵,转个天儿又暴雨连绵。

困在家里收拾起屋子,翻出一件小时候极喜欢的白褂衫,右下角处被外婆用蓝色的线绣着我的名字。后来又找到一条手绢,上面的花也是外婆绣的。



最近的孩子们早就不兴绣名字这套了,至于绣花手绢这种玩意儿,则更为罕见。刺绣这门手艺,从曾经家家户户的母亲必备手艺,逐渐隐为一门少有传承的手艺活。



遍寻武汉,终于找到一家还在传承汉绣老手艺的地方,遇见一位拥有40多年经验的汉绣师傅。



常有人说统一街与永乐巷是老汉口的手艺聚集地,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翻新后的新民众乐园内,传承了几千年的汉绣手艺正薪火相传。



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是具有湖北特色的古老绣种。



作为楚风汉韵的传神代表,汉绣有着其独特的韵味,已经被收录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如今,还坚持着老手艺的汉绣师却少之又少。



51岁的王燕正坐在桌前,对准铺在荧光板上的薄纸,用可消除笔在手绢上写下“极棒”二字——这是某个学校的老师们的集体订单,手绢完成后将作为奖品赠予学生。



这一步骤是王燕每次在刺绣前所要完成的。在要绣的作品上事先勾勒上字画线条,以便在下针时精准清晰地描绘出各种复杂的形状图案。



汉绣是一门极其复杂费时的手艺,即使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简单的两个字,也需要将近1小时才能完成。



技艺精湛来源于熟能生巧。

王燕一家都是地道的老汉口人,王燕的妈妈曾经在电阻丝厂上班,下班之后便会绣些手绢织物补贴家用,是街坊中出了名的巧手绣娘,大家都对其手艺赞赏有加。



王燕从5、6岁起就开始帮妈妈穿针、打下手,有时候也会在妈妈的作品上“出两针玩玩”。到了7、8岁时,妈妈发觉王燕对汉绣的热爱,请来老师,专门教王燕汉绣。



“不是有句老话,

妈妈是教不了自己的孩子的。

我家也一样,

所以请来了专门的老师,

负责教我。”

老师的悉心教导加上自身的天赋与勤学,王燕的手艺进步很快。没曾想,正值青春的王燕碰上了刺绣市场的不景气,王燕进入长航参加工作,只在闲暇时捣鼓些作品。直到孩子出生后,王燕才慢慢重新忙起这门手艺。



“孩子上学不想和别的孩子穿一样的衣服,

我就会给她绣一些花或者其他图案;

有时候碰上衣服不小心沾上果汁

或者其它难洗的污渍,

我也会绣一些东西在上面,

是遮挡也是装饰。”

说到这里,王燕的脸上露出温柔的神色,孩子似乎给予了她很大的力量,让她一直坚持着这复杂的手艺活。



后来从单位买断后的王燕专心干回老本行,正巧碰到武汉纺织大学的冯老师在找汉绣的手艺人为学生上公开课,两人一拍即合。



今年,王燕即将迎来自己的52岁生日,但只要坐到刺绣桌前,她便有了无限的精力和热情,和当初那个在灯下悉心为孩子绣着衣服装饰的年轻妈妈没什么两样。

王燕母女两代人之间的传承使得这门老手艺保留下来,王燕也被评为了汉绣非遗传承人,大小荣誉不计其数。



她曾参与电视剧《红楼梦》的盘金绣,其绣品《凤戏牡丹》2014年被联合国收藏,以黄鹤楼为概念的作品也作为伴手礼远赴日本。



如今,王燕还会定期去到纺大、育才小学、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和红钢城中学等学校,为那里的学生们普及汉绣知识,传承汉绣手艺。



而在新民众乐园里的汉绣精工坊内,她也亲自授课,将汉绣手艺教给更多有兴趣的接班人。王燕老师的学生中,从几岁的小孩子到年过中旬的人,都有。



“汉绣讲究齐平光顺,近看与远看都要色彩浓艳,有很强的冲击力。或许有人觉得汉绣不够精致,但它与武汉的地缘文化事实上有很大关系,有一种粗犷的美。就像武汉人的脾气一样,

粗声大嗓,但是温柔在内里。



在汉绣精工坊中仔细观摩了一圈,每一幅汉绣作品,都如同一幅上好的画作,浓墨重彩,又如同一张精美的照片,写意传神。



手工艺拥有一种机器无法取代的美感,而汉绣老艺术家们坚守住最后的领地,旨在将其长久的传承下去。



走出汉绣精工坊,屋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落。又往统一街里走了一遭,去瞧瞧藏在里面的改衣坊、楚剧团、照相馆。老汉口的魅力一直在此,它既包容着新生事物,任其迸发喷涌;也温柔地藏起古法手艺,凭它源远流长。

而我们则感激着:

那些急不来的手艺活,还有人在这里坚持着。

×
『iWuHan粉丝福利』
带你深入了解汉绣文化的魅力
请在文末留言
说说你对汉绣文化的理解
7/9从精选留言中抽取2⃣5⃣名送
汉绣体验课程1节



    关注 iWuHa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