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专项能力培训】一期课程火爆,圆满结尾,共约下期精彩

 

7月7日早晨,上海下起瓢泼大雨,但是依然阻挡不了临床医生参加x26quot;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x26quot;第一期学术活...





7月7日早晨,上海下起瓢泼大雨,但是依然阻挡不了临床医生参加"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一期学术活动的热情,大家纷纷冒雨前来,会场爆满。多位授课专家也提前到场,解答医生问题,交流临床经验,并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期学术活动将为培养更多熟练掌握房颤规范化诊治方法的临床医生做出贡献。

参会医生认真听课


上午的课程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旭敏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并与莅临现场的三位专家分别就房颤心室率控制、诊断新方法,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起搏与导管消融治疗,以及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上游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讲授,内容全面,实用性强。现场专家针对讲课内容的深入探讨,也令参与医生学习热情高涨,并对课程理解更深入,获益匪浅。

张旭敏教授:房颤心室率的控制

张旭敏教授作报告
房颤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保护心功能和预防栓塞。治疗包括室率和节律的控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抗栓治疗,其中室率控制和抗栓治疗贯穿全过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旭敏教授汇总最新研究和荟萃分析,有理有据对比了室率和节律控制的不同治疗方案给患者带来的利弊。

张旭敏教授认为,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相辅相成,且室率控制对房颤预后的影响不劣于节律控制。同时,宽松室率控制对房颤预后的影响不劣于严格室率控制,前者更容易达到目标心率。但是,选择药物时应个体化评估,目前,β受体阻滞剂仍是首选药物,地高辛在心衰人群中安全性仍有争议,建议监测地高辛浓度。

李昕教授:诊断房颤的新方法

李昕教授作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昕教授介绍,目前房颤的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其中,动态心电图诊断房颤时,可应用植入性动态心电图和30天动态心电记录仪两种新方法。随后,李昕教授对这两种新方法的发展史、适应证,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图文介绍。同时,列举了10例全国不同医院使用植入性动态心电图和30天动态心电记录仪诊治房颤患者的案例,并对两种新方法进行了比较。这一讲课内容令现场参会医生耳目一新,引发一片讨论。

李莉教授: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起搏与导管消融治疗

李莉教授作报告
上海长海医院李莉教授结合最新指南推荐,娓娓道来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的起搏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指出阵发性房颤转复中的长R-R间期多为窦房结功能被暂时抑制所造成,房颤伴有长R-R间期是一种常见现象,其中以非病理性传导功能障碍居多。同时,持续性房颤长R-R间期置入起搏器需严格把握适应证。此外,2017年房颤消融专家共识将房颤相关快慢综合征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列为Ⅱa类推荐。

吴鸿谊教授: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上游管理



吴鸿谊教授作报告
上游管理可降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然而如何才能全面完善对房颤患者的上游管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鸿谊教授从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抗凝、熟悉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出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策略三个方面做出解答。具体方法是,依据CHA2SD2-VASc评分,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同时在进行抗凝之前要行HASBLED评分和肾功能检测,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出血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多联抗栓治疗。

下午的课程中,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京波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授课专家围绕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应用于房颤抗凝的最新研究进展展开了讲解,并分享了临床应用的个人经验。

李京波教授主持会议
张建强教授:NOAC拮抗剂最新进展及出血管理的决策路径
张建强教授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建强教授表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问世,解决了传统治疗药物的很多问题。然而,如何管理抗凝出血同样重要。完善的管理路径离不开高效的干预措施,特异性的拮抗剂可以帮助患者最短时间内重启抗凝。因此,随着NOAC特异性拮抗剂的成功研发,口服抗凝药的应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汤晔华教授:亚洲房颤患者的抗凝策略
汤晔华教授作报告


同非亚洲人群相比,亚洲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更高,由此可见优化亚洲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上海长征医院汤晔华教授罗列掷地有声的数据资料表示,与华法林相比,NOAC疗效和安全性更好,更适合亚洲房颤患者。但应注意,在临床应用实践中,需关注患者特征、规范合理用药。

解玉泉教授: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策略

解玉泉教授作报告
我国导管消融术逐年增长,已成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疗法,而导管消融所致的无症状性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达7%~38%。优化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有助于卒中和出血风险最小化,但应用哪种抗凝治疗策略最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解玉泉教授汇总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抗凝策略的新进展指出,从循证证据看不间断NOAC在消融围术期预防卒中的获益已经在众多研究中得到验证,期待在真实世界研究中比较达比加群与利伐沙班用于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

汪芳教授:伴有房颤患者PCI术后的抗凝策略

汪芳教授作报告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汪芳教授通过解读RE-DUAL PCI研究,对伴有房颤患者PCI术后的抗凝策略总结为:使用达比加群联合一种P2Y12拮抗剂双联治疗较华法林三联治疗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且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总体疗效相当;达比加群110 mg和达比加群150 mg两种剂量的双联治疗均显著降低出血风险;达比加群双联方案为房颤患者在PCI后抗栓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且两种达比加群剂量均已批准用于房颤卒中预防。

唐恺教授: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血栓栓塞原因与预防

唐恺教授作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唐恺教授介绍,导管消融围术期促进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机体(如心律状态、内环境、心房解剖结构)、器械、消融损伤,临床中可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或心腔内超声(ICE)来识别。预防血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围手术期均规范抗凝;第二,热能消融时采用盐水灌注,以降低组织表面的温度,减少血栓形成。

两天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学术活动现场,参与医生不仅领略了授课讲师的卓越风采,还参与了现场讨论,与权威专家共同探讨临床热点问题。线上直播,也为不能亲临现场的临床医生提供了学习平台,手术演示更带来了精彩的操作案例。线上线下好评如潮,并一致表示从本期学术活动中获益颇多,希望未来能举办更多的类似活动。

本期学术活动已圆满结束,从参与专家和医生的反馈可见,"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展定能推动房颤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提高房颤疾病诊断、介入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相关链接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张旭敏:房颤室率控制目标及常用药物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一期课程启程,助力我国房颤规范化管理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邢燕: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及处理策略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于萍:心衰合并房颤,导管消融是否可行?

【网络直播】"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1期:上海东方医院站直播继续!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潘欢┆美编 柴明霞┆制版 潘欢
↓↓↓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心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