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习、求向上 课堂提问的三大策略与三大雷区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的提问方式是最事半功倍的,怎样提问最有效果最不让学生反感呢?怎么样的提问又是没有意义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上方  信息化教学创新  订阅本刊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能迅速的集中到特定的事物上,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进而调控教学进程,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的提问方式是最事半功倍的,怎样提问最有效果最不让学生反感呢?怎么样的提问又是没有意义的呢?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三大策略
01
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的提问,指的是思路较为广阔,答案不唯一的提问。在教学当中,设计开放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

案例:一位数学老师在教《角和直角》时,先请学生找出图形中的直角。学生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接着老师顺势问道:谁能制造一个直角呢?此时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非常乐意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去尝试。

案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一般都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加以肯定,教师可以从课文现成结论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
02


阶梯式提问

追问指的是对学生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追问的表现形式为:让学生进一步说明具体信息、进一步明确某一观点、说明后果、详尽阐释、举例子、说明关系或者解释情况等。

案例:在教《倍数与因数》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

师:请同学们找出2的倍数。

师:是怎么找到的呢?

师:还能不能找到其他2的倍数呢?

师:我们能不能找得完2的倍数呢?

师:那2的最小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又是什么?

在课堂上一次次的追问过程中,学生对于倍数问题有了最基本的理解。

案例: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成层层递进的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

师: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

师:怎样才能使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呢?

师:用什么办法使两个分数的分母变得相同呢?

通过这些阶梯式的启发提问,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算理,并能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03
适度性提问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深浅适度,符合学生的接受状况。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对教学不起作用;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

案例:教师在提问三角形分类问题时,假如直接提问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分为三类: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这种几乎不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信息量过小。但是如果教师换个问法:假如我们将所学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大家想一想可分为哪几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面对这种问题,学生需要加以思索才能回答。这种提问扩大了问题的广度,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概括能力。
三大雷区


1.避免问“还有问题吗?”

这个问题通常不会引发学生任何提问。更好的方法是教师在暗示提问并且鼓励学生去问。比如:教师可以这样问:“关于这点,我相信你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我有遗漏什么没有讲的吗?”“你认为什么问题最重要呢?”

2.避免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样的问题

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单词或者简单的短语来回答的话,学生的讨论就会停止。相反,多问为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题则会引导学生去思考作出解释。为避免讨论停滞,引导性问题也应该尽量避免。

3.避免提问过于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提问之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刻回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教师在发问之后,要留有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践行“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的理念。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使提问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关注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