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方法让5岁孩子坚持28天,养成好习惯?

 

前段时间西瓜妈妈很头疼,想跟五岁的儿子分床睡,谈了好久都没有谈妥。最后她想了一个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前段时间西瓜妈妈很头疼,想要跟五岁的儿子分床睡,谈了好久都没有谈妥。最后她想了一个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什么办法呢?

西瓜妈妈和西瓜玩起了一个积分的游戏,她拿出了一张表格,和一堆小星星,告诉西瓜,只要分床睡一天,就可以得一颗星星,如果坚持到28天,累积得到28颗星星,就可以去西瓜特别想去的游乐场玩。



对于第一次使用这个方法的西瓜来说还真管用,他开始尝试和妈妈分床睡了,每当西瓜不愿意的时候,妈妈就会说,你看你都累积了这么多星星了,再坚持坚持。

西瓜果然坚持了28天,去了喜欢的游乐场,妈妈的目的也达到了,28天一个习惯的养成,从此西瓜和妈妈分床睡了!

西瓜妈妈用的这个方法叫做“积分奖励”,以有形回报鼓励孩子守规矩、做事情。家长和孩子用设定好的行为,如按时起床、做家务、按时完成作业等获得积分(星星、笑脸),等积分累积到约定数量,就可以兑换奖励。这就有点类似我们印象中的小红花表。



对于这种方法孩子们热情高涨,很多事情一听有加分,就不问理由自觉去做了,家长们也省下不少讲道理的时间。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因此很多家长都会用,比如我们熟悉的大头儿子一家



近期,如果你带孩子去影院看了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就会发现,在“新大头3”中大头儿子到俄罗斯旅行表现好可加500分,当然表现不好也会扣500分,最后累积到了2000分就可以换一个想要的玩具。



为了得到心心念念的套娃,大头儿子一边被他脑中构建的神奇世界吸引,做出一些父母看来不能理解的举动,一边努力控制自己,做一个乖娃娃。当然电影故事远比现实奇幻,大头儿子还没来得及攒够积分,就带着父母卷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积分奖励真的这么好,这么有效?连电影编剧也这么青睐?

小编独家采访了“新大头3”编剧吴楠,对于这个剧情的设计她这么说:“在我家中,就用积分制,孩子如果乖就给积分,积分达到就可以换他想要的东西,不乖就扣积分。这个方法管理很有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觉得这种方法就是剥削孩子,我痛恨这种方法,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去管理,所以我依然在使用,这是我把它写在电影里的一个深层的原因。”

这么有效的方法为什么要痛恨呢?那孩子痛恨吗?吴楠说:“积分制我的儿子没有痛恨,他觉得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的”。



吴楠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去管理孩子,因此把这个很多家庭都有的现状和困惑写进电影,引发更多人思考!当然,还不止这么简单,电影在最后对此更是有一个大的反转。

那么积分制到底好不好?现在就来看看积分奖励的优劣势:

积分奖励的好处是什么?

现如今很多家庭给孩子的物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东西不是来得不易,而是来得太容易!家里玩具堆成山,衣服、鞋子几大柜,电子产品一样不缺。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还会对什么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一切来得太容易的东西,都不容易被珍视,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幸福感的丧失。

就像一开始我们提到的西瓜,在尝试了28天和妈妈分床睡后,发现分床睡也不是什么大事,而且通过他的坚持,换来去游乐场玩的机会,让他更有期待感和幸福感。



其实积分制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延迟满足”的培养,让孩子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的满足,在等待中展示自我的控制能力。

积分奖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小编又采访了另一位妈妈,她说:“我家就一直用积分奖励的办法,现在没奖励儿子根本不学习,他说期末考好了要家里给他买苹果手机,孩子才四年级,以后还怎么管?”

孩子们为了得到回报而表现良好,没有回报就没有动力,孩子做事动机不纯,不再以兴趣为导向,而变成功利性。看来这种方法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效,相反它太有效了,以至于通过改变孩子的动机影响了孩子的心态。因此,积分奖励的核心问题,质疑最多的还是奖励本身。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召集一批被试者,让他们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题。最开始所有人都没有奖励。后来研究者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题,就可以获得1美元,另一组还是没有报酬。再过一段时间,研究者告诉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到了,可以休息也可以继续解题。

实验结果表明:得到报酬的那组人,在付费期间确实是非常努力,但是很少有人在休息的时候还解题,这说明他们对解题的兴趣减弱了。而始终没有获得报酬的那部分人,很多人在休息的时候还在解题,这说明他们自身对解题的兴趣在增加。

心理学上把这个规律叫“德西效应”,额外的奖励,改变了人们做事情的动机,从最初的在这件事情中体验乐趣,变成了为了获得奖励再付出努力。

对此有人调侃说,我宁愿费时费力和孩子说很多,也不想等我老了,让孩子回家,他会说“回家一趟路费能报销吗?”



家庭实施积分奖励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别为了“图省事儿”,随口就来一个奖励!

“把饭吃光,就给你一块钱”“你安静一会,回家给你看两集动画片。”这样的随口奖励在很多家庭中很常见。奖惩孩子,离开父母的用心和关爱,变成了“图省事”的借口,变成了简单的制度和工具。

有位妈妈分享说,她们一家也用积分奖励,不过每天一家都会进行家庭讨论会,孩子先说说今天的表现,然后家长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认真分析,该表扬的表扬,有待提高的也会说出来。当孩子看到能贴上笑脸的时候,特别开心,没发现什么负面效果。



看来要想皆大欢喜,这其中还真是需要家长的十分耐心,你能不能和孩子一起坚持完成,能不能看到孩子每一次的进步,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长,这是问题的关键。不过这样的制度如果真的严格起来,很多家长也会很痛苦,很多家长很难做到。
那些看似轻松,佛系父母的人,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而且只有对孩子品性和习惯有十足把握的人,才会跟你说教育要随缘!
不要事事都积分,事事都奖励。

积分奖励更适用于习惯的养成,如分床睡、坚持刷牙等。但很多家长尝到了甜头,就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



这里面好多积分小编都表示看不懂!为什么和爸爸妈妈交流谈心要积分?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要积分?懂得与人分享也要积分?难道这些不应该都是发自内心的吗?如果连帮助别人都要奖励,这会减少孩子将来帮助别人的意愿,毁掉孩子帮助别人的本能天性。
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变得贪婪。

随着孩子年龄越大,讲条件的本事也越来越大了,对物质的要求会逐渐提高。4岁,一根棒棒糖;10岁,一套新衣服;14岁,一部新手机都未必能入孩子的眼。到了孩子初中阶段还用这种方式,可能就真的行不通了。

因此,长期用物质激励,很可能家长招架不住,但是,如果你答应了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奖励,也一定要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另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没有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是完美无缺、一劳永逸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是结合孩子的特点和自己家庭的情况,不断变通和调整,当然更需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

那么你赞成家里实施积分奖励吗?欢迎投票。

关于积分奖励,编剧们在“新大头3”的电影后半段,给家长们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思考,吴楠说:“在白夜城的段落里,我要让大人被积分制困惑,当大人按照孩子的标准去适应,去挣积分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我们对孩子使用这种权利的时候,我们觉得是理所当然.......”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正在全国院线热映!这部电影不仅是送给全国孩子的礼物,也是大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次心灵之旅,同时,电影中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值得家长们深思!

编辑:欧阳开婧

本文来自央视少儿,欢迎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cctv14children@qq.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哦~)

了解更多资讯,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下载央视客户端


    关注 央视少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