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活艰难,清华降30分录取,这种“自强计划”,你羡慕了吗? 价值观

 

难道家境不够穷,是一种原罪吗?...



记得点击上方蓝字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最近是高考发榜之后的录取季,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关注:

广东河源紫金县,高考生甘锦生通过清华大学 “自强计划”的选拔,被降分录取。这位学霸的成长历程却很不容易。在甘锦生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后来又突发疾病去世,但他由奶奶和伯父母抚养长大。

甘锦生在这个计划当中,获得了降3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梨视频对甘锦生的采访
我们都知道,在高考中,有时分数相差一分,就能刷下一两千人;如果分数相差三十分,中间刷下了多少人?是否就有上万个比他分数高的人被刷下了?
随着录取的深入,“自强计划”是否合时宜,也成了一个大家讨论的重点。

“自强计划”,就是由清华大学主导,联合了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实施的,针对农村学生的自主选拔“新百年自强计划”。想要参加的学生,由有资格的中学推荐,并参加清华大学等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此外,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也都有自己类似的“自强计划”,本质就是,大幅度向贫困地区学生倾斜



北大的“筑梦计划”也是向贫困地区学生的政策倾斜
现在的高考的自主招生风格多样,总体来说,都是知名大学通过自主考试,选拔一些符合他们需要的特长的人才,适当放宽一下总分。比如说,数学优异,或者才艺非常突出,都是降分理由。这还好理解,因为它们都有助于其在大学里的学习。

但这个自强计划却反其道而行之,降分的理由,是家境特别差、或者境遇特别艰难的。这对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的学习有好处吗?

很多人会想到一组图:



第一张:三个身高不一样的人,在围墙外看比赛,脚下都垫了同样高的箱子:结果,最高的人身体远远超出了围墙;中等身高的人刚好看到比赛,而矮个子仍然看不到。——这是平等。

第二张:还是那三个身高不一样的人,还是在围墙外看比赛,高个子站着、脚下没有垫箱子,中等个子的垫了一个箱子,小个子垫了两个箱子,三个人都看到了比赛。——这是公正。

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对贫困地区的学子们降分录取,就相当于给最小个子的人垫两个箱子,帮助他们能看到世界,实现公正;这样或许比大家都执行同样的标准,更能帮到他们。

但是,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鉴于进名校的名额非常有限,资源非常有限,这种给贫困学生“两个箱子”的扶助行为,其实是剥夺了比贫困学生成绩更好的其他普通学生的机会,把他们的“一个箱子”也夺走了,他们因此而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

难道家境不够穷,是一种原罪吗?

大家可能会想起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桥段:富豪华府招家丁,不少人想应聘,华府只招可怜人;结果周星驰演的唐伯虎与另一位竞争者互相比惨,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全家死光,还抱着只蟑螂大哭“小强,你死得好惨”……

《唐伯虎点秋香》
是很无厘头很搞笑,但正折射出一个问题:比惨,成为现在的一个重要卖点,赚人眼泪,博得同情。当事人的境遇不佳、他没有错,但由此心理的天秤向他们倾斜,修改竞技规则,则是有问题的。

想想看,这些年来的各种歌唱大赛,是不是那种能讲好故事的,能催人泪下的,哭个不停的,都能引来最多的关注,屡屡晋级?这对那些只关注业务能力的提高的选手们,公正吗?



从《中国好声音》到《创造101》,选秀节目总是逃不过“卖惨”套路
仅仅在娱乐节目当中也就罢了,反正是娱乐大众、吸引眼球,怎么引流量怎么来;但当“比惨”这样的机制进入了号称“最公平”的高考录取之后,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就更大了

很容易让人以为,贫困就是一种可以博取同情的“资源”。他们并不急于改变“贫困”的面貌,即便有机会;因为,贫困可以获得更多的关照和投入、以及政策的倾斜。这种偏爱获得的收益,比他们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的所得,更多。

电影《起跑线》中的中产父母为了让孩子顺利入学,装作穷人住进贫民窟
另一个问题:那些本来就资源有限的贫困学生,他们的入学成绩本来就比较差,在进入大学以后能否弥补这种巨大的学业差距?

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问题学者、发展经济学家罗斯高(Scott Rozelle)曾作过一篇《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的讲演。里面谈了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比如说:

“中国的城市户口占37%、38%左右,可是因为城里人生孩子少,只有24%,也就是不到1/4的孩子是城里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在哪里?是在贫困农村。”



“在所有中等收入(的国家)里面,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人力资本是最低的。这是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20岁到60岁的人口都算作劳动力人口。上过高中和高中以上的人口占24%——4个中国劳动力里面只有1个上过高中。”



“最近进步很多,但是现在也只有一半的人上高中。中国的城里93%的孩子是上高中的。在美国,这个比例是92%,所以中国的城市比美国还好,更好。但是你看贫困农村——接近1/3,63%的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包括职中、职高。所以这个很明显是一个农村的问题。”



“但是,早在80年代的韩国,就有将近100%的农村孩子上高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上高中。”





这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吗?中国的教育,城乡差异是惊人的;中国城市的基础教育,有些指标比美国还要强些;但中国农村,则位于贫困国家之列。面对这种“63%的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的现实,需要做的太多了。

这种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平的惊人差异何来?笼统来说,就是资源投入的巨大差异。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曾经流出过一份北京一流重点中学的教师求职录取名单,里面的教师,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密歇根大学博士、纽约大学硕士等等,连北大清华的博士硕士在里面,都算是毫无亮点的了

人大附中2016年公示的选聘名单
而我们看到的贫困农村的教师呢?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都无法按期发放。不断地看到下达各种文件,说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如果不是又很重要,收入又低到留不住人,你什么时候看到别的行业整天发文件要求提高工资的?

这种差异不去解决,或至少想办法缩小,你再录取多几个穷困生进名校,也毫无用处。你以为靠几个这种“典型”就能让人信任该学校的教学水平,是无效的。

可以说,这些学生就算毕业,他们也不会回到老地方,为家乡建设;这没有错,人往高处走,贫困的地方没有就业机会,无法留住人才。但这也说明了,贫困地区即便培养出人才,也根本无法拥有人才。

人为地把一些还不够格的学生,拔高为“学霸”,政策全面向他们倾斜,却对“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这件事,完全没有帮助。当地的个别“学霸”,是孤立事件,他们即便成长了,也无法反哺家乡;但却不得不为了他,而耗费了巨大的机会资源。

“自强计划”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虽然有一个好的动机,实际上却制造了新的不公。而且,对于“房间里的大象”,真正的问题,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视而不见,制造出新的割裂和不公。它既不能促进公正,也不能有益于平等。
美好小卖部
Fujiko 蓬蓬粉
限时折扣!


    关注 侯虹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