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质谱技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利器

 

解读质谱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上的神功特效!...


Q

江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检验医学网在线记者的采访!近年来,出生缺陷作为影响我国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国高龄孕产妇明显增多,出生缺陷防控面临更多的问题,您觉得作为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中的关键一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A

江剑辉:的确,出生缺陷是影响我国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异常、听力障碍和遗传代谢缺陷病是导致我国出生缺陷主要原因,众多严重遗传代谢病可导致不孕不育、死胎、胎儿和新生婴幼儿发育迟缓及智能障碍、严重者导致儿童死亡。

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缺陷的发生、减少缺陷儿的出生和对缺陷儿进行治疗。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以下简称“新筛”)是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的一项专项检查,世界各国实践证明对遗传代谢病进行出生筛查和早期治疗,可避免因病致死致残,从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即开展新筛可直接对疾病进行治疗,減少智能低下残疾。作为三级防控中的最后防线,新筛显得至关重要,不可丝毫懈怠。
Q

请您谈谈目前我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A

江剑辉:国际国内新筛均走过一条病种从少到多、技术管理从弱到强、效果逐渐彰显之路,“先天性甲低(CH)”和“苯丙酮尿症(PKU)”筛查被誉为新筛“奠基石”。在我国,新筛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应用。我国国家卫健委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国家临床检验中心高度重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自1995年颁布《母婴保健法》,尤其是2009年颁发《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部长令以来,我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得到依法组织和规范实施,筛查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绩,至2017年底,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已达96.5%,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阶段性成果。

但是,随着分子遗传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对遗传代谢病有了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超过一百种甚至更多遗传代谢病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智能残疾或功能丧失、甚至致死。故目前我国遗传代谢病筛查主要面临如下问题或挑战:一是更多遗传代谢病需要筛查和治疗而我国的筛查及诊疗技术体系还不够完善;二是新筛服务涉及多种技术环节而相应的新筛管理体系尚未规范;三是新筛信息管理技术严重滞后和质量管理仍有隐患。以上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Q

国外发达国家像欧美、澳洲、新加坡等地都已经普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的方案,请您谈谈国内运用串联质谱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情况?

A

江剑辉:串联质谱法遗传代谢病筛查技术始于美国,至2005年,较为成熟的串联质谱技术已被全美各州用于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随后澳大利亚、欧州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筛机构纷纷增设串联质谱技术扩大筛查病种。我国也不例外,自2002年上海市建立第一个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实验室起,2005年~2010年广州、杭州、深圳先后增设串联质谱实验室,2015年后呈快速发展,至2018年,全国已有200台质谱仪用新筛。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串联质谱筛查仪器价格相对昂贵、技术应用比较复杂,我国仅在部分经济发展较好、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地区能开展串联质谱筛查,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率不足25%。这也充分反映出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水平分布不平衡的现状。也正因为如此,国家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而各界也在积极探索。凯普医检通过引进串联质谱平台、建立跨区域专科联盟等形式帮助基层医院开展检测服务,助力分级诊疗,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带到基层。目前凯普已在全国各省会及重点城市成立20余家分子医学检验所,建立了一体化的含串联质谱、生化酶学检测、导流杂交、Sanger测序及二代测序等技术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检测平台,成功帮扶陕西成立妇幼健康专科联盟,共建梅州、佛山凯普生物医疗联合体,为出生缺陷防控以及建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Q

应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可以说在全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该技术较传统筛查方法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和市场价值?

A

江剑辉:串联质谱技术是潜力很大的遗传代谢病筛查适宜技术,与传统筛查技术相比,其突出的优势是用同样的筛查血片一次实验可以检测40多种指标,对40余种遗传代谢病进行筛查,扩展了筛查疾病谱,提高了筛查效率。可实现投入相对少、筛查疾病多、产生效益大的市场价值。
专家介绍 

江剑辉:小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遗传与内分泌科、广东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暨小儿遗传代谢病诊治中心主任。现任广东优生优育协会新生儿疾病筛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国家级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专家组成员、代谢病诊疗组副组长,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室间质量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学组副组长,全国苯丙酮尿症(PKU)治疗和康复专业组副组长。从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常规筛查、串联质谱筛查、临床诊治和筛查网络管理工作30年,对遗传代谢病(先天性甲低、苯丙酮尿症(PKU)、G6PD缺乏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地中海贫血、串联质谱筛查疾病、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早期诊治有丰富经验。

近年以来曾承担和完成完成多项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 “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两项,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与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平台的研究”,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筛查SCI论文8篇、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新生儿疾病筛查》、《遗传代谢病》、《苯丙酮尿症特殊饮食治疗》等专著,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

编辑:Nicole  审校:赵三好




    关注 检验医学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