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麻烦把你们的臭脚放下来~

 

没教养这事吧,确实主要靠家传。...



01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和洪波去了趟常州。

周六一早赶到常州,下午开会、晚上讨论,忙到两点多才睡;

周日,上午在户外跑,一路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中午赶回格桑花办公室,和棒子匆匆吃了快餐,直奔常州北站,赶上了G9402。

G9402是上海虹桥开往安徽金寨的一趟高铁。

二等座车厢里,空调温度适宜,凉快又没有太冷;

车厢内没有异味。我们的行程是下午两点到四点,完美地错过了可能袭来方便面芳香的时段;

座位的布罩看上去比较干净,没有污渍;

车厢交接处的开水是沸腾着、滚烫的。对于出门带保温杯、喝不到茶会整天情绪低落的中老年妇女来说,温吞水是感觉生活不幸的一个直接事件,而滚烫的开水则是幸福直通车。

我的心里浮起一丝窃喜:“这么幸运?!也许能够打个盹?”

事实表明,我确实是过于乐观了一点。

观复名猫杜拉拉。图片来自“观复猫”。
02

列车启动。

我把保温杯的盖子拧好,把座椅靠背稍微往后放了一点,正说要找个相对舒服的姿势靠一会儿,寂静的车厢里,突然传来一片清脆的“咔咔咔”。

咔。

咔。

咔咔。

咔咔咔咔。

......

清脆。密集。坚决。错落着,持续不断。

我和洪波同时站了起来,向前打望。

半个车厢空荡荡的。坐在我们前排的一对,正头抵着头嗑瓜子。
咔。
咔。
咔咔。
咔咔咔咔。
......
图片来自网络。并不是我看到的那一幕
咔。
咔。
咔咔。
咔咔咔咔。
......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示意那个脆劲儿


我跟洪波对视了一眼。

洪波做出一个不理解的表情。

洪:怎么会?!

我:想不到。

洪:怎么办?

我:我们换个位子,坐远点?

洪:前边还有三站。坐了别人的位子多麻烦呀。

我:我觉得嗑瓜子比吃方便面要好。这个声音,我也许能忍。

洪:我不能忍!

我:如果一位出家人坐在我们这里,是会去制止闲着没事嗑瓜子的,还是会自己静心修行?

洪:出家人是出家人。不行,这个声音听了太抓狂了。

我:我体会了一下,虽然这个咔咔咔让人并不愉快,不过,可能我不戴耳机,也能忍得了。

洪:哎呀,如果高铁上遇到用手机、IPAD打游戏、刷剧声音开得很大又不戴耳机的,我一般会发声:“注意一下,吵到别人了!”可是,嗑瓜子这种......

我:如果大孩子呱噪吵闹、年轻人打游戏不消声,我也会提醒。但是如果邻座吃方便面、嗑瓜子,我可能会站起来,出去走一走。还是不喜欢跟人直接冲突吧。

...... ......

03

记不清我们又聊了些什么。

反正是打不成盹了,我们干脆就聊了两个小时。

也不知道前边的年轻人是自己嗑好了,还是我们两位老阿姨的音量并不小,不知道什么时候,咔咔咔的声音停了。

其实,嗑瓜子是中国人打发闲得无聊的时间的常见动作吧。

以前,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上,嗑瓜子简直是标准动作。

在西南,在陕北,在青藏高原,在内蒙古大草原,在大兴安岭......炒葵花籽这种东西,都是用布口袋一装一大袋的。

围炉夜话,天亮扫地,满地瓜子壳:看,聊得多尽兴。

大家那么喜欢嗑瓜子,以至于“修复瓜子牙”成了牙医诊所的常见业务:

图片来自网络。上:瓜子牙,下:修复后
在家,实在闲的时候,我是自己也会嗑瓜子的;

在朋友家,喝着茶闲聊天,我也愿意嗑瓜子;

在慢吞吞、晃悠悠、八下里漏风的绿皮火车上,我也接受自己嗑瓜子这件事。

可是,在自己家车上呢?

在电影院呢?

在飞机上呢?

在高铁上呢?



这些密闭空间里,嗑瓜子的正当性似乎消失了。

如果自觉的话,就会不嗑吧。



虽然嗑了也不违法。

04

列车停靠南京站。

呼啦啦很多人下车,呼啦啦很多人上车。

车厢渐渐满了。

我们俩继续聊青藏高原小学生的校本课、环保课的事儿。

高铁管家提示:“合肥站要到了,注意下车。”

列车开进了合肥南站。

我们两人开始掏出车票、拖起背包、整理其他行李。

洪波突然用胳膊肘捅了我一下。

我顺着她的眼光向右前方看过去,妈呀,腿!

我俩都拿起手机各拍了一张。

这张是靠过道的洪波拍的
这张是靠窗的我拍的
列车停下了。

匆匆站起来往车门走。

我忍不住回身一步探头瞅了一眼:

这是一家三口,两口子穿短裤、女儿穿中裤。三个人都脱了鞋子,靠过道坐的爸爸,这样把脚跷到前排座椅背上;妈妈在中间位子上盘腿坐;靠窗跷上天的那双小脚丫,是女儿的。

高铁的二等座其实空间比较狭窄。

看照片上,后排男人的膝盖已经要顶到前排座椅了。

这个爸爸的长腿这么蹬着,只怕也不能真的用力。他用力的话,前边的人背部就会承力、受不了。

那个小女孩,如果再长大,还这么跷脚的话,就伸到前排人的头顶上去了。

三双脚有没有异味?

不知道。

我下车了啊。

照片发在朋友圈,一片骂声:

“素质太差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鄙视!”

“奇葩!”

“不文明!”

“有样学样。”

“现在的社会,缺德缺素质的怎么这么多啊。”

“没教养这事吧,主要靠家传!”

“上行下效。这对夫妻给孩子做了很糟糕的示范!”



如果有人抱怨高铁车厢里嗑瓜子的噪音扰民,可能会有人批评抱怨者:“这是公共交通工具,公共空间,不是你家私人飞机,不要那么敏感、那么娇气。人家又没乱丢垃圾。”

但对于在密闭空间脱鞋并跷脚这件事,似乎大众的观点一致:“缺德!素质差!”

一家人一起出行,身心舒畅,其乐融融,亦步亦趋,步调一致,咏而归,说起来是一件美事;一家人呆在一起,又快活又放松,个个像一滩烂泥。如果是在家里,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

可是,为什么在公开场合放松到像一瘫烂泥,就显得这么难看,显得这么没教养呢?

05

我曾经看过两本《法国妈妈育儿经》,都是在法国育儿的美国妈妈写的,都是对比美式育儿和法式育儿。

其中,两位妈妈都写到:

美国的父母往往并不要求自己4岁的小孩走进别人家时向主人说”你好“,主人也不需要把他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还是个孩子”。

既然一个孩子不打招呼就可以进入别人的家,那么,他就不用讲礼貌、礼节,不必端坐在餐桌前,不必好好吃饭,可以在人家的沙发上跳来跳去,可以一边吃一边玩,可以挑食,可以大喊大叫,可以钻在桌子低下咬人家的脚,可以任意打断正在聊天的大人。

而法国的父母则要求4岁的孩子必须在合适的场合说:“请”、“谢谢”、“你好”和“再见”,依照礼节问候他人。

“问候是将别人视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须表现”。

法国政府分发的手册说在学前班,孩子们应该领会“谦恭和礼貌”,其中包括“每天早晚都要和老师问候,回答问题,感谢给予自己帮助的人,不打断别人的讲话。”

让孩子问候说“你好”并不仅仅是为了尊重对方,它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别人也有感觉和需求。

“这避免了自私行为,”一位法国妈妈说,“如果孩子忽视别人,不说你好和再见,那么,他们只会生活在自己的泡沫世界里。父母已经为他们奉献了自己,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除了接受,还有给予呢?”



说“请”和“谢谢”是将孩子置于一个下级的、接受者的角色,不是大人为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就是孩子向大人要求了什么事情。

但是“你好”和“再见”则将孩子和大人,至少在那一刻,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它加强了“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权利”这样一个印象。



法国父母明白:

我们所在的社会有着许多规则,如果你不遵守它,就被社会排斥。这样做(孩子没家教,不礼貌)很愚蠢,因为如此一来,(你的孩子)就很少有机会去融入社会,去认识其他的人。最好要让孩子知道这个规则。

可能很多中国妈妈的育儿法,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向美国妈妈靠拢,更多强调自由、自我和个性,较少强调边界、规则和义务。

发展自我肯定是对的,但前提是也必须知道:“自我”是人类、是社会、是时代、是人群的一部分,而与人共存就需要遵守规则。

自我中心,目中无人,在公开场合放松到像一瘫烂泥,在大众眼里,就是没教养。老子是宇宙中心。老子高兴。老子怎么舒服怎么来。

至于别人。

别人是什么?

不能把别人放在心上,自然就不能推己及人。

那位朋友说的对:“没教养这事吧,主要靠家传!”

这话,换个说法也成立:“有教养这事吧,首先靠家传。”

所以,那天匆匆下车时,其实应该给那位爸爸递张纸条的:“欧巴,麻烦把你们的臭脚放下来~给孩子做个好的示范吧,别等将来让人说她没教养。”

下次出门,口袋里随时纸笔备着。

就这么定了。


    关注 逗比母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