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邑,没有什么问题是一碗面汤解决不了的 豫记

 

如果有,那就两碗...



胃是家乡的记忆,构成鹿邑人味觉记忆的一个主要元素就是面汤。在鹿邑,没有一碗面汤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两碗。

王小米|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爱吃面食的鹿邑人最爱的是面汤


鹿邑在豫东。河南与安徽亳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县城,就是鹿邑。涡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可能因为有老子的灵气庇佑,这里风调雨顺,是河南小麦的主产区之一。

鹿邑人在顺应时节的同时,饮食之风变得清淡而崇尚自然,喝面汤特别频繁。一天三顿,早晚两顿都喝汤,人们把搅面汤叫做“拌汤”。

主妇会问家里人,“今天可拌汤哎?”“可”字型的句式在鹿邑话中特别明显,代表疑问,“你可吃饭哎”意思就是“你吃饭吗”。
面汤有什么稀奇的?面粉搅成面糊,锅里有水,面糊一点点搅进去,滚几滚,想来再简单不过了。但要想做得好喝,很需要一些手上的功夫。

在鹿邑,每个家庭做面汤都有细微的差别,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家通常的做法是先搅面糊,把面糊搅到软硬适中,光滑柔韧的时候,醒一会。然后再搅,再醒,如此反复几次。

最后加水,再搅拌一会,这时候面筋就出来了,将面筋和面粉水分开,然后慢慢将搅好的面糊倒进锅里,在锅里不停的搅动。

这时候神奇的魔术就开始了。丝丝缕缕的面筋絮絮出现了,直到汤变得细白均匀。在喝汤的时候,下面会有絮絮的面筋块,很好吃。
在家喝惯了面汤,就以为做起来很简单,结果一个人尝试的时候,搅出来的全是稀面糊,下到锅里,也没有面筋,全是硬硬的面疙瘩,盛到碗里,还微微泛出腥味儿。

我的一个朋友,结婚之后,在外地一直想做好面汤,同样是颇费功夫。

她搅出的面汤,面粉全部沉淀到下面,上面是像清水一样的“镜子”汤。后来她向家里母亲请教,还是做不出来,终于放弃了。

况且,如果你去饭店想点面汤,不好意思,人家不卖。无论是家乡还是外地,我在饭店里都没见过面汤。出了河南,你一说甜面汤,不少人还以为是煮面条、煮饺子剩下的面汤。

除了鹿邑,当然也有河南其他地方喝面汤。

但浓稠适度,滋润可口的那种滋味,出门在外为什么就没有呢?原来我们的胃还留在家乡,味觉记忆来自于家庭的记忆。
一碗面汤,无所不能
你别小看了一碗平平无奇的面汤。他在生活中可是个小能手。

女人坐月子的时候讲究喝面汤放红糖荷包蛋,说是最有营养,滋补又平和。



年纪大的人每天都喝面汤,据说是好消化,又好吸收,还养胃。

感冒了,发烧,吃什么都没味的时候,只适合喝一碗面汤甩上鸡蛋碎。

面汤里甩上鸡蛋碎有清火的功效,如果口腔溃疡,或者牙疼耳朵痛,这些典型的上火症状喝几碗面汤基本上就大好了。
打得好的面汤很是解渴。小时候过夏天,家里做的汤呢,总是在这边馍跟菜出锅的时候才停火将面汤盛出来。

你想下,那滚烫的汤,又是在夏天,怎么喝的下去?往往饭都吃完了,面汤还烫嘴。自然最后就喝不下那一大碗的汤。

吃完晚饭就溜出去玩,在闷热的夏夜跑得身上出汗像水洗的一样,口渴得很,而我的父母不比今天养孩子父母,吃喝玩基本上都是粗放模式,从来没想过给孩子准备水,家里的茶水常年都是滚烫模式。

这时候呢,晚饭时剩下的那碗凉汤,就成了救命的甘泉,咕嘟咕嘟喝下去,只感觉浑身透着爽劲儿。喝面汤不像喝凉水,还不会肚子痛。



我父亲很爱喝酒,每周要喝两三次。像所有鹿邑男人一样,有时候是酒场,有时候自斟自饮。

在他偶尔喝醉的时候,最想喝的就是我妈搅的一碗放凉的面汤。妈妈像所有鹿邑女人一样,一边吐槽丈夫又喝多了,一边给他煮面汤。

有时他不想喝,会被我妈揪起来,强迫喝掉。喝完一碗面汤,我爸才能舒舒坦坦地去睡觉。

更有些时候,我爸宿醉第二天什么也吃不下的时候,只能靠一碗温热的面汤来拯救他的胃。

听我姐讲,八十年代喝牛奶还是很奢侈的事,家家户户早晚都要打面汤,小孩儿学做的第一种饭也是“打甜汤”。

暑假时几个大点的孩子在一起打面,小点儿的就看。孩子们实践中犯了错,会成为整个大院孩子的反面教材。比如面搅得过硬,下到锅里搅不开、没有搅出面筋,到锅里全是面疙瘩.......

她给我说了做面汤的几个要点,做面时要做到“手光、面光、案板光”,打面时也要“面光,碗光”。
可惜在我出生的年代,已然不需要学会这些了。
张仲景早就发现面汤的神奇作用
马金凤喝了七十多年
说到这里,内心不禁好奇,面汤到底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如今很少见人们提到面汤的功效?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的药方被后世尊为“经方”,其中有很多经方在煎煮时都要用到一个叫“清浆水”的东西。清浆水是何物?后人有诸多揣测:淘米水、大米粥、更有理解成“泥浆水之清者”。

这个“清浆水”中的“浆”应该读作“jiàng”而不是“jiāng”,就是小麦面团在清水中经过反复搅拌、揉搓做成的“面汤”,跟现今流传的调理孩子脾胃的神汤“小面汤”为同一物。

医圣张仲景是河南人,黄河流域在汉代主要作物是小麦。即使过了近两千年,面食依然是中原大地无可争议的主食,而面汤用于食疗保健也在中原大地流传至今。

比如:新乡的面茶(面粉炒黄)、豫西的糊涂面(面粉熬成稠糊糊)都接近小面汤的做法。小面汤在鹿邑一带更是一种家常汤饮,也叫甜面汤。



李时珍曾说∶“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即俗语常说的“米要吃新,面要吃陈”。《唐本草》也有记载“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所以想要达到调理脾胃的效果,选择面粉十分关键。最好的就是带麸皮的全麦、陈面粉。特别是心肝火旺的孩子,如果常吃用新面粉做出来的小面汤,反而越吃越上火。

在2005年春节晚会的演出现场,有一位老人,她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是她的嗓音却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清亮,她是被誉为“洛阳牡丹”的豫剧五大名旦之一马金凤。



马金凤

八十多岁了嗓子还不倒,马金凤靠的就是喝了一辈子的面汤。

据说她11岁的时候,随着戏班四处演出,由于过度的劳累,突然有一天,她的嗓子变哑了。

后来给一位先生看看,先生叫她坚持喝甜面汤。不要喝两天就不喝了,要长期的喝。
马金凤按照先生的偏方,用了七十多年。早起吃饭,早饭要喝一碗、两碗甜面汤,到晚上吃第三顿饭的时候,在晚场演戏之前,喝点甜面汤,然后一晚上她都不喝水。

看来马金凤老师深知面汤的好处。这样严格的自律令人惊叹,直到2005年的春节晚会彩排开始前,马金凤的女儿还专门赶到她的住地,给她送来了她最爱喝的甜面汤。

一碗甜面汤,自此胃就妥帖了。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河南高校改名史:哪些改得好,哪些改砸了?
让中国人吃饱饭的不只袁隆平,还有这七位河南科学家 


    关注 豫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