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呼、愤怒与迷惘:亲历美国大选决胜现场

 

在2016年大选中陷于分裂和对抗边缘的美国,会迎来新一轮的动荡和倒退吗?始于“冷战”结束的全球化进程,会因此遭受重大挫折吗?我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不管你情不情愿,2016年的这个初冬,改变已经在发生。...

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美国之惑」
特朗普和希拉里争夺白宫入主权的征途,始于一年半以前;而我们对这次大选决胜阶段的记录,花去了11月最初的两个星期。我们的采访从宾夕法尼亚州小镇赫尔希到独立之都费城,再到白宫和国会山所在的华盛顿,最后在纽约画下句号。

11月13日结束最后一篇稿件的写作时,距离特朗普宣布获胜已经过去了5天。我们试图在记忆里找出一些带有强烈暗示意味的碎片,以解释这位金发怪人的胜利早有预兆;奇怪的是,这些反思视角里的记忆,依旧无法回答这个令无数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只不过让分裂美国社会的断层线变得愈加支离破碎和模糊起来。

精英与草根,城市与村镇,全球化精英与本地工人阶级,自由民主左派与共和党保守主义,建制派与局外人,甚至爱与恨,所有这些在大选结束后涌现出来试图做出解释的两分法,似乎都不够有说服力。


11月14日,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小镇赫尔希的集会上(蒲实 摄)
还记得11月4日在赫尔希经历的那场特朗普拉票集会:在可容纳1.2万人的体育馆里,我们亲身感受了一次“政治剧场”。当一位来自华盛顿的记者站起来发言,指出希拉里曾经屡次宣称已经“忘记了”有关“邮件门”丑闻的细节时,人群兴奋地高呼:“把她关起来!把她关起来!”当一位商人询问人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接受特朗普这位商业巨子出任总统时,人群的回答是“准备好了!”“上帝保佑美国!”

当大屏幕上播出批评希拉里的视频和删除30000封邮件的“吃金蛋”动画片时,人群里不断爆发出“建墙!建墙!”和“把她投到监狱里去”的愤怒呼声。特朗普的竞选助理获得了热情洋溢的喝彩和鼓舞:“我们不要政治正确!”

在这样的欢呼声中,特朗普本人从侧门入场,聚光灯集中到他身上。他的言辞与过往诸多公众集会上的表态并无太大变化,但始终激情满怀、富于煽动性:“奥巴马就像个上蹿下跳的啦啦队长,我们应该让别的国家尊重我们!”“特朗普政府将会阻止任何工作的外流。如果有公司想移出美国,那就搬到墨西哥去吧!我们会对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建起一道高墙,让他们为他们的进口产品付35%的税。”“我们不仅要富起来,还要安全:但希拉里却想增加50%的难民数量!”“如果我当了美国总统,我要终止叙利亚难民计划,把极端的伊斯兰主义者赶回地狱!”“特朗普政府将永远不会把别国的利益放在本国利益之前。我们要美国第一!”


11月4日,在宾夕法尼亚州小镇赫尔希的体育馆里,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向他欢呼
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压力场:高亢激愤的演讲辞和听众整齐一致的口号在体育馆的穹顶下形成了某种高压,一切可能的反对意见都被稳稳地吸到了外面。人们因特朗普的喜而喜,因他的忧而忧。当特朗普将一位已故崇拜者的母亲请上讲坛,描述他本人与这个家庭之间的情感纽带时,人群中有人高呼:“特朗普王!”当他指控那些反特朗普游行的参与者从政府那里收到1500美元的酬劳,而媒体的镜头却永远只会对准这些人时,人们又纷纷转过身去,朝着媒体席上的长枪短炮大喊:“CNN该死!不要相信自由派媒体!”

最后,特朗普做出了他的结论:“希拉里是属于过去的总统候选人,而我们是属于未来的运动!”虽然他从未真正定义过他的“运动”究竟是什么,但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与之前所有的总统候选人都截然不同,而像是一个要砸碎一切旧制度的斗士。“我爱你,特朗普!”如潮的声浪再次疯狂地汇集和涌动起来,我们恍惚觉得自己正置身于一位摇滚巨星的演唱会现场。虽然每一位政治家上任后,都曾被指责没能实现选举承诺,但当他们做出承诺的时候,人们依旧像得了健忘症一样如此真诚地相信和欢呼。


11月4日,宾夕法尼亚州赫尔希小镇一位特朗普支持者手举特朗普竞选海报(张雷 摄)
集会结束后,我们随着人群走出体育馆。记者们站在流动的人群中,对着镜头说:“如果不到这里的现场来,你永远不会知道是什么样的氛围。”那些刚才群情激奋地朝媒体席竖中指和谩骂的人们,现在正从他们的身边川流不息地经过,并都神奇地恢复了礼貌和体面,与刚才处在狂醉状态下的表情判若两人。

在纽约,我们也曾亲历希拉里的拉票集会现场:演讲没有那么鼓舞人心,但同样被一种胜利主义的气氛笼罩。这位69岁的前第一夫人,不仅得到全美大部分主流媒体、知识精英、有色族裔代表和移民社群的支持,还被一切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和拥护者视为自己的代言人。他们拥有报纸和电视台构成的舆论阵地,拥有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和全球分工体系再造带来的巨额财富,拥有相互承认和分享繁荣的信念。这种力量同样构成了弥漫在民主党支持者集会上的乐观高压场,使人们完全无法相信希拉里败选的可能——到11月8日票选结果揭晓之前,甚至连我们也不敢相信特朗普关于他在大湖区各州的支持率正在反败为胜的表态。


11月8日,希拉里的支持者在纽约Jacobs&Javits中心等待竞选结果(张雷 摄)
是的,希拉里的后盾足够坚固,权势欲望和手腕也足够突出,但她毕竟无法代表所有人。在赫尔希那座体育馆里,围绕特朗普产生的强大压力场,已经不只是一位自恋症患者的个人秀,而是具备了真实的人口和族群基础,具备了制造改变所需的那种交织着恐惧和发泄欲望的冲动。在希拉里象征的那轮全球化烈日之下,依然存在着黑暗,存在着非法移民涌入、恐怖主义肆虐、宗教和族群矛盾激化等等“罗马陷落”的焦虑。大湖区那些年事渐长、缺乏足够高的文化水准和专业技能的本土白人男性,对这种恐惧的感受尤为紧迫和切身。他们在2012年还有继续观望的松弛心理,4年后却毅然做出了绝望的一搏,哪怕到来的将是寒冬凛冽。

现在,特朗普总统的时代即将开启,但“特朗普式选战”却已经接近尾声。令人迷醉的体育馆压力场终将烟消云散,让位于密室中冗长的会议和干巴巴的公文。在2016年大选中陷于分裂和对抗边缘的美国,会迎来新一轮的动荡和倒退吗?始于“冷战”结束的全球化进程,会因此遭受重大挫折吗?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不管你情不情愿,2016年的这个初冬,改变已经在发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美国之惑:特朗普时代开启(刘怡)
  • 美国!美国!特朗普的社会动员(蒲实)
  • 中产阶级与体面,标准政客希拉里(蒲实)
  • 纽约:投票日,尖锐的迷惘(蒲实)
  • 大造势家:唐纳德·特朗普的崛起(刘怡)
  • 美国选战,那些获票策略(徐菁菁)
  • “空军二号”,副总统候选人与美国大选(刘怡)
| 社会 |

  • 时事:印度:“清洗式”大换钞(曹玲)
  • 专访:营利性学校放开,民办教育的制度之变(付晓英)
| 经济 |

  • 市场分析:特朗普对中国经济会带来什么?(谢九)
  • 商业:“特朗普”面具生产记(杨璐)
| 专题报道 |

  • 莱昂纳德·科恩,孤独与悲观的低吟(张星云)
  • 舞我到爱的尽头(李皖)
  • 科恩的一生,是“撩”的一生(黑麦)
  • 科恩的缪斯相对论(驳静)
| 文化 |

  • 艺术:一个作为“追问者”的双年展(薛芃)
  •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的变与不变(宋诗婷)
  • 体育:拳王邹市明(李翊、于延雯)
  • 人物:另一个特朗普(何潇)
  • 书评:从里面烹出去,从外面吃进来(孙欣)
  • 书与人:《漫长的中场休息》:如果战场更安全,危险的是什么?(孙若茜)
| 专栏 |

  • 邢海洋:去产能逻辑下的黑金“闪崩”
  • 苗千:“第九行星”的新证据
  • 张斌:冠军,白宫欢迎你!
  • 宋晓军: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 朱伟:陈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场(1)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美国之惑」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