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崔永元」真的是在「问」吗? 语言学午餐

 

教科书级别反问句大全。...



大约两个月前,崔永元指责电影《手机》影射自己,对他造成伤害,却还拍了续集,之后又相继手撕《手机》剧组。前几天,作为对崔永元的回应,冯小刚在微博上发表了《十问崔永元》一文。

事件始末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这里暂时不予评论,我们今天仅来看看《十问崔永元》这篇文章本身。这“十问”都是些什么样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看一看。

注:引用这些例句不代表本文同意这些观点。



“十问”都是什么问?

《十问崔永元》中主要有两种问句,一种是设问句,一种是反问句。这两种问句都与普通疑问句的作用不同。

“请问故宫往哪走?”就是一个典型的疑问句。这里说话人缺少一些信息,请求听话人为他提供这些信息。而设问句则是说话人提出一个疑问,之后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说话人并不缺少这些信息,不要求回答。比如这一段:

© 新浪微博@冯小刚

这里冯小刚先问“为什么不运用法律维护你的权益?”之后自己回答,那是因为“你其实很清楚,法律不会支持你的”。因此设问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观点。
反问句同样也不是提出疑问,而是描述某种状况或表达某个观点,实际上与陈述句的作用差不多。

吕叔湘认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比如:

(1) 以针砭时弊说话风趣见长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全国就你一个吗?(《十问崔永元》)

这句话里没有否定词,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以针砭时弊说话风趣见长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全国不只你一个”。

这句:

(2) …文艺作品切忌对号入座,这个基本常识你都不懂吗?(《十问崔永元》)

这句话里有否定词“不”,表达的意思却是肯定的:这个基本常识你应该懂。

反问句的否定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关注一下反问句。

反问句的生成机制

胡德明 (2008,2010) 认为反问句的使用涉及一系列推理过程。我们用下面这个句子举例:

(3) 一员工突然闯入经理办公室,经理气愤道:“谁让你进来的?”(胡德明,2008)
反问句的运作过程是这样的:

员工突然闯入经理办公室,经理认为这个行为不对。

经理运用推理能力找到员工做这件事的前提条件:有人让你进来的。只有有人让你进来,这个行为才是合理的,如果没有,那么这个行为就不合理。

而经理认为,在语境中不存在一个让你进来的“谁”,因此提出“谁让你进来的”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表达出这个行为不合理。

也就是说,反问句是对听话人某个言论或行为的前提进行提问,提问的结果使得对方言论或行为的前提不能成立,达到否定对方言论或行为的效果。

明白了反问句的生成过程,那么反问句的否定语义从何而来呢?

反问句如何表达否定?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反问句一些结构上的特点,比如典型的“不是…吗”句式:

(4) 你不是吹牛x说要暴揍我?(《十问崔永元》)

以及与之相似的“不是…是什么”:

(5) 你在这里骂骂咧咧演了两个月的流氓,不是碰瓷是什么?(《十问崔永元》)

再比如“以为+陈述性小句”:

(6) 你以为黑帮就你这点肚量呢?(《十问崔永元》)

此外反问句中往往包含一些典型的词语,比如“难道”、“还”、“又”等等:

(7)难道断章取义和颠倒黑白,就是你的新闻操守吗?(《十问崔永元》)

(8) 你有人性吗?(《十问崔永元》)

不过这些都不是反问句的必要条件,有许多反问句与普通的疑问句形式上非常相似,不包含这些特殊的结构或词语。下面两组句子在形式上分别差不多,但 a 都是反问句,b 都是疑问句。

(9) a. 你骂转基因,是为了卖你的高价鸡和高价米,你亏心不亏心呀?(《十问崔永元》)

b. 你看这朵花漂亮不漂亮?

(10) a. 严守一在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你都有吗?(《十问崔永元》)

b. 客人都来了吗?
特殊的结构和词语也不是反问句的充分条件,有些句子有这些形式,却不一定是反问句,比如:

(11) 红的是什么东西呢?强烈的神秘感攫取了围观者的心。难道这外来人的本事全在“红的”身上?人们向前挤了挤,踮起脚,相互扶肩扯肘,脑袋乱纷纷地晃动起伏,寻找透过视线的缝隙。(《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转引自刘钦荣,金昌吉,1992)

这个句子里虽然有“难道”,但仍然表达的是围观者的疑惑,是一个疑问句。再比如(加粗部分为重音):

(12) A: 你怎么用这个东西来盛水呢?

B: 啊?原来这个东西不是用来盛水的吗?

B 的话虽然是“不是...吗?”结构,但也是一个疑问句。

学界一般认为,反问句跟疑问句在结构上没有显著的区别。

让我们再想一想,我们读《十问崔永元》时,是不是直接脑补了冯小刚质问的语气呢?那么否定的意思是不是来自于这种反问语气呢?

比如前面的句子如果改变一下重音,就能无缝变成反问句:

(13) 这个东西不是用来盛水的吗?(你怎么拿它养花呢?)

但这也不是反问的必要条件。比如这一句:
© 新浪微博@冯小刚(红色横线为本文作者所加)

就算我们用疑问句的语调来读“你善良吗?”这句话,它还是“你不善良”的意思。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语境中,我们通过上下文的内容以及对冯小刚对崔永元态度的了解可以推测,冯小刚认为崔永元不善良。可以看出,反问句的否定意义与语境密切相关。
《小崔说事》登上春晚。

但也很难说语境和背景知识完全决定了反问句的否定语义。例如这个情况下:

(14) A: 他可是大学教授呢!

B: 大学教授就了不起啦?(胡德明,2010)

我们通常认为成为大学教授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明白“大学教授就了不起啦”这句话表达“大学教授没什么了不起”的意思。

胡德明 (2010) 认为反问句的否定语义来自说话人主观上的否定态度,说话人在反问句中注入了隐含的否定态度,相当于:“我认为...不是这样”。

比如我们就会把“大学教授就了不起啦”这句话理解为“B 认为大学教授没什么了不起”。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提出反问时,是预先假设(但不是预设 (presupposition)!因为不是由语言结构引起的)了一个否定的答案。听话人能明白反问句实际的意思,就意味着听话人一定程度上(暂时)接受了这个预先假设的答案。正因为如此,反问句也往往给人强势的印象。
《手机》剧组

图源见水印。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了解了反问句的真面目。反问句不是真的在提出问题,而是在表达否定的观点。反问句往往包含一些特殊的结构或词语,使用特殊的语气,语境因素也有助于否定语义的形成,但最重要的还是说话人在反问句中注入的否定态度。

我们发现,反问句看似铿锵有力,实际上基本都是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并不一定依赖于事实的支撑,因此其实是不那么有说服力的。
参考文献

胡德明. (2008). 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 “不是” 的性质和语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3), 361-367.

胡德明. (2010). 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 语言研究, (3), 71-75.

胡孝斌. (1999). 反问句的话语制约因素. 世界汉语教学, (1), 45-50.

刘钦荣, & 金昌吉. (1992). 有 “难道” 出现的问句都是反问句吗?.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107-109.

许皓光. (1985). 试谈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 66-68.

Truckenbrodt, H. (2004). Zur Strukturbedeutung von Interrogativsätzen. Linguistische Berichte, (199), 313-350.

今日主厨:Lu Yanru
往期精彩内容

人工智障  志玲姐姐  送命题  计算语言学  翻译腔  语言学期刊  郭敬明  语码转换  妇女  谁是卧底  《降临》  “在吗?”   倒装句  高翻毕业生  希拉里的笑  语言学老师  新概念英语  怪癖  怎样让大排不硬  外语口音
赞赏是语言学午餐作者唯一的稿费来源
激励作者,享受更多语言学好文


    关注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