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丨考古进行时,古代的消防宣传标语,了解一下~

 

司马光砸的缸里为啥会装满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众所周知。这则故事在《宋史》里,就只有一句话:“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句话里的“瓮”,指的就是大缸。
司马光砸缸


为什么要砸缸呢?因为要救人。那么问题来了,缸里为什么会装满水呢?

这就要从古代的消防说起。

古人没有喷淋消防设备,缺乏储水手段,面对火灾问题,只有两种手段:

一种是引水源靠近住宅。如北京故宫的金水河,故意被设计成弯弯曲曲的形状,就是为了给附近的建筑提供水源,及时灭火。
故宫金水河


另一种是提供固定的储水设备。大缸储水的政策,故宫一直保留到清末(使用自来水之前)。

故宫的大缸有一个学名,叫做门海,即门前大海的意思。干啥用?大海可灭火,吉利嘛。到这里,知道司马光砸的缸里为什么会装满水了吧~
故宫太平缸


这样的消防思想,其实是始于陈抟提出的“慎火停水”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希夷先生”,宋初著名隐逸人士,被后世尊为道教老祖,也是中国消防文化史上一位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慎火停水”里的“停”字,是储存的意思;“慎火停水”,即谨慎用火防火,积水储水灭火。

陈抟像


北宋叶梦德《石林燕语》中记载,陈抟临终前密封一笺于宋太宗,留下“慎火停水”四个字,只是当时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荣王元俨宫中起火,损失极为惨重,仅救火牺牲人员就达 1500 余人。大火殃及皇家的左藏库和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崇文院秘阁,把宋太祖、宋太宗二朝积蓄近六十年的皇家财宝付之一炬。

真宗皇帝这才意识到陈抟有“先验之告”,不“慎火停水”不行,于是决定推行:诏令军营“尤所当诫”,命令军官把“慎火停水”四个字写在军营所有的门上,成为了中国古代张贴防火宣传标语的源头。接着,又传旨到各县乡村增添缸池等贮水器材,防火备用。

这时,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缸都成为了最常用的储水器具。而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就发生在宋真宗年间。



2018年初春,河北省正定县开元寺的南广场遗址正在进行考古发掘,这也是正定县城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考古。

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了7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叠压,出土了2000 余件可复原器物,其中就有许多日常生活用具,如瓷玩具、器盖、壁挂灯等。

通过大量壁挂灯的出土和上面的文字(慎火停水吉,点灯无忧心,若将家使用,万祸永不侵),就可以看出,“慎火停水”的消防政策落实到了家家户户,当时市井百姓的防火意识也非常到位。
开元寺出土的壁挂灯
多个时期出土的“慎火停水”文字
“慎火停水”的古代消防理念,就这么自上而下地深入到宋代百姓乃至今天的生活中。至今,有些偏远农村地区还保留着家中存有大水缸的传统。

钻木取火,文明始;玩忽失火,毁灭起。正因为古人既有防火意识,又有防火的实际行动,才有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由来。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探索发现

《正定开元寺考古纪实》

播出时间:7月18日21:53

监制/闫东  主编/刘铭 黄丽君

编辑/田楚韵 陈圆 陶冶(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停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