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营家索克儿户外住宿营 辅导员营地日记(五):Homesick = Kid’s Sick + Parents’ Sick

 

营地辅导员发现自己面对的双重homesickness,岂止是孩子想家,更多的是家长的担心和焦虑。...



[“Homesickness is the distresscaused by being away from homeland, family and friends home. Its cognitivehallmark is preoccupying thoughts of home and attachment objects. Suffererstypically report a combination of depressive and anxious symptoms, withdrawn behavior and difficulty focusing on topics unrelated to home.”                               ——wiki]



以前一直觉得homesick是对于较为弱势,思想不够成熟或者从来没离开过家的人才有的情绪。在夏令营面试时,营地主任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How will you deal with homesickness?”面对这样一个“有备而来”的问题,我心里暗暗窃喜,落落大方地回答:“首先,我自己不会感到很想家,从高中到大学一直是离开家去外地上学;自己也曾多次一个人出去旅游,独立能力方面没有问题。如果是营地孩子们有想家情绪,首先我会和他们沟通安慰,鼓励他们写信给家长,并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幸运的,我顺利通过面试来到了美国的营地,两周以后,发现我面对的双重Homesickness,岂止是孩子的想家,更多的是家长的担心和焦虑。



作为辅导员,作为和家长与营员唯一的沟通桥梁,通过两个星期的观察,大致得出一个“Homesickness焦虑程度-时间”曲线图(如下)

记得刚到的第一天,营地的一个的辅导员急匆匆找到我,说俩个中国孩子非常想家,正在那边边写信边哭,正在吃晚餐的我连忙赶过去看看他俩的情况。俩兄弟正坐在桌上边哭边写信,我边安慰他们边替他们擦眼泪,对于8岁的孩子,离开家里两个星期不能联系,的确是有些难过或者不适应的,孩子们写好信,擦擦眼泪,又回去和其他孩子玩耍去了。

几天过去,孩子们情绪渐渐稳定下来,似乎懂得了哭鼻子是无济于事的,开始“化思念为笔尖”的漫长旅程。到后来,孩子们干脆不写信了,一是每天太累了不想写,二是已经习惯营地的生活,内心充实则不需要那么多的抒情和宣泄。甚至走的时候,还有一些campsick.






那么,家长们呢?

根据观察,家长们的焦虑曲线随着时间成正弦曲线的半个周期波动——

孩子刚来的时候,心想着终于解放了脱掉了大包袱,焦虑情绪为0,随着一天天过去,身边成天黏着闹着的捧在手里怕化了的“棉花糖”真的不在身边,焦虑情绪日渐增加“孩子过得开心吗,有没有想家,早晚很冷有没有冻着,合群吗?”加上孩子还未完全适应新环境,想家情绪只增不减,此时Homesickness焦虑程度达到的顶端。

一周以后,双方生活大致都走向规律,孩子们适应了营地生活发现其精彩之处,越来越喜欢却发现要数着日子离开;家长们终于过上了二人世界,什么的就先放一边吧!当一个半周左右两边都放宽心的时候,焦虑程度总和最低。

最后一天家长孩子再相会,看到他们有些晒黑但却似乎更加懂事的脸庞,经历了营地的打磨和历练后的成长和独立,有些心酸但真的为他们高兴。此时,焦虑程度重新归零。





真是很奇妙的实验和体验,这也是我作为一些中间协调者比较能看到的客观事实。我想,孩子和家长的担忧都是情理之中的,而如何降低孩子和家长的homesickness,降低焦虑曲线的最高值,则是我作为直接和孩子接触的辅导员的职责所在。实验期间,我也随机问了5个外国孩子,“你们想家吗?你们会给家长写信吗?”结果是,孩子们基本都回答我有些想家,但都表现很正常舒服的样子,只有一个孩子有写信给家长。




同样大小的孩子,同样是两个星期的隔离,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依赖都是相同的。对比之下,中国的孩子明显要想家和焦虑许多,家长则是有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顾虑。但是,也就是这样的隔离,让我们的焦虑曲线有了一个最低值,原因很简单,也许是孩子和家长都丢弃了依赖;孩子不再被家长的唠叨所萦绕,“冷暖自知放飞自我的感觉也不错啊!”;家长也终于可以有耳畔的一丝清净,“孩子爱怎样就怎样吧,今天我没孩子咯!”孩子要独立,家长也要学会放手。



"I think one of the meanings of camp is to make both kids and their parents more independent. They should be proud of themselves!" 在闲聊时,营地工作了一辈子的Pat这样谈到homesickness.  我想,如何提高曲线的最低值,也是中国家长和孩子需要一起努力的方向。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藏经阁(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

[/b]

  • 我为什么把孩子送去参加住宿夏令营? 一个美国离异妈妈的手记 | 漫话西游
  • 常青营家索克儿户外住宿营 辅导员营地日记(一):充实而美好的开端
  • 常青营家索克儿户外住宿营 辅导员营地日记(二):如何克服想家情绪
  • 常青营家索克儿户外住宿营 辅导员营地日记(三):美国见闻:美国的夏令营有什么不一样?
  • 常青营家索克儿户外住宿营 辅导员营地日记(四):如何融入异国文化



漫话西游

漫话西游是面向全球华人家长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公号主人荞麦居美十几年,经历了美国留学、硅谷工作、海归北京,并育有一子一女。在全球化背景下,让我们一起帮助孩子手持如意金箍棒,一路所向披靡。

公众号:manhuaxiyou

网站:www.campshome.com

微信号:wushanshanus

邮箱:campshome@hotmail.com

漫话西游,您的美国夏令营/微留学贴身顾问


    关注 漫话西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