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小鲜肉,拜托你们学学他

 

少耍些滑头,老老实实磨练演技比什么都重要。...



不管你中不中意《邪不压正》,也不管姜文的天赋和才气有没有降服你,有一件事我想大家是有绝对默契的,那就是:

彭于晏的肉体实在太美好。



流量鲜肉卖肉,观众要么不屑要么厌恶,冷冷撇下一句:“练好演技再说”;

彭于晏卖肉,观众欢天喜地买账,光明正大地吸颜。

为什么?

值得呗。

娱乐圈从来就不缺长得好看的俊男美女,不得不承认,有些“好看”,第一眼心动,看多了,也会腻,毕竟视觉冲击向来都是最表层的体验。

颜值、身材这些外在系数终归是需要走心演技来支撑,否则再诱人的皮囊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飘飘欲坠,缺乏持久性。
说到彭于晏,b姐总会想起日本演员二宫和也,同样是三十多岁的人,却长着一副童颜,戏外跟你嘻嘻哈哈,一进入角色,却比谁都要专注,看他们演戏,那种快感不是一闪而过的,而是沉浸式的。
老实说,彭于晏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演员,他不是梁朝伟,人一站,腿一放,电影的意境就烘托出三四分;
也不是金城武,一句话不说,照样能靠眼神传导感情。
大多数时候,彭于晏演戏,靠的是一股“蛮力”

这种蛮力强度大,耗费的时间也久,它没有那么多花哨的技巧,需要你沉淀下来,慢慢等,慢慢熬,耐心、决心缺一不可。
《翻滚吧,阿信》是彭于晏生涯的转折点,他和导演林育贤的第一次相遇是在5年前,当时那部《六号出口》口碑票房皆惨败,谁能想到5年后的《翻滚吧,阿信》彻底改变了彭于晏的命运,让他从没什么特点的平庸小鲜肉一举成为为戏搏命的钢铁肌肉男。
导演林育贤曾因为《六号出口》负债一千多万,三十三岁的他不禁感叹“梦想的代价好大!”
对彭于晏亦是如此,他都没来得及爆红,就和经纪公司闹掰,等待他的是漫长的雪藏期,那段时间他只能靠姐姐和妈妈救济,没戏演,没通告接,堪称人生最低谷。
即使是那部质量上乘的电影《听说》,也没能改变他尴尬的处境:好像无论多努力,都半温不火,始终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演什么都差那么一点感觉。
为了《翻滚吧,阿信》,彭于晏颠覆了经年累月塑造出来的可爱男孩人设,破旧立新,苦练体操,每天12小时特训,从手到脚都是伤,伤未结痂又负新伤,叠加的痛也成倍放大。
有人觉得彭于晏傻,还这么大力气去跟一个赔钱的导演合作,有这功夫不如多拍几部偶像剧,趁自己还年轻捞够钱。

彭于晏真的傻吗?大学主修经济学的他,比你想象的要精明。
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彭于晏果断选择转换跑道,就算《翻滚吧,阿信》失败了,也会有另一部《翻滚吧,阿信》出现。

只要思路清晰,路子选对了,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当同时期那些比彭于晏还要火的偶像剧小生还沉溺在偶像的幻梦里,孜孜不倦地重复着同样的戏路,反倒是身处劣势的彭于晏很清醒,这种清醒让他赢得了未来。
当年火遍两岸三地的很多奶油小生如今早已销声匿迹或是频繁出没于各种粗制滥造连续剧和真人秀里,彭于晏呢,花了几年时间让自己成了市场和观众的最爱,实现翻盘逆袭。
彭于晏堪称演艺圈的劳模,不仅演戏拼(这一点倒是能和张震抗衡),接起戏来,更是毫不手软。

一年四五部戏是家常便饭,大银幕演过瘾了,小荧幕也不放过,虽然彭于晏的外形构造和风格明显更适合电影院。
这么多年下来,他因为狂接戏,不免有那么几部的质量一言难尽,远的譬如《匆匆那年》,近的像《悟空传》

“其实量产也不是那么光荣的事情”,身为局内人的彭于晏比谁都清楚这个问题。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看出,彭于晏对“演戏”这件事的热爱,不愿放过任何一个和大牌导演、演员合作的机会,这些机会稍纵即逝,拥有了,也意味着在电影圈的资源、人脉再上一个台阶。
你看,彭于晏对生涯的规划能力远超同龄人。

他不太去care一时颠覆人气和流量,这些都是表象,当你下定决心去揣摩一个人物角色,剩下的都是水到渠成。

我想彭于晏之所以可塑性这么强,大概就来源于这种明确的自我定位吧,所以大导演们,无论是林超贤还是姜文,都爱用他,也对他赞不绝口。
很多人说,彭于晏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b姐却觉得,彭于晏的才华并不是老天爷赏饭给的,而是他一步步靠努力奋斗来的。

在急功近利的娱乐圈,他是罕见动物般的存在,很少谈论自己宏伟的梦想,或是口出狂言要超过谁谁谁,脚踏实地是他一贯的风格。


就如库利斯图卡说的:“那些想去很高的地方的人,大部分都结束在酒吧的地上,被拖走”,或许正是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低,彭于晏才能取得如今的成绩。

这才是真正的演员,少耍些滑头,老老实实磨练演技比什么都重要。
其他资源请留言
举手之劳点广告


    关注 伍脊六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