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贝子 谁在西厢,守候那千年轮回的月光

 

“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00题图:《西厢记》连环画“邀宴”彩图


导读:山西蒲州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唐人传奇、金人唱本和元人杂剧对寺院景致有不同描写。王叔晖先生的经典连环画又让北京广济寺与《西厢记》结下了难得的缘分。
1.莺莺传


《西厢记》故事源自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传奇是一种短篇小说体裁,唐宋时期最为流行,往往情节离奇,人物特异,非寻常故事可比。
图01:《西厢记》连环画“惊艳”彩图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内容讲述唐朝贞元年间,一位姓张的书生去蒲州旅行,住在当地的普救寺。崔家寡母郑氏带女儿莺莺、儿子欢郎和一群奴仆、丫环回长安,途中也在寺中寓居。当时遇上兵乱,张生与崔母有姻亲关系,托相识的将领派人保护崔家。崔母答谢,令儿女与张生相见。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在丫环红娘的撮合下私结良缘。后来张生去京师赶考,反思过往,居然变心,给莺莺写信绝交。

这个始乱终弃的薄幸故事据说是元稹本人与其表妹的真实情史。他在文末对张生的决断大加赞誉,称其为“善补过者”,其实是在替自己寻找托词。元稹的朋友李绅听说这个故事后,写了一首《莺莺歌》,另一位朋友杨巨源写了《崔娘诗》,元稹本人也另外做了一首《会真诗》,都一直传唱至今。

后世《西厢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在《莺莺传》中均已具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稹把故事的发生地描写为蒲州东十余里的普救寺僧舍,之后的各个戏曲版本都沿用了这个设定。

蒲州即今山西省永济市,因为境内有一条长坂,旧名蒲坂。隋唐时期蒲州是河东重镇,确实拥有一座普救寺。唐初道宣大师所著《续高僧传》中有一篇《唐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文中提到这座寺院位于蒲坂的南面,东临州里,南望黄河、远山,地势高爽,建有“上坊下院”,周边农田环绕。隋朝初年僧人宝澄发愿在此处山崖上修凿高达百丈的大弥勒佛像,但未能完成。道积大师继承这个宏愿,费心竭力,终于雕造成功,周边以三层岩廊围合,远近闻名。

贞观年间,玄奘大师西游归来,奉敕在长安慈恩寺组织译经,《三藏法师传》记载当时有来自各地的高僧参与证义、撰文,其中包括蒲州普救寺的和尚神泰和行友。

古代交通不便,旅途迢迢,城镇以外的偏僻之地往往找不到旅店、客栈,寺庙却遍布山林乡野,而且大多为香客设有客房,因此旅人在寺庙中借宿是很常见的事情。蒲州普救寺在唐代名气很大,又正好位于长安通往河东的古道上,元稹很可能去过,因此将之写入《莺莺传》——在佛门禁地发生这样一段香艳的风流佳话,显得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不过《莺莺传》没有对这座佛寺的建筑作详细描述。古代庭院通常为方形格局,坐北朝南,北面是正房,左右两侧对称布置东厢房和西厢房。崔氏母女和仆佣住在普救寺一个独立的院子里,“西厢”正是莺莺所住的屋子,东边有一株杏树。上半夜月亮从东边升起,把朦朦月光和淡淡花影投在西厢房门窗上,与人影相映照,有一种特别的浪漫气息。如果换作东厢房,则处于背光状态,意境逊色很多。
图02:明代《西厢记》刻本莺莺绣像
莺莺在绢上写了一首《明月三五夜》诗,托红娘转交张生:“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诗中约定了相会的日期和地点。到了十五日深夜,张生乘着月色,爬树翻墙,进入房门半掩的西厢,与莺莺见了一面。几天之后,莺莺主动来张生寝室,红娘送来被子和枕头,成就好事。
2.董西厢


金朝一位被称为“董解元”(古代科举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宋金元时期也用作读书人的尊称)的文士写了一部《西厢记诸宫调》,正式以“西厢”为题,后世称“董西厢”。这是一部说唱文本,以《莺莺传》为基础,结合其他诗文,拾缀成五万多字的长篇,增添了许多细节,并将故事结局完全颠覆。

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名叫张珙,字君瑞,赴京赶考途中寓居蒲州,去普救寺游玩,而莺莺是崔相国之女,随母亲在寺中为亡父守灵,二人在佛殿前初逢。叛军首领孙飞虎包围寺院索取莺莺,崔母向寺中众人许诺,能退贼兵者可娶其女。张生传书白马将军,得以解围。事后崔母悔婚,张生与莺莺相互倾心,思念成疾,丫环红娘积极相助,二人私订终生。崔母拷问红娘,发现隐情,逼张生动身上路,不得功名不能娶妻。最后张生一举中第,官授翰林,荣归普救寺,与莺莺正式成亲。整个故事的主题由虚伪的“善补过”变成“美满团圆”,皆大欢喜。

这部《西厢记》剧本对普救寺建筑的描写大大增多。

张生问店家二哥蒲州有什么“希奇景物”,店家回答:“蒲州东十余里,有寺曰‘普救’,自则天崇浮屠教,出内府财敕建,僧蓝无丽于此。”又说:“国家修造了数载,余过其间,盖造的非小可,想天宫上光景,赛他不过。说谎后小人图什么?普天之下,更没两座。”

张生来到寺前,看到的景象是:“祥云笼经阁,瑞霭罩钟楼。三身殿琉璃吻,高接青虚;舍利塔金相轮,直侵碧汉。出墙有千竿君子竹,绕寺长百株大夫松。绿杨映一所山门,上明书金字牌额,簸箕来大,颜、柳真书,写‘敕赐普救之寺’。”

张生在知客僧委派的行童引导下进入寺内,发现“普天下佛寺无过普救,有三檐经阁,七层宝塔,百尺钟楼。正堂里幡盖悬在画栋,回廊下帘幕金钩。一片地是琉璃瓦,瑞烟浮千梁万斗。宝阶数尺是琉璃甃,重檐相对,一谜地是宝妆就。佛前的供床金间玉,香烟袅袅喷瑞兽。中心的悬壁,周回的画像,是吴生亲手。……欲侍问是何年建,见梁文上明写着‘垂拱二年修’。”这里提到三重屋檐的经堂、七层宝塔和百丈高的钟楼,正殿上覆琉璃瓦,下筑琉璃阶,墙上有大画家吴道子绘的壁画,房梁上书写的修造时间是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
图03:明代刻本《西厢记》插图
寺内种植高竹、长松,引入溪流,点缀湖石,与金殿宝塔交相辉映,很有园林气象,正所谓“明晃晃辉金碧,修完济楚,栽接奇异,有长松矮栢,名葩异卉。时潺潺流水,凑着千竿翠竹,几块湖石。瑞烟微,浮屠千丈,高接云霓。”

张生一路游赏,赞叹不已。沿回廊来来到经阁北、法堂西、厨房南、钟楼东的一个别院,临近松亭、花溪,有粉墙掩映着几间屋舍。张生在此初见莺莺,魂飞天外。寺僧法聪告诉他:“这一位也非是佛殿,旧来是僧院,新来做了客馆。崔相国家属,现寄居里面。”

下文写到张生施了五十两银子,在寺中塔后的一个小轩住下。关于莺莺所住西厢的描述很少,与《莺莺传》没什么差别。

显然,董解元根据自己的见识,对蒲州普救寺做了若干新的想象。创寺年代改在佛教盛行的武则天时代,建筑规制和园林景观都变得非常丰富,虽非原型写实,却也反映了当时敕建寺院的大致情形。
3.王西厢


到了元朝,杂剧作家王实甫又写出一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剧本,后世称“王西厢”。全剧分为五本二十一折,基本上沿袭董解元的本子,但情节更加紧凑,文辞更为优美,剧末仍是大团圆,唱道:“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剧中对普救寺的描写远比董西厢简略。店小二向张生介绍普救寺,只是说:“俺这里有座寺,名曰‘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盖造非俗。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后文借长老法本之口说:“此寺是则天皇后盖造的,后来崩损,又是崔相国重修的。”

张生在法聪的带领下游寺,整个过程寥寥几句话就概括了:“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他在佛殿上撞见莺莺,一路追随,发现佳人进了一个院子——“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

张生夸赞寺院风光,说:“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作武陵源。”这段话把景色与人物心理结合在一起,将普救寺比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这部《西厢记》有一处比较重要的改动:“西厢”不是特指莺莺所住的“西厢房”,而是泛指寺院西侧地段。崔家所居“梨香深院”就位于“本寺西厢下”,张生为自己选择的住所也“正近西厢居址”,附近还有一个花园——“西厢”由此成为一个较大的范围,主要故事都在此发生。

张生请求法本借房居住,说:“也不要香积厨、枯木堂,远有南轩,离着东墙,靠着西厢。近主廊,过耳房,都皆停当。”法本安排:“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甚是潇洒,正可先生安下。”张生传书白马将军杜确退贼兵之后,崔母邀请他搬到花园旁的别院书房中居住。在一个月圆之夜,莺莺来到书房,“风弄竹声,则道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与张生圆了巫山之梦。

莺莺夜间在花园烧香,张生曾躲在墙边太湖石的后面偷窥。张生在自己屋中弹琴,红娘又引莺莺在园中静听。二人首次私下约会的地点也不是莺莺住处,而是这个花园,周围景象是“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图04:明代刻本《西厢记》插图
王实甫这部《西厢记》属于北曲,又称“北西厢”,后世流传最广,清初金圣叹将之列为“第六才子书”。《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在大观园中所读的曲本就是“王西厢”,后来二人说话,经常改头换面引用书中的句子,诸如“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之类。

北曲以江南方言难以演唱,明清两代文人又在“王西厢”基础上翻改出几种南曲《西厢记》,如李景云《莺莺西厢记》、李日华《南调西厢记》、陆采《陆天池西厢记》,统称“南西厢”,水平远逊“北西厢”。
4.普救寺


在今天的山西永济市境内蒲州古城东三公里外的峨眉塬保存着一座普救寺,被认定是《西厢记》故事的真实原址,寺中山门、钟楼、塔院、大雄宝殿、枯木堂、香积厨齐备,当年崔家所住梨香院以及张生前后所住的小轩和书房历历在目。但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现代重建的成果,并非原物。

这座普救寺的来历不很清楚,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与《续高僧传》、《三藏法师传》中提到的隋唐蒲州普救寺未必是同一座寺院。

《蒲州府志》记载此寺在唐代原名永清院,五代时期后汉将领郭威率军攻打蒲州,围城多日未克,向永清院的僧人问计,僧人回答说:“只要将军肯发善心,就能破城。”郭威于是折箭为誓,不妄杀一人,后来果然很快占领蒲州,于是将永清院名改为“普救寺”,取“普救众生”之意。

近代此寺已经废毁,仅剩下一座明代重建的十三层舍利塔。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此出土唐代建筑遗址以及佛像、经幢等文物,证明寺院的历史确实久远。一块金代石碑记录当时人已经认定这里是“莺莺故居”。
图05:永济普救寺今景
1986年,普救寺在原址上作了大规模重建,按照王实甫《西厢记》的描写,将“惊艳”、“听琴”、“拷红”等情节的相关空间一一再现,建筑造型模仿唐代风格,舍利塔也改称“莺莺塔”,与意大利维罗纳的朱丽叶故居、浙江上虞的祝英台故里一样,化虚为实,打造出一个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5.广济寺


古代《西厢记》刻本中经常附有版画插图,所绘寺院的风貌完全出于想象。现代许多戏曲剧种都有《西厢记》这部戏,但囿于舞台的局限,也无法表现普救寺的景物形象,只能略作示意。迄今为止,对于《西厢记》场景的最佳视觉呈现,来自著名女画家王叔晖先生所绘的经典连环画。

王叔晖(1912-1985)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天津,擅长工笔重彩,长期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主要从事连环画创作。
图06:《西厢记》邮票
1953年国家颁布新《婚姻法》,为了宣传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决定出版《西厢记》连环画。王叔晖受命绘制完成十六幅彩色本,1957年又完成一百二十八幅线描本,被认为是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名作。1980年王叔晖依旧稿重绘四枚《西厢记》邮票,精美之极,1983年正式发行,被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王叔晖画《西厢记》时,无法找到唐代的普救寺图像,便以北京广济寺为参照,把寺中的殿堂景致画入连环画,也使得这座原本与《西厢记》不相干的古寺与张生、莺莺结下一个奇妙的因缘——巧合的是,“广济”与“普救”恰好是一组对偶词。

广济寺全名“弘慈广济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内西四牌楼西北侧,始建于金代,明代中叶在原址重建,之后屡次重修,并得到朝廷敕赐,成为京师名刹。1932年寺院曾经遭遇火灾,多数建筑被毁,1935年予以大规模重建。

广济寺现存格局主要表现为明清时期的佛寺规制与建筑风格。主体部分共设四进庭院,中轴线上依次布置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和藏经阁,天王殿前两侧设钟鼓楼。寺院西部有三学堂、净业堂、北合院和南合院等几处附属院落,也算是“西厢”。

美术界公认王叔晖的仕女画得好,其实她笔下的古建筑同样是一绝。将《西厢记》连环画线描本与广济寺实景对照,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渊源。
图07:广济寺天王殿与《西厢记》连环画第4图
连环画第4图所绘普救寺山门,源自广济寺天王殿以及西侧鼓楼景象,只是两尊石狮子稍向北移,同时其底部须弥座造型略有变化。
图08:广济寺香炉与《西厢记》连环画第40图
连环画第40图上的香炉完全是广济寺铜香炉的实际写照。这尊香炉铸造于乾隆五十八年(1893年),圆炉上立重檐圆亭,下垫刻须弥座,雕饰精美。
图09:广济寺大雄宝殿与《西厢记》连环画第43图
连环画第43图将普救寺大雄宝殿绘为五间歇山殿堂,高居台基之上,四周以栏杆围护,正与广济寺大殿的情形若合符节,不同之处是将台基抬高了一点,并将台下的香炉和石碑移到台上。

此外,《西厢记》连环画上很多场景只涉及建筑室内外的局部,刻画细致,一笔不苟,其中的碑碣、梁柱、门窗、铺地、家具以及建筑装饰也都可以在广济寺找到原型

北京广济寺并无附属花园,树木品种也相对单调。王叔晖为了表现《西厢记》中花园景色,另从江南园林中吸取了太湖石、粉墙漏窗的形象,还画了许多广济寺没有的松树、竹子和芭蕉,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回头看来,从唐人传奇、金人唱本、元人杂剧到现代的连环画,《西厢记》故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传唱千年,而“西厢”所在的古寺作为虚构的人物活动场所,虽存在种种不同的描画,却与真实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水中的楼台倒影,似梦似幻,引人遐想。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关注 大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