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客 ▏图说成都的古城墙(上)

 

消失的成都古城墙……...



消失的成都古城墙……
图说成都的古城墙(上)
作者:长生不老客




我在网络上经过多方收集,找到了不少老成都城墙的照片,整理好后分享给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成都老城墙的照片。



说起成都的城墙,最早最有名的就要数秦城墙了。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丞相张仪等人带兵灭了古蜀开明王朝后设立蜀郡,然后张仪和张若就计划修筑成都城墙。

张仪原想按照秦国都城咸阳的样子修一个四四方方的城墙,当时的城墙都是用泥土夯筑而成,哪晓得城墙修了一截就垮了,张仪命工匠重新再修。奇怪的是随便怎么修,城墙总是修了一截就垮,张仪想尽办法还是修不起来。

有一天晚上忽然有一只乌龟给张仪托梦,说你只要按照我爬过的路线就可以修好城墙了。

第二天果然有一只大乌龟来到工地上,张仪赶忙叫工匠跟着乌龟,按乌龟爬过的路线作好记号,后来按这个路线修城,果然就把城墙修起来了。

修好的城分为大城和少城两部分,整个城就像一只大乌龟,左上角就是龟头,右下部尖尖的就是龟尾。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龟画城”。


图1. 秦代成都城示意图
张仪当初修城时城墙一再垮塌,并不只是传说,用科学很好解释。

成都平原自古就有丰富的地下水,解放前成都人家大都使用井水,据资料记载,1920年时成都市内有6100多口井,井口距水面约2米。

可想而知在秦时成都的地下水更为丰富。距地面更浅,张仪修筑城墙时如果把墙址选在含水丰富的地方,地下水很快就会把夯筑的土墙泡软而垮塌。

这样多次垮塌后,找到了原因,再后来就把墙址选在地下水较少的地方才修好了城墙,这就造成了城墙并不规则的形状。

秦以后,经过汉、晋、隋朝,成都的城墙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但基本格局都没多大改变。

成都的城墙第二重要的就轮到唐城墙了。

唐朝后期,随着城市发展,原有的城区范围显得小了,而且泥土夯筑的城墙防御性也太差了。

公元876年,西川节度使高骈亲自指挥修筑新城罗城,这次修城一改以前的泥土夯筑方式,首次采用砖砌。

这次修筑罗城,征调工匠十余万,花了约一百天的时间,用砖一千五百五十万块。修好的罗城周长25里,加上外围的瓮城共33里,城墙高2丈6尺,墙基宽2丈6尺,城墙顶宽1丈,城垛高4尺,是秦以来最大的城。

高骈又下令从城的西北角新开辟了一条河道(即现在的府河)沿罗城北部而流,到了罗城的东北角又转向南行,最后在现今的合江亭处与现在的南河汇合,形成了两河抱城的格局,大大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因罗城环绕秦隋旧城而建,故后来称其为大城。而秦隋旧城则被称为子城。

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时期,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王朝,改修旧节度史官署为宫城。公元927年,当时任后唐西川节度使的孟知祥又在罗城外面增筑了羊马城,成为外郭。

这样成都共有羊马城、罗城、子城、宫城内外四城。


图2. 前后蜀成都城示意图

五代以后,又经汉、宋、元朝,千年古城在战火中尽被毁坏。

第三个值得说的就是明城墙了。

从公元1371年到1428年,在宋元旧城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整修,最后的明城墙共有五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迎晖门、西门清远门、南门中和门、北门大安门、另有小西门。明城墙更像一只乌龟了。

1381到1390年年还专门修建了一座宏伟的蜀王府,后人称之为皇城。


图3. 明代成都城示意图

第四个就是清城墙了。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明城墙大多毁坏,1661年,巡抚张德地重修破烂不堪的成都城墙,以后一百多年间经过多次整修,1786年才全部竣工。

最后修好的城墙周长约二十三里,城墙高三丈,顶厚一丈八尺,砖高八十一层,压脚石条三层,城墙上有八角楼四座,炮楼四座。四门城楼顶高五丈,分别为东门溥济楼、西门江源楼、南门浣溪楼、北门涵泽楼。

成都城墙的最后一次整修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还疏通了城外壕池。

清朝末期,照相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很多老外来到中国,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终于有成都城墙的照片遗留下来。

我在网络上经过多方收集,找到了不少老成都城墙的照片,整理好后分享给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成都老城墙的照片。所附的图片原图比较大,可以点开后放大来观看细节。

首先我们来看北门的城墙和城门楼。


图4. 北门大安门和涵泽楼 ,摄于1917-1919年

图4拍的是北门城内。

北门叫大安门,城墙上的八角楼叫涵泽楼。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17-1919年,清政府已经在1912年倒台,城楼上守卫的士兵衣着已经是民国士兵的服装,市民的服装则是长袍短褂都有。

在成都的几座城门中,北门的城门洞顶到城墙顶部的砖层数最多,最为厚实。我猜想可能是从战争角度考虑,因为敌人最可能的就是从北方来。

在城门洞上方的方形区域是题写城门名字的地方,放大后还依稀可见“大安”二字。

城内的地上铺有石砖,这是为了跑马方便,免得让马踩坏了路面。图上左边有一乘轿子在待客,进城的几付担子的桶是加了盖子的。

右边商铺内堆放的是木柴捆,挨着木柴捆的是砖,砖过去挂着的是草鞋。

大家是不是奇怪进城后的道路并不是一直向前,而是偏向一边?我猜想这也是从战争考虑,进城后道路偏向一边,出口很狭窄,便于阻击冲进城门的敌人。

看看下面这张图大家就清楚了。


图5. 北门大安门和涵泽楼

图5拍的也是北门大安门和涵泽楼,拍摄时间与前一张应该相隔不久。

照片上有一排房子正对着城门,道路被两排房屋夹着到右下角处收得很狭窄。

北门大安门的位置在现今北大街与东、西马道街交叉口处,东、西马道街刚好在城墙内。


图6.北门城墙上

图6是在北门城墙上拍摄的。左边的八角楼是涵泽楼,右边的三层楼房是炮楼(箭楼)。炮楼所在的瓮城凸出城墙好长一段。

城墙上有几个老外在观望。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城墙垛比一个人要高得多。

右边城墙砖缝处的白色灰浆颜色还很新,说明城墙刚维修好不久,拍摄时间估计是1900年左右。

拍摄地点应当是现在的东马道街处,城墙垛子外面可以看到密集的房顶,可知当时城墙外的居民也是很多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东门的城墙和城门楼。


图7. 东门迎晖门和溥济楼

图7拍的是东门城内。

东门叫迎晖门,城墙上的城楼叫溥济楼。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东门的城楼样式与北门的城楼相同,估计是统一规划的。

城门洞上方也有供题字的方块,但字迹已不可辨。仔细看人流的方向也可以看出道路是偏向一边的。

照片上的人明显比北门的人多一些,可能东门比北门要繁华一些。这张照片比前几张照片的清晰度要差一些,可供分析的细节要少一些。

看城楼和城内房屋的破损程度,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要比北门的那张晚一些,估计是1930年左右。

东门迎晖门的位置在现在的下东大街过了磨房街还未到清安街处,磨房街在城墙内,清安街在城墙外。


图8. 东门城墙上 摄于1905年

图8拍摄的是东门城墙上。右边的八角楼是溥济楼,左边的三层楼是炮楼(箭楼)。

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城墙向城外的那一面有城垛,向城内的这一面则是女墙,女墙比城垛就矮多了。

女墙后面就是泥土堆成的斜坡,斜坡与城内房屋之间的道路是马道,后来形成了北马道街,90年代后北马道街已经消失,现在的北马道街是另外一条新街。

城门楼的侧面有供人上下的斜坡。从靠城墙的房屋可以看出,城内的房子都比较好。

图8的拍摄地点应当是在原来的北马道街,现在的油篓街与天仙桥北路之间,距下东大街不远处拍摄的。


图9. 清代东门金河出口处

图9拍摄的是清代东门金河出口处的城墙外侧。原图的说明是金河出口处的内侧,显然是错的,因为城墙上有城垛。

从照片上右边的房屋可以看出这是一大户人家:有独家院子,有自家专用的小桥,高高的龙门子,雪白的粉墙,粉墙下面是木制的板壁,旁边是雕花的窗子,撑开的窗子外面就是清澈的金河水,一楼一底的正房,正房邻金河的墙外面好像装的是防蚊罩,墙板下面有十字型透气孔,说明房子里装的是木地板。

大概是佣人刚从市场上买东西回来,所以挡路的栅栏被拉开了,几个人正把东西往院子里搬运,院子门口正往里搬的好像是一棵树,我猜是新房刚修好不久,所以才会一次买那么多东西,也才会买树。木栅栏处的柱子上有两根绳子垂下,应该是旗杆,用来彰显主人身份的。

查老地图上金河出口处的位置(参见图10),对照现在的地图,可以断定这张照片的位置在现在清安街与镗钯街交叉口附近。

拍摄时间估计在1910年左右。


图10. 1933年的成都地图

下面来看看南门。


图11. 南门江桥门 摄于1917-1919年

图11拍摄的是南门城外(因为城墙上有城垛,而且城门洞上方没有供题字的方块)。照片只拍出了城门,没拍到城楼。

城外的道路也是偏向一边的。照片中的细节比图4的北门要多些。

左边的商铺内堆满货物,卖的东西与北门惊人的相似,也是木柴捆,砖、草鞋和瓦缸。右边有一乘轿子在待客,上去有一个摆摊的小贩。

小贩右边歇着一辆鸡公车,小贩左边歇着的担子带了一个粪档,肯定担的是粪桶,桶上加了盖子,我猜想可能是有规定在城里哪些担子必须加盖。

中间歇着的那个架子上放有桌子,几张椅子,两个水桶,一个瓦缸。

路上行人有挑担子的,有推鸡公车的,有赶牛的,有背东西的,甚至还有一个背棺材的。

可以看出,南门城外也是很繁华的。

南门江桥门的位置在现今下南大街与锦里东路的交叉口处,锦里东路在城墙外面。


图12. 南门江桥门和浣溪楼 摄于1917-1919年

图12是在南门城外河对面拍摄的。照片中城墙上右边的八角楼是浣溪楼,左边的是炮楼。

河中心有一个淤泥滩把河水分成两边,靠城的那一边水很大,流速很快,河岸边还停靠有几条带篷的船。而靠城外这一边水较浅,流速较慢,还有几只鹅在河中戏水。

我估计那个淤泥滩就是1897年最后一次整修城墙,疏浚河道形成的。

照片中瓮城外的河边全部挤满了房屋,除了左边有几间瓦房外,其余的都是草房,右边的草房还有高高的护堤,中间的草房则随意修建在河岸上,估计是贫民区了。

看照片中的城楼位置,估计拍摄地点在现今黉门街(临江西路)一带河边。


图13. 南门江桥门和浣溪楼 摄于1917-1919年

图13与图12拍摄角度稍有不同,拍摄地点应该在现今黉门街(临江西路)河边靠近万里桥处。


图14. 在城墙上看南城 摄于1909年

图14是在城墙上拍摄的,前方远处的八角楼就是南门浣溪楼。

与图8比较,城墙内斜坡上已经栽满了树子,斜坡下的马道与房屋之间已经有围墙隔离。

因为城墙在前方远处向左转,开始我以为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在现今的琴台路处,那样城楼到拐弯处会经过城边街、羊皮坝街和外南人民路,但图上显然没有那么远,那就只能是城墙的一个较大波折处。参照老地图再结合城楼到拐弯的距离,觉得拍照地点应该在原来的城边街,现在的锦里东路处。

城墙内斜坡下的马道后来形成了西都街,90年代后西都街已经消失了。


图15. 成都南门 摄于1929年

图15原图的说明就是成都南门,拍摄时间是1929年,但是对比图11到图13,时间才过去了10年,城墙上的城楼就没有了,不晓得是什么原因?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中说,民国时期有军阀把城门楼拆了卖钱,会不会就是拆的南门城楼?

从城门洞里出来的那辆有顶盖的车有点奇怪,不像是黄包车,也不像架架车,不晓得是什么车。

透过城门洞可以看到城门洞后面有一道墙,墙上的字依稀像是“福”字露出了右边。

在城门洞上方没有供题字的方块,说明这边是城墙外,但城墙上却没有城垛,而且房屋与图11截然不同。

如果说这面是城内,城墙里面才是城外,则与图11也不一样,图11中城墙外没有矮墙。并且它与图4、图5、图7、图16的四道城门都不相符。

我想会不会是成都附近哪个县的城门?那个福字像是寺庙的作法,难道是新都城门?

这张照片的疑问有待高人解惑。

最后来看看西门。


图16.

图16拍摄的是城内(城墙上无垛子,城门洞上方有供题字的方块,但字迹已不可辨。),只拍出了城门洞子和部分城楼,拍摄时间未知,但是看人的衣着应该是民国时期。

原图没有说明,我对比其它几道城门,估计是西门清远门和江源楼。

西门清远门在现今西大街与上同仁路交叉口处,同仁路在城墙内,


图17. 西门清远门和江源楼

图17是从西门城外拍摄的,右边的八角楼是江源楼,左边的是炮楼(箭楼)。拍摄时间未知,但应该是抗日战争以前。

看城楼和城墙垛的完整程度,估计在1920年左右。拍摄地点应该在现今的上同仁路附近。


图18. 西门古城墙

图18拍摄的是从成都西门外看城墙。

因为能够看到西门城楼,可以推断拍摄地点在原来的西城角街,现在的饮马河街附近。

看城墙上的城垛完整程度,拍摄时间应该在1920年左右。

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见解或疑问或指正,可以在留言区里讨论。

明天接着说(下)


    关注 平叔闲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