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句“你好烦”让我泪奔!可是妈妈只想帮帮你

 

不要一直把线紧紧拽在手里,让孩子到处探索,到处去飞一飞。...



父母“写作计划”开启招募
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父母堂读者妈妈的投稿,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妈妈能在父母堂分享你们的心声。稿件一旦采用,会予以稿费奖励,以及妈咪jane黄静洁的畅销亲子家教书《父母的格局》一本哦!

另外,添加小助手微信号 fmtang2014,注明“写作计划”,加入父母堂的兼职撰稿群。不定期会有资深母婴行业编辑、育儿专家进行线上写作培训班。如果你也想成为父母堂的兼职写手,赶快加入我们吧。

本文投稿作者:三土妈妈


最近,一个朋友开了一个绘画启蒙兴趣班,我家三土也在里头跟着学画画。陪着去了几次,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当老师演示完毕,轮到孩子们自己创作的时候,就会有伸长着脖子的家长按捺不住内心的小激动,进教室来“插手”。

“插手”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1、 指指点点;

2、 抓住孩子的手带着孩子一起画;

3、 让孩子“退居二线”,家长代替完成。

其他完全看得出来,孩子们实在是“烦透”了家长在身边。对于这些家长,我那教画画的朋友非常无奈:

“最开心的一次上课,是无意中锁住了教室门,中途没有家长进来‘指导工作’,孩子们终于可以放手肆意发挥想象,也是那一次,我是真心被孩子们内心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

这些家长的“插手”总让我感觉哭笑不得。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干预,不仅仅在画画或是学习上,“控制欲”一旦发作,简直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为啥会如此迫切地想要掌控孩子,希望将孩子打造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其实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源于父母自己内心的“焦虑”,二是亲子关系缺乏“界限”。
1
父母的广泛性焦虑:

游乐场里的捞鱼池旁,一个2岁的孩子拿着小渔网,笨拙地一次次打捞着,只可惜,每次打捞起来几乎都空空如也。一旁的妈妈见状,抢过了孩子手里的渔网就开始捞,一捞一个准,几分钟时间,她面前的水桶就装满了小鱼。

妈妈一脸骄傲地对孩子说:“等你捞,估计等一年都捞不起来一条!”然后那个妈妈开始哈哈哈地大笑,孩子则在一旁满脸无辜。

看到这一幕,我感觉很多父母似乎没有想明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们想要的究竟是捞鱼过程中让孩子得到练习和愉悦,还是为了多捞上来几条鱼,这么一个结果?

如果要的是多捞几条鱼,你直接带孩子去菜场买就好了嘛!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形容过一个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所以我常常想象书中的此情此景,斜阳浅照、时间静谧,可爱的孩子用他稚嫩的手指认真探索着这个世界。如此美妙的一幕,家长何以忍心打搅?

孩子由于神经系统不够发达,所以四肢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脑配合度都远不及成人,所以孩子在做一些“工作”,比如涂鸦、扣纽扣、扎蝴蝶结、自己拿勺吃饭、穿衣、穿鞋……他会慢慢吞吞地去做,这个尝试过程是需要孩子的耐心+孩子的好奇心+父母的耐心+父母的鼓励的。

当孩子努力做尝试的时候,家长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看待,孩子笨拙动作后所包含的,是难能可贵的好奇心和愿意尝试的勇气。所以,家长完全不用过于纠结孩子在“试探”中被“耽误”的那几分钟。
2
妈妈的包办+剥夺 让孩子烦透了:


有一次去医院看病,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14岁的初中生,医生诊室人太多,医生让家属出去等,那个学生也示意让妈妈出去。但妈妈执意要留在房内,一副自己是孩子的“代言人”的意味。

随后,医生开始询问孩子姓名、年龄等信息,孩子正准备开口,妈妈就抢着回答了,当问及病史,妈妈更是抢着说了一大堆。医生看不下去了,直言请家属保持安静,孩子妈妈不情愿地点点头,但当医生再次开始询问时,妈妈依旧忍不住抢答起来。

这时,孩子受不了:“妈妈,你能让我自己来吗?”

妈妈也生气了:“你才多大,你就自己来!离开我你会什么?”

孩子大声顶了回去:“不是我不会,是你觉得我不会!”

其实这样“焦虑”的父母身边有很多,对孩子过度干预,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他们不肯放手的潜台词,或许就是“我对你尽心尽力,所以就该和你是‘一起’的,我们之间应该是‘共生’的关系。”

当父母界定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为“共生”关系时,掌控的欲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就如那个14岁女孩的母亲一样,诸事大包大揽,亲力亲为。然而这背后隐含的,却是一种“剥削”的关系,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或行为,必然剥夺孩子自己动手试一试的机会。

李跃儿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讲到世上有三种父母,一种是懂孩子又负责的,一种是不懂孩子又不负责的,第三种是不懂孩子还很负责的,她说最可怕的是第三种类型的父母。

这第三种类型的父母,往往表现就是控制欲极强,总用自己的认知来限制孩子。

父母们一味地限制,可能会导致两种比较典型的结果:

其一,孩子丧失对世界探索的欲望,不再勇于去尝试,把自己局限起来。这属于所谓“听话”的孩子,大人的限制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不要探索,你就是安全的,大人就不再批评你了。

其二,大人的包揽行为,会让孩子急于把自己被压抑的好奇心补偿回来,找各种机会自己去悄悄尝试,其实这种做法反而增加了更多的风险。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越无知越恐惧,越恐惧越控制,越控制越失控。即你越希望孩子不要做,你的这个限制行为,就越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3
千万要忍住,别插手: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两岁的孩子搭积木,简单地垒高高,妈妈静静地坐在旁边陪伴,看着孩子自己翻找积木,然后一个个垒上去。孩子突然垒了一块三角形积木,又总想往三角形的尖角上放积木,尝试了几次,都掉了下来,然后孩子开始有点烦躁。

这个时候,妈妈才开始轻声问孩子:“是不是遇到麻烦了,让妈妈来和宝宝一起想想办法。”

妈妈把最上面的三角形放在一边,匀出一块“平坡”,以便让孩子可以继续垒高。当孩子又开始不断加上一块块积木后,妈妈用微笑和鼓掌,给孩子以肯定和鼓励。
我们来学一下这位妈妈的做法:
当孩子在认真探索的时候,放手让ta自己试。少一些干预,多一些观察;

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忙或者示范;

当看到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了一些步骤后,及时给予鼓励。

龙应台说:“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家长对待孩子,我一直很推崇这种不催促不插手,极具耐心的态度。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家长用已有的经验去代替孩子探索,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养孩子就像放风筝,孩子是风筝,你就是那根牵着他的线,想要风筝飞得高,必须得舍得放线。学学搭积木那个妈妈的“放”,不要一直把线紧紧拽在手里,让孩子到处探索,到处去飞一飞。父母要做的,只是在ta们飞偏的时候,轻轻地拽回来一点点,就好。



作者:三土妈妈赵佳,曾就职食药监,现为全职妈妈,育儿期刊专栏写手,专注科学育儿、亲子游戏、儿童心理等领域话题。

图片来源:pixabay、gratisography

如果你有什么想告诉我们,或想与作者交流,请添加父母堂编辑微信号 fmtang2014,注明:读者交流。我们的专栏作者,都会在群里与大家互动哦。
好文精选(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暑假好时机,5步让宝宝学做家务
宝宝夏季饮食4大黄金法则!
与异性孩子亲嘴,到底有多危险


    关注 父母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