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转发,求扩散!为19位牺牲在南疆铁路的湖南籍铁道兵烈士寻亲!

 

我们希望,能帮助长眠在新疆大地上的19位湖湘烈士找到亲属,让亲人们能够知悉烈士们的忠骨所在,也让烈士们的英灵能够听到来自家乡的呼唤,更让这段铁道兵悲壮热血的浩气长歌为更多人所熟知。...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 首席记者 李立 记者 周纯梓

部分资料图片综合自网络,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南疆铁路

1974年至1984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以钢铁般的意志,花费10余年的时间,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条让世人肃然起敬的南疆铁路。

跨越沟谷36次,隧道29条,桥梁463座……这是铁道兵战士用生命和鲜血在南疆铁路上留下的辉煌战绩。



△ 第5师修建的冬德萨拉大桥高62米,是南疆铁路最高的大桥。图为大桥正在架设中。



△ 1974年初,铁道兵第5师部队陆续开进工地,打响南疆线前百公里的战斗。图为紧张施工中的筑路机械分队。

为修建这条全长476.54公里的铁路铁道兵部队共牺牲官兵268人。热血儿郎永远留在了天山脚下,但因客观条件的限制,烈士们大多被战友们匆匆安葬在铁路沿线。

直到前几年,在铁道老兵们的建议下,新疆巴音郭楞蒙族自治州和静县人民政府拨款1250万元,建设起铁道兵烈士陵园,把分散的12处零散烈士墓迁移至陵园,并开启了“为铁道兵烈士寻亲”的故事。

近日,新疆巴音郭楞日报社记者汪涛与今日女报社取得联系。据介绍,截至目前,和静县相关部门未能联系上其亲属的烈士仍有一百多位,其中就有19位湖南籍铁道兵烈士。

汽笛声声念,大漠月光寒。在建军91周年、铁道兵建军70周年之际,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南疆铁路湘籍铁道兵烈士寻亲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帮助长眠在新疆大地上的19位湖湘烈士找到亲属,让亲人们能够知悉烈士们的忠骨所在,也让烈士们的英灵能够听到来自家乡的呼唤,更让这段铁道兵悲壮热血的浩气长歌为更多人所熟知。

“30多年了,希望能找到这些湘籍烈士的家人!”电话那头,是远在千里外新疆巴音郭楞日报的记者汪涛。他给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提供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19位湖南籍烈士的名字。
烈士名单


陈迎山,男,汉,原89322部队8分队战士。湖南省宁乡县大成桥公社玉堂大队人,1951年8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1976年9月10日牺牲。

陈洪兴,男,汉,原89322部队9分队战士,湖南省宜章县龙源公社立信大队人,1950出生,1971入伍,1975年3月20日牺牲。

刘谷生,男,汉,原89325部队7分队战士,湖南省南县人,1953年6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1975年10月21日牺牲。

张克龙,男,汉,原89325部队10分队副排长,原湖南省溆浦县人,1947年9月出生,1966年3月入伍,1974年12月3日牺牲。

彭正庚,男,汉,原89325部队75分队战士,湖南省南县人,1954年3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1977年2月2日牺牲。

杜三元,男,汉,原89325部队8分队战士,湖南省南县人,1953年4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党员,1976年10月20日牺牲。

董明发,男,汉,原89330部队3分队战士,湖南省沅陵县白田公社人,牺牲时间不详。

宋安勇,男,汉,原89133部队33分队战士,湖南省安仁县人,牺牲时间不详。

廖告告,男,汉,原89323部队3中队班长,湖南省永兴县红旗公社红工大队人,1952年10月出生,1971年10月入伍,党员,1976年1月20日牺牲。

邓小鹏,男,汉,原89323部队86分队战士,湖南省耒阳县上架公社兰江大队人,1958年6月出生,1978年4月入伍,1982年1月13日牺牲。

刘和平,男,汉,原89323部队44分队副班长,湖南省宁远县逍遥公社黄龙头村人,1960年9月出生,1978年4月入伍,1983年4月6日牺牲。

刘大寿,男,汉,原89324部队助理工程师,湖南省桂阳县人,1954年出生,1971年1月入伍,党员,1983年1月3日牺牲。

龚冬保,男,汉,原89319部队四中队18小分队战士,湖南省益阳县新桥河公社先锋大队人,1976年8月7日牺牲。

巢汉文,男,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医院,湖南省汨罗县河西公社莱西大队人,1941年6月5日出生,1971年12月26日牺牲。

游太淼,男,汉,原36316部队战士,湖南省浏阳县高坯公社人,1951年6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党员,1977年8月30日牺牲。

郭外生,男,汉,原89322部队1中队3分队战士,湖南人,1950年出生,1970年入伍,1974年7月7日病故。

周玉国,男,汉,原89325部队51分队副排长,湖南省东安县人,1951年1月出生,1969年4月入伍,党员,1976年2月17日病故。

周克明,男,汉,原陆军四师十团家属队队长,湖南省汨罗白水公社高冲大队人,1940年9月1日出生,1977年6月6日病故。

谷文球,男,汉,原89324部队15小队战士,湖南省耒阳县大义公社苏银楼大队人,1950年出生,1974年7月8日病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将根据这份名单,前往湖南各地,开启这段铁道兵烈士的寻根之旅……

盛夏的陵园,靠湖边的亭中有老人唱起花鼓戏,凉风拂过,松柏轻摇。

7月24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南县妇联、南县民政局、南县铁道兵联谊会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三位南县籍烈士杜三元、彭正庚、刘谷生的家属。这是我们为烈士寻亲的第一站

母望儿归四十载

喂军马的儿子请缨修建南疆铁路,3个月后牺牲

时隔40多年,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聊起儿子杜三元牺牲的往事,87岁的许少云红了眼眶。
△ 烈士杜三元的母亲和弟弟将他的遗照放在正堂。

“前些年讲起哥哥她就哭,这些年才好点儿。”杜三元的弟弟杜青云告诉记者,2017年6月底,90岁的老父亲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牺牲的三哥。

“(牺牲)前几个月还回家探过亲。”许少云对儿子的记忆依旧停留在探亲的一刻。她说,杜三元从小就勤快听话,去当兵之前,是家里的顶梁柱。

1976年,23岁的杜三元曾回家探亲。回家的日子里,父母帮他介绍了一个对象。见面聊天,姑娘问起杜三元在部队里的工作和生活。当时部队里汽车并不普及,在新疆很多地方出行,还要靠军马。杜三元就是在营部喂军马。

本以为军人都是铁血钢枪,杜三元的工作显然让姑娘有些失望。杜三元也看出了姑娘的心思,于是,结束探亲假后回到部队,他找到营长,主动要求调离相对较为轻松的饲养员岗位,到一线工作。就这样,他被调往工地,当装渣机驾驶员。
一线的工作到底什么样?杜三元的家人不得而知,但曾参与南疆铁路修建工程的原铁道兵第二指挥部副司令员顾秀却再清楚不过。

顾秀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高温的炙烤,让当年每一名在戈壁滩上施工的战士每天要喝下十多公升的水,但大伙儿还是觉得不解渴,汗珠儿从额头淌下还到不了鼻尖,就被烤干了。

即便没了烈日直射,战士们也要经历“在烟囱里施工”的考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机械施工公司原总工程师徐立汉曾见证和参与了包括南疆铁路在内的新疆许多交通工程建设。在新疆建铁路,铁道兵战士们先得在这里开出一条“大拉沟”——这条深17米、长1000米的深沟,是前100公里施工的重点工程。所以,战士们要在戈壁滩上凿出若干个深井,装上炸药放炮松动后,再用机械施工。

徐立汉回忆,当年凿井的过程异常艰难,每个炮洞要凿十几米深,直径却只有一米,“人在里面施工就像钻在大烟囱里,又闷又热,经常有人昏倒在深井中”。
“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十二班的同志正在开挖16号竖井,突然一股热浪扑来,灌进井里,熏烤得战士们头昏眼花,浑身冒汗,连气都喘不过来。新战士尹福安干着干着,人就昏倒了。班长胡林生抢着下井去接替尹福安,可是没干多久,也昏倒在井里。战士们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下去5名同志都因忍受不了炎热而晕倒。”在回忆录《历程回望》中,顾秀记述下这个悲壮的故事。

然而,铁道兵们扛得住艰难困苦,却抗不过命运的无情。3个月后,杜三元在一场隧道塌方事故中牺牲了。

许少云至今记得,1976年,家里来了稀客——部队的“一个领导和一个战士”,带回了儿子的遗物——两个箱子和一些衣服,“新疆那么远,就算知道葬在哪里,我们也去不了”。

“这些年,家人一直不知道哥哥归葬何处。”杜青云说,直到如今交通发达,家人才想着要了解清楚哥哥安息的地方,想在近期过去看看,“当面去陵园看一眼,不仅是父亲的遗愿,也是我们全家人一直以来的心愿”。

烈士牺牲后,国家每月会给烈士家属抚恤金。但当时在河口乡水电站工作的杜三元的父亲始终不肯去领儿子的抚恤金。“他说国家现在还困难,我每个月也有工资,不给国家添麻烦。”许少云说。

杜三元牺牲5年后,父母亲手帮18岁的弟弟杜青云戴上大红花,送上了公社的运兵车。

修建南疆铁路牺牲的湖南籍战士

才回家探亲,没等到结婚就牺牲了



△ 担负奎先隧道施工的部队从1974年开工以来,不断创造出好成绩。

在弟弟彭政粮看来,自己远没有哥哥彭正庚聪明好学,“他去当兵之前,已经是公社农技站的职工,负责开拖拉机”。

这个比他大12岁的哥哥在多年之后,依旧是家里的骄傲。

彭正庚去当兵时,彭政粮才7岁。一去三年,再回来探亲时,彭政粮舍不得哥哥离开,“临走的那天晚上,我钻到哥哥床上,搂着哥哥睡了一晚”。趁探亲回家的机会,家人还给彭正庚“说了媳妇”,见了面彼此满意,准备次年正月结婚。

但等到正月,传来的却是哥哥牺牲的消息。
△ 彭正庚的弟弟说,要让孙子继续当兵,为国效力

铁路的修筑需要上亿吨的施工材料及生活物资,恶劣气候及险峻的地形也同样考验着输送给养的汽车兵们。家住益阳南县华阁镇河口村的陈正春,当年正是一名汽车兵,“每一次,我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抄近道’,把一车车水泥、钢材运进去”。

彭正庚就是在路上遭遇了意外。南县铁道兵联谊会会长曾政英曾在铁5师司令部任文书一职多年,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当时,彭正庚开着吉普车去阿拉沟,接开会回来的一位叫方清绪的参谋长,“峡谷里的公路很窄,迎面开来的一辆大卡车占了彭正庚的车道,彭正庚见自己的道被占了,就打方向盘往一边靠,谁知卡车司机也正想着往同一边靠,躲避不及,两辆车撞在了一起”。

在曾政英的记忆里,除了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每一位汽车兵还将接受吐鲁番高温炙烤的挑战——每到夏季,汽车在戈壁滩上行驶不到半个小时,水箱就会开了锅。为了解决司机的喝水问题,部队后勤部门会给每名司机装备一个塑料提壶储存凉开水。但没有哪个司机轻易舍得喝上一口,他们宁肯自己忍受干渴,也要把凉水省下来,给汽车水箱降温使用,以保证运输不停。很多司机行车十几个小时,忍住不喝一口水。最后,到达目的地时,往往人还未走出驾驶室就昏倒了。
△ 修建南疆铁路,不少青年参军当上铁道兵。

彭政粮找出哥哥当年在部队的笔记本——小小的本子上,工整的字迹写得密密麻麻,记的全是汽车与电器的技术知识,“这是当年哥哥牺牲后,部队的同志送回来的”。

一起送回来的,还有哥哥的一件军棉衣,“胸口的地方破了一个洞”。彭正庚是汽车兵,听部队的同志说是遭遇了车祸牺牲,家人猜测这件衣服是彭正庚牺牲时所穿。早些年,彭政粮的妻子还穿过这件衣服,可惜前几年搬家,哥哥留下的这件衣服也不知道去哪儿了。

采访时,彭政粮8岁的孙儿和7岁的外孙正拿着塑料冲锋枪在门外嬉戏。他看了看哥哥的遗像,“我希望孙儿长大后也能当兵!他二爷爷是烈士,将来他如果去当兵,不知道部队上会不会优先考虑……”

南疆铁道兵回忆

原本休息的战友主动加班,却被隧道巨石砸中牺牲

家住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金桥社区的梁毅,至今仍记得战友刘谷生最后躺在他怀里的样子。“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刘谷生牺牲当天,同为战友的李腊生在日记本上郑重而悲伤地记下了一笔。

梁毅与刘谷生当年都是金盆农场职工,一起入伍。用他们的话说,哥俩曾是一起见识过“三十里风区”的人。

南疆铁路西出吐鲁番站不久,就到了高昌区与托克逊县的交界处,这里正是著名的“三十里风区”。刚刚进疆时,铁道兵战士就都领教过大风的厉害。
△ 穿越天山的奎先隧道,全长6152米,是控制全线工期的重点工程。

在徐立汉的回忆录里曾有这样一段记录——

从吐鲁番车站下车后,负责转运工作的团领导曾告诉铁道兵战士:“你们连的帐篷已经在戈壁滩上支好,直接去住就行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分乘12辆卡车,高高兴兴地开往驻地。

可走到途中,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好不容易闯过风口,大家来到指定的地方,一看,12顶支好的帐篷篷布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铁架被刮得七零八落,有的滚过了山包,几根被挣断的麻绳头拴在三角铁桩上随风摇曳……

战士们连续奋战几个昼夜,在戈壁滩上挖出了一排排“地窝子”,才解决了连队住房问题。

大风给铁路建设还带来的实际困难远不止这些。在徐立汉的印象里,只要大风一刮,刚刚堆上路基的土,就能被吹走大半。战士们不得不用洒水车喷水,然后用拖拉机牵引的铁碾子反复碾压,才把路基夯实。
△ 南疆铁路中段256公里有桥隧共长41公里,占全线桥隧的82.7%。

铁道兵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扶持,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与刘谷生的最后一面,梁毅忘不了。出事的那天晚上,本来他们已经约好要一起去看电影。

部队所在的地方偏僻荒凉,连半导体收音机的信号都时断时续,电影放映队每周三会为大家放露天电影,这是平时忙碌辛苦的铁道兵最期盼的时刻。

“冬天看电影,要全副武装地穿好御寒衣物。”李腊生回忆,尽管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操场上冻得够呛,但大家还是不愿意错过电影。

李腊生记得,当天要放的电影是《洪湖赤卫队》和《南征北战》,“等到我们从营房里把衣服抱出来准备看电影的时候,却发现刘谷生不见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因为工期紧任务重,身为风钻手的刘谷生主动去了隧道加班。

等梁毅和李腊生再见刘谷生的时候,他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当时,扛着百来斤的风钻在隧道里工作的刘谷生,被一颗巨大的石头从头顶砸中了。

梁毅抱着刘谷生的遗体哭了一夜,“身子和脑袋都砸扁了”,一边哭,梁毅一边用手帮战友整理遗容,“两个手捧着慢慢搓,最后,再帮他把领章、帽徽全部戴好”。



△ 刘谷生的大哥大嫂和妹夫至今保存着他在南疆的功勋。

“你永远想象不到,自己会因何而死。”徐立汉也曾目睹战友受伤甚至死亡。

“有一次,我们正在施工,突然狂风怒吼如雷鸣,沙尘遮天蔽日,大家赶快朝地窝子跑。一辆给隧道工区送油的铁道兵油罐车正好路过,忽然挡风玻璃被飞石击碎,司机满脸鲜血,冻得浑身发抖,我们急忙把他扶到卫生员那里包扎。”徐立汉说,还有人晚上出去解手,竟被狂风卷走,“天亮后,我们在1公里外的土包边找到了他,他已被沙埋了半截身子,奄奄一息”。

今年60岁的刘妹秀是刘谷生的妹妹,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父母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英年早逝的哥哥。村里的父老乡亲,也常常会想起那个帮助老弱乡邻背谷子、挑稻草的热心伢子。

亲,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寻找另外16位烈士的家属,敬请关注哦!

今日女报微信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文尾二维码!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小编:彭晨


    关注 今日女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