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只有儿子没出过国”:焦虑裹挟下的游学易走偏 新京报快评

 

利用假期让孩子走出国门、增长见识固然有好处,但不该是“被逼急了”,更要防止“病急乱投医”。...





利用假期让孩子走出国门、增长见识固然有好处,但不该是“被逼急了”,更要防止“病急乱投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从易
这两日一则新闻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说的是一个孩子母亲的“暑期焦虑”。

她在某民办小学读六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要在英国待两周。这是儿子第一回离开她身边,也是第一次出国。往年寒暑假,她都是陪儿子在国内旅游,今年改了主意:“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儿子小学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

孙女士自称家庭经济一般,孩子此次海外游学起码3万元,抵得上她三个月工资。网友议论的焦点,一是被“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刺痛了,不曾想教育竞争已经激烈到这样的地步;二则,三个月工资送孩子海外游学,到底值不值?

其实,游学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古人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裨益。李白、徐霞客可谓古人游学的典范。在美国、日本,游学是教育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业已成熟。

在我国,这几年来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很多学校和家长也不惜耗费巨资,积极组织、安排孩子参与游学。

今年4月某咨询机构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参与国际游学的用户规模在86万人次,2018年参与国际游学的用户或将达到105万人次,并在未来继续呈扩大趋势。根据2.55万元人民币的一般价格保守估计,2017年市场规模或在219亿元水平。


▲《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也显示,57.6%的受访家长今年暑假会让孩子去游学,70.0%的受访家长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参加出国游学项目。

游学市场越来越火爆,其症结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竞争。你能考100分,我也考100分,这并不是竞争的终点,而是起点,很多学校在此基础上比较的是——孩子英语熟练吗?有什么才能?去过几个国家?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新闻中母亲所说的“我是被逼急了”“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是她唯恐孩子落后的焦虑。这个时候,她送孩子游学,并不见得是孩子需要、孩子适合,或者游学项目本身足够好,而是因为其他孩子都游学过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有。

换句话说,这是焦虑和攀比心理下的“病急乱投医”。家长的这种心理我们见多了,多少家长一到暑假就给孩子报了夏令营、游学营、培训班、兴趣班,因为其他家长给报了这些班,仿佛自己不给孩子报,孩子就吃亏了。结果是,许多孩子一到暑假就连轴转地上补习班,比上学时还累,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少游学项目聪明地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忽悠家长。相当一部分的游学产品价格不菲,却名不副实,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下高校博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很多家长花费更高的价钱,孩子也只是“游而不学”。

还需警惕的是,我国个别游学机构,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避开监管,不少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显然,海外游学初衷虽好,但也须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长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否则,花了三个月冤枉钱还只是小事,时时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

□ 从易(专栏作家)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阅读原文”。

编辑:孟然  实习生:范娜娜  校对:范锦春

推荐阅读:

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别再耽误了

出生年份被写错官方回应P一下,开个更正证明就这么难? | 新京报快评

让保险公司搞医疗纠纷调解,就不怕“调”出更多矛盾?| 新京报快评

被劝阻反飙脏话,地铁上抽电子烟你还有理了? | 新京报快评

“省委的”岂能是耍官威的“通行证” | 新京报快评








    关注 新京报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