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欲望:一场伟大的博弈

 

1664年,大洋彼岸,英军占领了原属荷兰的新阿姆斯特丹,并且把它命名为“纽约”。在攻打的过程中,英军摧毁了荷兰的一段防御性围墙。过了几年,这段墙被拆毁,成了一条街道,这条街道也就被称为“墙街”(Wall street)——“华尔街”。...



这是老王的第 91 讲
1664年,中国皇帝康熙任命施琅为大将军,要进军台湾,实现祖国的伟大统一,因风太大而作罢。也正是在这一年,大洋彼岸,英军占领了原属荷兰的新阿姆斯特丹,并且把它命名为“纽约”。在攻打的过程中,英军摧毁了荷兰的一段防御性围墙。过了几年,这段墙被拆毁,成了一条街道,这条街道也就被称为“墙街”(Wall street)。我们更熟悉它的另一种叫法——“华尔街”

此后的200多年里,纽约超越费城,超越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也成了“金融权贵”的代名词。但在建立之初,华尔街却不是人人都喜欢。那是一个赤裸裸的“西部世界”,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在这里被放大,人人都想要来这里搏一把,赚点快钱,但最终由于赌性,又变得分文不值。

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直言“华尔街是人性的大阴沟”,但当时的财务部长汉密尔顿却相信金融对经济的发展不无裨益。适度的贪婪是有好处的。两种对华尔街和金融的看法都极具代表性,至今无法说服对方。

实际上,欲望不分善恶,就像火,可能让一座村庄付之一炬,但也可能成为蒸汽机的来源,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权力如果被合理监管,对公众有益。道理很简单,但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就变得扑所迷离。于是才有了投机与监管、理性与欲望的之间长达200多年的“伟大的博弈”。



把早期的华尔街称为“人性的阴沟”,并不夸张。荷兰人发明的股票卖空、洗盘、对敲、联合逼空等手法在北美殖民地被广泛应用。在“郁金香”泡沫中,如果判断准了郁金香的走势,就可以用少量的钱在未来买入。这种“买涨跌”的行为,就是最初的期权。当然,最初的期权不是农民伯伯害怕小麦价格下跌而用来做套期保值的,他就是用来投机的。与此同时,汉密尔顿也发现通过控制纸币的数量,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够带来经济的繁荣,在汉密尔顿治下,美国成立了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中央银行。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具备了雏形。

故事的开始,理性与欲望都在潜滋暗长。但1929年之前的华尔街,欲望无疑占了上风。华尔街是所有人的冒险岛,人人都想在华尔街一夜暴富。实际上,华尔街也确实成就了许多人的财富神话。他们一夜暴富,但因为赌性,很快又变得一贫如洗。当然也有理性的投资者,比如J.P.摩根,高大威猛,行事果断,完全符合人们对“山姆大叔”的想象,当然,最重要的是财大气粗。两次把华尔街从崩溃边缘挽救回来的摩根银行好似中央银行,在那个监管薄弱的时代,华尔街靠着行业自律实现了自我挽救。

渐渐地,欲望造成疯狂,谁都救不了。时钟滑向20世纪20年代,当时,欧洲正忙于“一战”,美国进入了所谓的“爵士时代”,也就是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生活的时代。美国经济蒸蒸日上,亨利•福特带来了汽车的普及,电力的运用使得生产率大大提升。

于是,华尔街膨胀了,并且显然快于美国经济的繁荣。美国的国民经济增长50%,道指上涨3倍,投资者只要花10%的保证金,就能购买股票。银行从美联储以5%的利率借出资金,再以12%的利率借给经纪人,经纪人又转手以20%的利率借给投资者。普通投资者对股市盲目乐观,拼上全部身家要搏一搏,但由于杠杆太高,等到1929年股市暴跌,普通投资者立马爆仓,10倍杠杆踩踏20倍杠杆,20倍杠杆踩踏50倍杠杆,50倍杠杆踩踏100倍杠杆,嗯,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股票市场的突然崩溃,加上政府仍坚持市场自由的观点,让市场一蹶不振,美国经济陷入长达3年的“大萧条”中。直到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才开始对华尔街进行改革、监管。那个年代的金融充斥着权利、利益与博弈,虽然是市场为主,但是如果没有更高压的震慑,市场将在自我的繁荣中膨胀,也会在自我的萧条中灭亡。

1933年,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总统签署《联邦证券法》,成为证券行业的基本法。华尔街正式纳入监管,纽约交易所也从一个私人俱乐部变成了非盈利的监管机构,美联储真正担起了央行的职能。

就这样,一个本来靠着帮派与江湖义气维持的华尔街被“收编了”,纳入了监管,也变得合法合理。这是系列电影《教父》的精髓,也是政治史上最常见的桥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监管也并不是占着绝对的优势。比如罗斯福曾签署规定,禁止一切卖空行为。但在华尔街的争取和“博弈”之下,变成了“不在股票下跌”时卖空。投机与监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绝没有只吹东风,或者只吹西风。这就是博弈。



“1929经济危机”之后,莫过于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出现。他的出现对于整个金融行业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就好比是物理界的牛顿、政治思想史上的马克思,它的出现让投资不再是一种巫术。

格雷厄姆发现了股价与公司经营之间的关系,市场短期来看是摇摆器,哪个股票热,就买哪个,长期来看,市场则是一个称重机,股价最终是和公司的经营状况挂钩的。他开创了公司营运资本、现金流等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分析上市公司价值的基本工具。当然,他也创立了CFA协会,协会每年从精神和物质上折磨着无数考生。

1934年,格雷厄姆和戴维对·多德合著了一本《证券分析》,将自己的理论铸成铅字。但理论太过艰涩,于是,在1949年,他又出版了一本通俗版《证券分析》,取了个讨巧的名字——《聪明的投资者》。1950年,内部拉斯加大学的三年级学生沃伦·巴菲特在偶然中看到了这本书,突然灵光一现,打通了投资的任督二脉,于是他决定赴哥伦比亚大学拜格雷厄姆为师。毕业之后,还想免费为老师工作,但被拒绝了。巴菲特几经周折,回乡创业,靠着股票投资把100万初始资金变成了巅峰时期的630亿美金。

巴菲特言必称恩师“格雷厄姆”,对老师理念的大力推崇,并且身体力行,发展了老师交给他的“价值投资”的绝活,并且借此登顶世界首富。格雷厄姆使价值投资成为西方投资的主流派系,真正的把“投机”变成了“投资”。近百年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人尝试参透价值投资的奥义。



“二战后”,由于孤立主义、发战争财等因素变得富裕的美国开始了爆发式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除了某几个国家专心搞经济以外的事情,大部分的国家都在快速发展。股市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牛市,出现了一批堪称伟大的基金经理。他们经历过二战,伴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和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The Go-Go Years”就是对那个年代的完美写照。众多成长股的完美投资机会,也是那个时代最大的特色。



美国历史上共有五次并购浪潮。每次都有自身的特点,但真正到了80年代,并购才变得有意思。这要从米尔肯说起。米尔肯是当时华尔街的金融天才(参考《华尔街之狼》,除了头发以外,小李子和米尔肯还是有点像的),当时的中小企业想要通过债券融资,但资质有限。于是米尔肯打算做一门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债的业务,这种债务风险极高,被称为垃圾债。最终由于用成箱的现金换取内幕消息,米尔肯锒铛入狱,被判10年,并被处以6亿美元的罚款。至今,在影视作品中,米尔肯仍然被塑造成失意英雄的形象。我们对于有特殊才能的人总会网开一面,甚至倾向于对明显的错误进行粉饰。对于米尔肯,则是由于他对垃圾债出神入化的操作。

垃圾债的意义在于为恶意并购提供了廉价的资金来源,于是才有了一批“门口的野蛮人”,包括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卡尔·伊坎(Carl Ichan),垃圾债之与“野蛮人”就像前海之余姚老板。门口的野蛮人正是靠着垃圾债的资金,打着“股东积极主义”的由头,颠覆公司管理层,攫取对公司的所有权,再剥离资产,实现从中获益的目的。此间,野蛮人与管理层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收购大战。



1987年,踩踏事件造成了一次股灾。股灾之后,格林斯潘走马上任,担任格林斯潘主席,为央行掌舵。而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美联储持续深刻影响着全球的金融市场,也使得全球的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美国市场。虽然,后来成功在危机前卸任,但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格林斯潘反思:“我错了么?”。而这中间的20年,可以用格林斯潘自己的话恰如其分的表达——《动荡的年代》。

行为金融学是对于这次股灾反思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学的解构。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正是建立在市场是有效的、市场能够及时且有效的反应股价的基础上。但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或许更大。1998年LTCM的陨落以及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恰恰也成为行为金融学的佐证。



2007-2008年经济危机是1929年之后最大的经济危机,对金融行业影响深远。对它的反思至今仍未停止,可以说至今仍未有通透的反思。有人将其归咎于CDO、CDS等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滥用。但实际上为了挽救经济危机,美联储大量“印钞”,使用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解决问题。而这也是全球大举印钞的开始,也是中国四万亿政策来源,也是新的一轮资产价格泡沫的起始。

是否,这个十年的周期到了尽头呢?

是否,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能异军突起?

是否,“戊戌年魔”咒真的难以破开?

……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业正面临着无线的可能性,等待着你我去探索。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一起阅读金融经典书籍。以金融史为纲,梳理了1929年至今的52本经典金融书籍。
【建议横屏观看】


我将“大萧条”之后的华尔街的经验与智慧价值投资、并购潮、动荡的年代和后危机时代4个阶段,并且邀请12位大咖,为大家解读这些智慧如何在中国落地。

转自老王必修课  作者 老王666  专注于投资、理财和金融的知识传播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


    关注 华尔街俱乐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