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我背着四面八方甩来的锅死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淘历史」






01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在马嵬坡事件中,杨贵妃及其三个姐姐和宰相杨国忠一家被杀。

这个事件表面上看是因为“六军不发”,士兵哗变,实则是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的结果,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其幕后推手就是时任太子的李亨,即不久后成为帝国CEO的唐肃宗。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同曾祖兄,杨玉环被册立为贵妃后不久,行为放荡不羁、喜欢喝酒赌博的杨国忠便完成“火箭式”升迁,成为朝廷重臣。

天宝九载(750年),玄宗赐名“国忠”,以褒奖他的忠诚。天宝十一载,李林甫一命呜呼,杨国忠担任右相,并身兼40余职,达到人生的权力巅峰。然而这也开启了杨氏被灭族的倒计时。

当时,为确保边疆稳定,做个太平皇帝,唐玄宗一直对安禄山宠爱有加

玄宗屡次给安禄山加官晋爵,不断满足他对钱粮兵马的要求,并进行感情笼络,如让他拜杨贵妃为“干娘”,把荣义郡主许配给他的大儿子,使安禄山谋反的道德成本无限大。

作为事实上的土皇帝,安禄山并不一定想反。
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但安禄山早在天宝元年就升任平卢节度使,天宝九载又被封为东平郡王。外戚杨国忠却在天宝七载才升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

在朝中,安禄山十分惧怕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却瞧不起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杨国忠。杨国忠接替宰相后,屡次上书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一心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禄山。

可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并把玄宗让安禄山“加同平章事”(当宰相)的打算搅黄。家国大事转化为个人恩怨,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一触即发。

杨国忠任宰相期间,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安禄山也想浑水摸鱼,过把皇帝瘾,终于在杨国忠的步步相逼下发动了叛乱,借口就是讨伐奸贼杨国忠
02
如果说逼反安禄山是杨国忠命运的拐点,那么他同太子的矛盾则是杨氏一族被诛杀的主因。

潼关沦陷,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根据杨国忠的建议,逃往四川避难。一行人是玄宗精挑细选的:有太子李亨一家人,杨贵妃及三个姐姐,杨国忠一家,随行护卫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太子李亨却不愿意入川,他同杨国忠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最初,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并肩战斗,以谋逆之罪诛杀了太子李瑛等人后,欲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杨贵妃的前夫)为太子,不料却被李亨捡了个漏。
唐肃宗李亨小像


因此,李林甫屡兴大狱,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仅在天宝五载就直接针对太子,连续弹劾太子妃哥哥、时任刑部尚书的韦坚私会曾任太子幕僚的边疆大将皇甫惟明,以及太子良娣的父亲杜友邻“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靠老爹的特别庇护与及时和两个心爱的女人“划清界限”,太子才最终hold住局面,但代价却很沉重:太子妃和杜良娣被逐出东宫,贬为废人,皇甫惟明被杀,韦坚被贬为缙云太守。在这些亲信被逐出权力中枢后,李亨成了光杆太子。

当时,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遂与李林甫一唱一和,李林甫陷害太子时,杨国忠恃宠敢言,所以每次总是由他首先发难
杨国忠出游


李林甫去世后,李亨治好了咳嗽却落了个喘,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两人的梁子越结越深。

安禄山叛乱后,玄宗本想退居二线当太上皇,让太子李亨接替皇位,但由于杨国忠及其姐妹的反对而未成事实。
03
杨国忠是怕李亨秋后算账,还是另有图谋呢?

唐朝江山是李渊夺他亲表哥杨广的,杨国忠是隋朝杨氏后裔,他引导玄宗入蜀,有无夺江山之心,历史没有发展到那个节点,后人不好妄自推测。

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蜀中是杨氏发迹地,杨国忠当时还兼任四川剑南节度使,人脉资源丰厚。一旦到了蜀中,杨国忠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李亨则“虎落平川,龙困浅池”,不仅无出头之日,恐怕连身家性命都要搭上—要么鱼死,要么网破,在入川前除掉杨国忠就成了李亨的唯一选择

他终于找到了反击的良机。当一行人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
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向他要饭吃。将士们中间早已有传言,说这场叛乱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可止息叛乱。

愤怒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上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

接着,兵士们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舍得杀宠爱的妃子,低着头想了半晌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对玄宗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们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接下来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杨贵妃被缢死,杨贵妃三个姐姐及杨国忠一家一并被杀。
04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出大戏中,太子李亨的拿捏十分到位,选择“吐蕃使者与杨国忠谋反”的调子有深意

玄宗对安禄山掏肝掏肺,安禄山却造反;同样是少数民族将领的封常清、高仙芝曾经不可一世,现在却在抗击叛军的前线失利。

玄宗看看两人都像安禄山,都像造反派。后来,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又投降叛军,玄宗心中的悲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些阴暗的背景作衬托,“杨国忠勾结吐蕃使者谋反”的撒手锏也就不会一剑封喉。

杨国忠被灭门完全是咎由自取:政治上无能,却贪恋高位;逼反安禄山,踏上逃亡路;挤对太子,走向不归路。
但在当时,这出大戏的导演太子李亨只能在幕后遥控指挥

当陈玄礼说士兵要杀杨国忠时,太子李亨的态度是“未决”,即没有表态。这段历史是由胜利者李亨书写的,可信度不大。

尽管杨国忠位高权重,但对太子而言,他不过是高级打工仔。斩草务必除根,诛杀杨国忠后,如果杨贵妃不死,参与兵变的将领与士兵包括太子李亨都可能遭到清算——“枕边风”之烈丝毫不逊于台风

当了19年的储君,遭到了那么多的倾轧,他太想“转正”了,但封建礼法却不允许他以这种手段对付自己的后娘,他有志于重整已支离破碎的河山,就要有足够的道德影响力。

即便如此,他也没否认事前就已得知士兵要哗变的事实而将自己完全撇清:作为此行的二号人物,连这点政治敏感力都没有,又怎能担当戡乱之大责?

“未决”二字实在妙不可言——他正犹豫时,士兵就先动手了,杨国忠头已落地,总不能再用针缝上吧。
05
这出大戏的三个主演,李亨的贴身太监李辅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玄宗的贴身太监高力士,也先后走到了舞台中心

出身于飞龙军系统的李辅国负责拉拢陈玄礼,并成为李亨与高力士的线人;

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是由杨国忠引起的(安禄山也确实是打着讨伐奸贼杨国忠的幌子起兵的),杀了杨国忠便可止息叛乱;

高力士则负责善后,“循循善诱”玄宗赐死杨贵妃。
他们分工细致配合默契,一切都搞定后,玄宗及杨氏姐妹等还都被蒙在鼓里。

如果不是作为穿针引线人为唐肃宗李亨立了大功,李辅国后来怎敢对代宗皇帝(唐肃宗的长子李豫)说出“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这样有底气的话!

陈玄礼、高力士虽是玄宗的红人,但他们知道,此行3000名士兵中,1000人是龙武禁军,由陈玄礼领导,2000人是飞龙禁军,由太子李亨直接掌管,太子的军事实力明显占据上风;

从政治形势看,70多岁的玄宗已垂垂老矣,帝国新掌门呼之欲出,他就是太子李亨,所以他们才甘愿出演后玄宗时代的这出压轴大戏。


     小淘陪聊

看完文章只觉得,后妈不好当啊!

你觉得安史之乱跟杨贵妃有关系吗?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O(∩_∩)O~








渣男收割机柳如是|处女座的朱元璋
裸奔的唐伯虎|溥仪的悲惨童年
被群殴的晴雯|坏女孩赵敏
给小淘点个赞吧
有趣,有料,有深度

ID:taohistory



    关注 淘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