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可见于任何年龄,从幼年开始患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0 ~ 50 岁时发病率可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首次发病以20 ~ 30岁者为多。50%以上有家族史,多因劳累、紧张、情绪激动、月经期而发病。...

↑ 点击上方【养生正道】关注我们 ↑
导读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以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为特点,发作间歇期正常。根据头痛发作前有无先兆症状,可将偏头痛分为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或单纯性偏头痛)两种。另外,尚有一类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偏头痛,也称为复杂型偏头痛,是指具有神经功能缺失体征的偏头痛。

(编辑/三木)
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头风”“雷头风”的范畴。

1.遗传因素

约50%~ 80%的偏头痛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目前,人们对本病的遗传方式有不同的看法,多数人认为与基因遗传有关。

2.饮食因素

进食富含酪胺或苯乙酸胺的食物,如奶酪、红酒、熏鱼、巧克力、柑橘和柠檬汁等,常可诱发偏头痛;其他食物,如牛奶、面粉、豌豆、鸡蛋等,亦可诱发头痛发作。

3.颅内血管的舒缩异常

这是本病的原发性改变,主要由于三叉神经支配的脑膜中动脉和颅内大动脉发生无菌性神经源性炎症,致使血管舒缩异常。

4.内分泌因素

本病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尤以月经期发作较为频繁,更年期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雌激素的刺激而使催乳素分泌增加,从而间接刺激了前列腺素的分泌,导致血管扩张而引发头痛。

中医认为,寒气颇盛、湿浊颇重、气血虚弱、血络瘀阻、肝气不畅、肝阳上亢均可导致头部经脉的阻塞,进而出现头痛、偏头痛。因此,气候变化、头部受风、情绪不佳、过度劳累、月经期前后均可出现头痛、偏头痛。
诊断要点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从幼年开始患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0 ~ 50 岁时发病率可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首次发病以20 ~ 30岁者为多。50%以上有家族史,多因劳累、紧张、情绪激动、月经期而发病。有明显的先兆期,如眼前闪光、冒金星、暗点、偏盲、精神不佳、嗜睡、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先兆症状可持续数分钟,然后单侧出现剧烈头痛,疼痛部位在额、颞、眼眶部,有时左右交替发作,呈搏动痛及钻痛。



1. 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和偏瘫型偏头痛

患者多为年轻人,常在头痛开始减轻时出现同侧眼肌瘫痪,或在头痛发作时出现对侧偏瘫或偏身麻木、失语,然后很快消失或持续数日恢复。

2.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常有家族史,发作与月经有明显的关系。反复发作性枕颈部疼痛、眩晕,伴有视觉障碍、共济失调、纳差、呕吐、耳鸣及口、唇、舌麻木等。

3. 视网膜动脉型偏头痛

多见于有典型偏头痛史的年轻人,临床特征是以闪光性暗点为前驱症状,单眼黑蒙,视野缺损变化大,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偶可见樱红色黄斑,病因可能是视网膜动脉痉挛。

辅助检查:条纹嫌恶试验多为阳性,脑电图检查偶有轻度或中度异常,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双侧脑血流速度不对称。此外,还可进行脑成像(包括血管造影)及其他辅助检查。


辨证治疗

--Treatment--
1


风邪上扰



症状:头痛偏左或偏右,痛连眉系,胀痛,语言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川芎菊花茶调饮加减。菊花10g,僵蚕15g,川芎16g,黄芩15g,蔓荆子20g,当归12g,白芷12g,细辛3g,羌活10g,防风、甘草各6g。

失眠者,加炒枣仁;痛甚者,加蜈蚣。

2


痰浊上扰



症状:头痛发作,昏蒙沉重,倦怠无力,嗜睡,面色苍白,眉骨疼痛,头昏目胀,恶心呕吐,心烦意乱,食欲不振,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10g,半夏10g,胆南星12g,白术10g,陈皮10g,茯苓10g,竹茹10g,百合10g,白芷10g,防风10g,僵蚕10g。

心烦意乱,加莲子;食欲不振,加山楂。

3


肝胆郁热



症状:头痛剧烈,呈胀痛、跳痛,头晕,耳鸣,心烦易怒,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柴胡9g,天麻10g,黄芩10g,黄柏9g,桑叶6g,白芍10g,生地黄10g,川贝母15g,独活10g,防风12g,蜈蚣1 条,僵蚕10g,牛膝12g,甘草6g。

跳痛,加全蝎;头晕耳鸣,加车前子。



4


瘀血阻络



症状:头痛日久,痛如锥刺,痛有定处,舌紫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川芎12g,红花15g,桃仁10g,当归12g,赤芍10g,白芷12g,羌活10g,天麻30g,全蝎10g,地龙10g,甘草6g。

痛如锥刺,加乌梢蛇。

典型病例

张某,女,36 岁。主诉:左侧时发偏头痛1 年余。病史:患者1 年前因生气后,出现左侧头部闷胀疼痛,此后每遇情绪不佳或月经前均出现左侧头痛,时发时止,服止痛药后疼痛缓解,不发作时如常人。近1 个月来由于情绪欠佳,头痛频频发作,发作较甚,1 周发作1 次,每次疼痛1 天左右,影响工作,到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为偏头痛。现症:左侧颞部、顶部及颈部疼痛,甚至左侧眼眶中部及前额部亦出现疼痛,伴有流泪、头昏、耳鸣、心烦易怒、多梦、咽干、胸闷、恶心、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痰热内阻。

治法:清热化痰止痛。

取穴:太阳、足三里、丰隆、率谷、风池、内关、列缺、侠溪。配合服用温胆汤加黄连,水煎服。

一诊后,患者左侧头颈部的剧烈疼痛减轻,当晚入睡较好。二诊时,患者头脑比原来清醒,胸膈的烦闷似有减轻,故取穴、手法、方药均不变。治疗20 天后,患者感觉头脑清醒,不适症状全消,入睡恢复正常。患者要求再治疗1 个疗程,以减少发病机会。于是再治疗2 个疗程,完毕停针。

患者2 个月后突然发病,按上法予以治疗,治疗2 个疗程后痊愈。此后每在1 年左右出现发病迹象1 次,均用上法治疗1 个疗程,告愈。之后用上法治疗长达2 年,随访未见复发。

附:针刺疗法

(1)外感风邪

取外关、风池、率谷、百会、外关。实证用毫针泻法;虚证时,百会及配穴用补法,头维、风池用平补平泻法。

(2)瘀血阻络

取风池、曲池、列缺、阳陵泉、合谷、脾俞、血海、三阴交、阿是穴。三阴交、脾俞、血海,用补法;其余穴位用泻法。还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出血。



(3)痰热内阻

取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脾俞、足三里、太冲。实证用毫针泻法;虚证取中脘、阴陵泉、脾俞、足三里,用补法。

(4)肝阳上亢

取太冲、行间、阳陵泉、悬颅、率谷、太溪、肾俞、肝俞。太溪、肾俞,用补法;其余穴位用泻法。
中药塞鼻
取川芎、白芷、炙远志各15g,焙干,再加冰片7g,共研成细粉,装瓶备用。用绸布包少许药粉塞入鼻中,一般塞后15 分钟左右便可止痛。

食丨疗
1.饮浓薄荷茶

取干薄荷叶15g,放入茶杯内,用刚烧开的开水冲泡5 分钟后服用,早、晚各服1 次,对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作用。

2.吃含镁食物

经常吃些含镁比较丰富的食物,如核桃、花生、大豆、海带、橘子、杏仁、杂粮和各种绿叶蔬菜,对缓解偏头痛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登场书籍

由魏玉香、杨葛亮编*的《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附人体穴位彩图第3版)》根据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现对第二版进行修订,根据辨证论治对部分方剂、药物、剂量、方穴、手法、康复治疗的图片进行修改,添加了有毒中药的特殊煎法、敦煌医学残卷四天庭穴位的定位和疗效、心理疗法有效的典型病例,同时,附上人体穴位大图,方便读者查找穴位。



养生正道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附人体穴位彩图第3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魏玉香,杨葛亮 ◎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
作者:pwign,药罐与薄荷茶图片来源:Pexels,头痛图片来源:Pixabay,针灸用针图片作者:siewlingc 
商业合作或投稿:whkpbjb@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优惠购书


    关注 养生正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