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加一物,营养更全面!学会一招,米饭清香、透亮还好吃!

 



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关注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无论酒菜多么丰盛,米饭永远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中国注册营养师于仁文推荐大家,每次煮米饭时加一物,能让单调的米饭更有营养。
米饭加辅物,营养更全面
糙米。

日常饮食中我们常吃的大多为深度加工后的精白大米,其中的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流失不少。比起精白米,糙米的颜色偏黄,正是因为这一层微黄的谷皮、胚芽,糙米也就富含了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煮米饭时多加一小把糙米,能够帮助消化,减少糖分转化,对控制血糖有益。

紫米、黑米。

紫米富含赖氨酸、色氨酸、维生素B1等多种营养物质,以及铁、锌、钙等人体所需矿物元素。煮白米饭时加入紫米,味香且糯,对于预防便秘、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有帮助。黑米含锰、锌、铜等无机盐以及叶绿素、花青素等营养成分,煮饭时加入可健脾养胃,适合病后调理。

燕麦。

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且氨基酸构成相对合理。燕麦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有助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预防血栓的形成。煮饭时用燕麦代替一部分大米,煮出的饭更黏更软糯,对中老年人来说,不仅有助于肠道蠕动,也能更好控制血脂,保护血管健康。

红小豆。

红小豆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是典型的高钾低钠食物。中医认为,红小豆能利湿利尿、消除水肿。煮饭时加入可控制血糖。不过,对于慢性肾病、尿毒症、高钾血症等患者不适用。

芸豆。

红芸豆是一种难得的高钾、高镁、低钠食品,放入米饭中食用,对于“三高”、动脉硬化等心脏病的人来说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此外,红芸豆富含花色苷,有抗氧化功效。要提醒大家的是,芸豆必须要高温煮烂才可食用,否则无法消除芸豆中的凝集素,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绿豆。

绿豆清热祛暑,夏天煮饭时加入可促进消化,也适合暑热严重和容易上火的人群。绿豆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谷类,而且其蛋白质对于清除体内重金属有效,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红薯。

红薯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如果长期有便秘困扰的人,可以试试煮米饭时加红薯,有助于提高身体新陈代谢的效率。但对于胃溃疡、胃酸过多、血糖高的人,红薯不宜一次吃得过多、过烫。

于仁文建议,多数杂粮不易煮烂,要提前浸泡,还要焖、煮很长时间。所以煮米饭尽量使用电压力锅进行焖煮,减少营养流失,口感也会更加软烂。
蒸米饭常犯3个错
1


米淘很多遍。

很多人淘米时一淘就是四五遍,连搓带洗,恨不得给大米去层皮。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容易造成水溶性营养素流失。淘米过程中不需要流水冲洗,在盆里用手搅动着清洗1~2遍,除去较为明显的灰尘,再用手轻轻搓洗一遍即可。另外,免淘米在加工时就去除了沙石和尘土,可以直接下锅。
2
不注意加水量。

不少人蒸米饭时不注意加水量,导致做出来的米饭要么太软要么太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正确测算加水量很重要。若蒸白米饭,米和水的比例是1﹕1.2~1.4,一般水高出米2~4厘米比较合适。如果是大米里面加紫米、高粱或者小米等粗粮,则要适当多加水,因为粗粮很“吃水”。
3
蒸好马上揭锅。

一般情况下,当电饭煲“跳闸”,就说明米饭已经熟了,但如果这时候打开盖子盛饭,会发现表层的米饭很稀,而锅底则紧紧粘着一层锅巴。这层锅巴不仅无法盛出来,也很难清洗。正确的做法是,当加热开关跳至保温开关之后,不要马上拔插头,让它处于保温状态5分钟,拔完插头后让米饭继续焖5分钟,这样蒸的米饭吃起来口感更好,而且还不容易粘锅。
学会一招让米饭更好吃
教大家一个让米饭更好吃的小妙招,在盖上锅盖前,在米饭里淋些植物油(橄榄油、大豆油都可以),滴点醋。油可使做熟的米饭油润透亮,颗粒分明;醋不但能保护维生素,还可让蒸出的米饭松软清香。
蒸米饭到底该加什么水
蒸米饭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把大米放入锅里加上水而已。但是用什么水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直接用生水蒸米饭可能会引起癌症,蒸米饭的时候用热水比较好。到底用生水还是熟水好?有什么妙招可以让蒸出的米饭更好吃呢?

之所以会出现不建议用生水直接煮米饭的说法,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自来水中含有的氯气。自来水中的氯来源于哪里?自来水中的氯主要是来自漂白剂,水中会含有余氯。自来水厂在水中添加漂白剂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消毒,氯气消毒法是生产自来水的最后一个环节。往水里加氯气经反应后即可把水输送到市民家庭使用。

氯气本身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如果烧水做饭的时候闻到这股味道,说明水质本身有问题。自来水在经过加热沸腾以后,氯气就会挥发,烧开的水中氯的含量仅为0.03mg/L,这个量是非常低的。即使我们在蒸锅热饭的时候盖上锅盖,但并不是完全密封,加热以后,氯气还是会挥发掉的,完全不用担心自来水中含氯的问题。

热水煮饭不仅可以缩短蒸煮的时间,还可以防止大米中B族维生素因长时间高温加热而受到破坏,从而可以保留更多的营养物质。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关注 人民网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