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搭建系列学术会议平台, “润物细无声”服务当地医师 ——第十三届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主席访谈

 

2018年8月9日,第十三届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将在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拉开帷幕。经过多年发展,一年一度的...



2018年8月9日,第十三届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将在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拉开帷幕。经过多年发展,一年一度的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已成为中国心血管医师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盛会。本届会议由黑龙江省医学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承办。为进一步了解大会内容及相关学术热点,《门诊》特邀冰城会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分享观点与经验。



《门诊》:多年来,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始终坚持普及心血管病领域最新知识、规范心血管病领域技术操作。请您谈谈冰城会举办的宗旨与核心任务是什么? 近年来为改善本省心血管病诊疗现状做了哪些努力?于波教授: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集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权威专家,通过探讨心血管疾病循证证据以及各个相关领域的前沿课题,贯彻治疗指南,规范临床路径。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普及知识来服务于当地,整体提高黑龙江省的心血管诊疗水平。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一年一度的会议,而是搭建一个冰城会的系列学术会议,将国际上最新的指南、共识和研究带入黑龙江省,同时也让黑龙江省周边的心血管医师,也能便利地接受国内外专家分享的经验和心血管疾病知识。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主体是在八月初,但是从年中到年末我们都会举办一系列的相关学术会议,将包括亚太OCT培训班在内的各项活动,分散到一年中的各个时期举行。这样一系列的交流活动能使当地医师的思想实时地与国际、国内的学术思想相碰撞,做到持续性的普及、规范和提高。希望能在长期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满足当地临床医师的需求。

《门诊》: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冰城会的规模及影响力越来越大,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心血管病专家的认可。作为大会主席,您可否介绍一下本届冰城会在内容设置、会议形式等方面有哪些亮点、特色及优势?

于波教授:本届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冠心病、心脏起搏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肺血管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康复、心血管基础医学、心血管疾病护理、心血管影像学等众多领域设立了专题论坛。会议内容涵盖心血管病学各个方向的学术热点、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的最新成果、最新学术成就及指南共识等。冰城会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坚持规范化操作推广和知识普及。虽然PCI技术的提高与学习曲线较长,但年轻医师只要用心学习,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规范化操作的要求。而临床介入医师规范操作和流程,能减少诊疗中的失误,真正使患者获益。本次会议的举办地点是哈医大二院,我院有十余个会场,能同时容纳几千人参与会议。同时也达到节俭办会的目的,将节省下的经费真正用于学术研究。作为为区域服务的系列性会议,本次大会将为与会者搭建一个深度学术交流与合作、技术提高和推广的重要舞台,为共同推动心血管病诊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份有力的贡献。

《门诊》:您参与编写的欧洲腔内影像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近发布,您认为该共识对我国介入治疗领域有何影响?此共识中包含了哪些中国证据?对此您如何评价?

于波教授:欧洲腔内影像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围绕介入术中的实际问题,基于目前现有的循证证据,结合专家建议,为临床介入医生提供了客观的意见和建议。这部专家共识更注重实践和操作性,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价值,将来也会在国内进行推广。共识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应用腔内影像学指导和优化支架置入,如何评价支架失败; 第二部分是关于高危病变的识别,造影模糊影像以及临界病变的评估。

哈医大二院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是腔内影像学,特别是以应用OCT为主的病例研究。我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OCT数据库,共8000多例;IVUS的数据量为每年400例;另外,还有应用FFR的病例数据。这是为了服务于临床而坚持了十几年的一项主要工作。近期,我们侧重于研究ACS,特别是STEMI患者的发病机制。从病理分型上,对临床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探索。OCT能够分辨出导致ACS 的各种病理机制,包括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等。针对这一观点的EROSION研究也首次证实了,斑块侵蚀患者可能无需支架置入,通过有效的抗栓治疗即可稳定病情, 从而可以避免支架置入所导致的早期和晚期并发症;证实了非支架治疗斑块侵蚀的安全性。目前临床上对于斑块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需要综合衡量斑块性质,也需要在未来进行更多的研究分析。这些探索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广泛的讨论。哈佛大学Peter Libby教授评论EROSION研究道:斑块侵蚀的判定将改变众多ACS患者的治疗策略,打破了当前对ACS“一刀切”的介入治疗策略。

随着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由最初的溶栓治疗到球囊,发展到今天的支架时代。我认为,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原来优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现在,不要着眼于现在就否定所有的过去。循证医学是存在弊端的,包括缺乏对患者的个体化看待;种族、人群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个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也都不同。与中医不同的是,西医讲求循证——往往是以研究定论,选择研究结果更优者,实际上忽略了个体化治疗,抑制了医师的个体选择。因此,能否逐渐回归个体化的选择,是我们近年来的工作中心。

《门诊》:医联体建设有助于切实推进心血管分级诊疗,做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从而全面推进心血管病防控事业。请问黑龙江省胸痛医联体建设现状如何?在胸痛医联体建设及开展过程中主要遇到了哪些障碍?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于波教授:胸痛中心和医联体都是医疗改革大背景下产生的全新医疗管理模式。目前都处于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胸痛中心本质上也是医联体的一种,为解决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效率问题,主要侧重于资源的整合和凝聚,以及体系的规范化。医联体以解决“看病难”为目的,主要侧重于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下沉,以及运作方式的制度化。而胸痛中心与医联体的融合,即胸痛中心专科医联体的启动,不仅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而且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黑龙江省心血管医联体最早是在政府支持下,由哈医大二院领导和牵头建立的胸痛医联体,使黑龙江省各个地市级共180家医院组成了医疗网络。通过建立网络联系及实际运行,基层医院能够及时诊断、甄别急危重症,充分弥补了基层医院的不足;而且常见病、慢性病管理能够逐渐真正的下沉到基层。与此同时,也通过远程“互联网+”的形式进行技术帮扶、远程教育和培训,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全省,落实国家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要求。哈医大二院作为胸痛医联体指导中心单位,已对接多家医院。医联体内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下级医疗机构可将急危重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转往上级医疗机构,上级医疗机构将进入恢复期的患者转回下级医疗机构;目前,十三个地级市已经布点,正逐渐向县级医院推进。县级医院原来只能进行溶栓和转诊,现在也逐渐开展介入治疗。2015年后已有二十多家县级医院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目前,黑龙江省心血管专科领域基本上已形成医疗网络框架,正在逐渐细化、磨合,形成更加有效的运转。建设医联体的好处之一在于,加强群众对当地医师的信任度。当下级医师发现问题时,上级医师可以及时指导解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尝试建立胸痛中心医联体的过程中,我们以胸痛中心为抓手,不仅促进了冠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带动了高血压、心衰、房颤等学科。同样,胸痛中心急救网络的建立,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

于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FACC

现任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中文版)副主编等职。发表 SCI 文章 160 余篇,其中 77 篇为通讯作者。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门诊新视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