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竟和痰有关~人体自带5个“祛痰穴”,必知!

 



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关注

中医学把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称为痰。痰既是病理产物,也会成为致病因素,引发机体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所以,祛痰的过程,既是治病,也是防病。

痰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看得见,摸得着,闻其声,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痰核(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范畴)等。

无形之痰,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其声,却有征可查,可通过其致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分析来确定,并采用正确的祛痰方法来治疗。

痰饮的形成因素较为复杂,外感六淫或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都可能形成痰饮。人体的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的,其中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运转之枢;肾主水,为水液代谢之本。上述致病因素皆可导致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失常,水液停聚,从而形成痰。

痰形成后,随气机升降,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从而形成多种病证。既可出现胸部胀闷、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心悸、眩晕等;又可引起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核、梅核气等,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提法。

还有一种说法叫“怪病多痰”,多指一些精神失常的病证,因为其临床表现异于常人,行为与精神怪异,例如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胸闷、心悸;痰火扰心,可见胡言乱语,甚至发狂;痰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精神不振。

此外,痰饮致病不仅病证广泛,而且变化多端,如痫病,因痰而发,平时如常人,发作时突然晕倒、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

要祛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环境起居调摄方面,需要远离潮湿,阴雨季节尤其要注意躲避湿邪侵袭;多做户外活动,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术;穿透气散湿的棉衣;常晒太阳。

中医学理论认为痰宜温化,所以在饮食调理方面,应少食甜黏油腻,少喝酒,勿过饱。还可多食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清淡食物,如荷叶、白萝卜、葱、姜、白果、赤小豆等。

药物调养方面,重点调补肺、脾、肾,因为这三个脏器与水液代谢最相关。可用一些温燥化湿之品,如陈皮、厚朴、半夏、茯苓、泽泻、瓜蒌、白术、车前子等药物做成药膳,如陈皮半夏茯苓炖老鸭汤等。
人体自带五个“祛痰穴”


天突穴

取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方法:拇指垂直于穴位按揉,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8秒、10~20次,可起到镇咳平喘、祛痰、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等作用,尤其适用于调理肺脾气滞、心情不佳所生之痰,患者常睡卧不宁,肠胃不爽,饮食受影响。
水突穴

取穴:位于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位置下一横指处。

方法:大拇指按住水突穴,然后拨按穴位周围的痰结,每次1~3分钟。特别适用于治疗热痰,患者咳出的痰偏黄而稠,吐而不畅,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腻。常按此穴可减轻咽喉肿痛、痰多咳嗽、气喘等问题。
云门穴

取穴: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huì)突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窝凹陷处,身体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同侧的云门穴,并做环转运动,每次按摩3分钟,每日2次。常按此穴同样适合调理热痰的一些症状,有助于宣肺止咳、化痰散结、调畅肺脏功能。
丰隆穴

取穴:丰隆穴是化痰要穴,位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距胫骨前缘约两指宽处。

方法:用大拇指点按丰隆穴1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按揉该穴2分钟,最后用大拇指沿丰隆穴向下单方向搓2分钟。用于治疗热痰、湿痰、燥痰等病证,尤其适合喉咙里很难咯出痰的人,经常按摩,有助于痰液轻松咯出。
肺俞穴

取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处。

方法:患者趴在床上,按摩者将两手拇指指腹放在两侧肺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再用手掌正面拇指根部紧贴于肺俞穴,稍用力下压,摩擦穴位3~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各种痰邪病证,可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降低气道阻力,有助痰液排出。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关注 人民网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