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C-NCAP碰撞新规发布 纯电动汽车安全性面临大考

 

随着具有针对性的碰撞测试出台,纯电动汽车即将面临安全性大考...





近日,2018版C-NCAP碰撞试验标准(以下简称“2018版碰撞新规”)正式发布,新版的碰撞试验标准相比之前版本,主要增加了针对纯电动汽车的碰撞项目的要求。



2012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突破和成熟,与此同时,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也面临着倍增的趋势。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共发生纯电动汽车起火事故8起、涉及特斯拉、川汽野马、江铃、众泰等品牌。据统计,由碰撞引起的电池起火,是纯电动汽车起火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具有针对性的碰撞测试出台,纯电动汽车即将面临安全性大考。

新规倒逼产品品质提升


纯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动力来自电池,电池在高速碰撞后的安全性,如是否会着火、爆炸、导致人员触电、释放有害气体,车体结构是否安全等诸多问题,都是关乎每位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国外新能源汽车上市前都会对其进行碰撞测试,如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2014年起就对特斯拉和宝马i3进行了碰撞测试。美国道路安全协会(IIHS)2017年公布了对雪佛兰沃蓝达、丰田普锐斯插电版、宝马i3、特斯拉Model S四款新能源汽车的碰撞测试成绩。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发展迅速,但相关碰撞测试法规尚不完善,碰撞测试项目长期缺位。长久以来,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一直心存疑虑。这种情况促使C-NCAP出台明确的新能源汽车碰撞细则,2018版碰撞新规新增的关于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安全的测试条例,对我国汽车行业来说,是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测试除了对新能源汽车评定星级外,还会为车辆提供电气安全标识,对于不符合电气安全要求的车辆,一律不予评星,仅公布部分单项评分结果及电气安全不符合的项目。







从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安全的碰撞测试细则来看,显然比新能源车企自身的安全要求更为严格,测试方将直接购买新车测试,杜绝企业为测试量身定做车辆的嫌疑,也可将其产品安全性更彻底地暴露在消费者眼前。车辆安全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车企能否生存下去,对于那些没有经过碰撞测试的新能源车企或造车新势力来说,想要获得消费者认可,拿出优秀的碰撞测试成绩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发生碰撞后如果一旦电池包损坏,车辆很可能发生燃烧甚至爆炸。而在纯电动汽车专属平台上制造的产品,电池、电机、逆变器等设备一开始就被整合进整车结构之中,因此电池和相关组件属于承受碰撞负荷的一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碰撞过程中分配冲击负荷,让伤害最小化。因此,车辆的结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安全。







近年来,我国纯电动汽车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政策扶持与高额补贴的刺激,促使众多车企纷纷转向生产纯电动汽车。为了赶上纯电动汽车发展的风口,尽快推出更多的纯电动汽车抢占市场,不少车企的纯电动汽车都是在燃油车版本基础上改造得来,其在电池安全性方面难与专门设计的纯电动汽车平台下的车型相媲美,在发生事故时的安全性往往难以保障。







纯电动汽车比较典型的事故包括自燃、碰撞起火和过充。”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总工程师周荣说。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根源都在于电池热失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说,“首先是电池单体电芯热失控,其间的发热量可以使电池的温度升高400℃~1000℃;接着热失控会在电池模组中像放鞭炮一样迅速扩展,车辆冒烟、起火甚至爆燃。热失控造成的危害程度及连锁反应的速度,与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密切相关。电池管理系统(BMS)在探测此类事件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启动冷却系统的开关。但在车祸或火灾中,BMS往往无法控制热失控。因此,在纯电动汽车的设计之初,充分重视设计过程中对于减缓电池热失控所带来的危害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表现,与车辆产品设计之初是否充分考虑其结构安全息息相关。有分析指出,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中相当一部分由燃油车改制而来的纯电动汽车,在这方面均有所欠缺。随着碰撞标准的出台,现有产品能够通过测试并取得理想成绩的车辆恐怕不多。
电动汽车应更安全




电动汽车的安全隐患,不应全部怪罪到电池身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认为,确保纯电动汽车安全,既涉及全产业链,也涉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全产业链角度看,事故原因涉及电池单体、电池组和管理系统、线束、高压部分、充电桩、充电站等;从全生命周期看,涉及电池及整车的制造存储、运输使用维护、报废回收拆解等各个环节。





纯电动汽车安全技术涵盖动力电池、整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三部分。”

欧阳明高说,就电池企业而言,必须千方百计地将热失控的风险和危害降到最低。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的磷酸铁锂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三元正极、石墨负极单体电池的安全性也取得了大幅提升,在阻燃隔膜、阻燃电解性、阻燃安全性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单体电池产品的检测结果与国外没有特别大的差距。

确保纯电动汽车安全,整车企业更是责无旁贷。其中,科学的安全理念、严谨的开发流程、超越同级的碰撞保护性能、完善的电子电气安全保护方案都必不可少。“比亚迪纯电动汽车在防水性能、长安纯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上汽荣威纯电动汽车的安全保护方案,都具备较强的技术领先优势。”欧阳明高说。他同时表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爆料热线:

010-56002742;qcb010@163.com


    关注 新能源汽车新闻EV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