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好秋三月,应知晓的时令特点与养生方法

 





芸菱有话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养生,要紧紧把握《内经》的原则。经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解释一下:秋三月,是指农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秋三月金气当令,在人应之于肺。秋三月肺气当令,故要养肺。

金气敛降,主收,植物经过春种夏长,到秋天是成熟收获的时节。此时天气劲急,地气清明。为适应这一时令,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鸡叫了就赶紧起床,以保持神志安定宁静,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在秋三月里要收敛自己的心绪,控制自己的感情,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驰,以保持肺气的平和匀整,这便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气收敛,便会伤及肺脏,到冬天使阳气当藏而不能藏,便会发生阳虚腹泻之症。

2018年为戊戌年,火运太过,火旺则金弱。逢秋金当令,火旺克金,易见肺热诸症。故2018年秋三月当重视养肺润肺,以缓火刑;兼宣肃肺气,以防咳嗽诸症。

秋三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六个节气。以下结合中医理论,详解秋三月各个节气的时令特点与养生方法。

立秋(2018年8月7日)

民国时大医彭子益认为:立秋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他认为立秋时,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敛降,地面上未入土之热气开始被压入土内。这些阳气经冬至而完全收藏在地面以下,至立春开始升浮于地面,以作为新春生命循环的能量源泉。

立秋前后,属太阴湿土司时,人的脾胃往往特别虚弱,因此,最需清淡饮食,不可过食生冷、油腻以及煎炸烧烤辛辣等动火动风之物,以防伤损脾阳。特别是素体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热痹类病症的发生。如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发病,需及时预防。

炎夏之时,阳气宣散,人感天地之气机,易出现心浮气躁、汗多、神疲、注意力下降诸症,多属正常反应,不需治疗。但立秋之后,天地阳气敛降,以上诸症当徐徐缓解。若仍是出现阳气过散诸症,则需要适当调理。可用乌梅三豆汤:黄豆30克、黑豆30克、绿豆30克、乌梅40克,水煎服。煮汤时可稍加白糖调服,因白糖有补中之效,有助机体阳气敛降在土中。

处暑(2018年8月23日)

从立秋开始至处暑,天地之间阳气下降,万物渐而得根,人身即开始慢慢地感觉强健起来,也不再易于出现疲乏困倦。暑气渐敛,凉气渐生。此时人体开始感觉舒畅,皮肤也慢慢地不再粘腻不适。

天地之间暑热火气下敛,碰到地面的凉气,易于出现雾气弥漫。此必立秋之后金气下行,收敛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来,燥金不抵暑火,降气不胜,火反克金。如果在城市,则雾气中会夹杂各种汽车尾气以及扬起的灰尘。人若呼吸此种雾气,最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疾病,表现为咽喉刺痒不适,即是此证。当服乌梅固本汤。

白露(2018年9月8日)

夏至时节地面以上大热,而地下则寒冷。立秋后金气敛降,地面以上的热气渐渐压向地面以下,到秋分时地面上下的热气处于平衡状态。白露时节,地面以上热气仍稍多,碰到地面后热气凝结成水珠,是为白露。

白露时节,天地之间热气渐进入地面。以大树为例,整个夏季的枝叶繁华至白露开始向根部收敛,叶子开始变黄,而根部阳气越来越足。热降凉生,万物得根,人体阳气也进一步敛降。入秋之后机体阳气敛降,但中土仍属虚弱,需注意防止凉气伤损中阳:昼夜温差增大,需注意穿衣保暖;不可过度贪食生冷瓜果,以防中阳受伤,导致腹泻、腹痛诸症;睡前喝点酸梅汤以养阴生津。

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农历八月,对应地支为酉,酉月酉时,阳藏而阴长。且酉性属金,金气收敛。金燥而湿伏,炎热潮湿渐退。又对应十二消息卦为风地观。观卦四阴两阳,阴长阳消。从卦象来看风行地上,虽至白露、秋分时节,金气初收,但地面以上仍阳气流行,有热气上浮之象。且巽木克坤土,坤土为脾,脾易伤而为腹痛腹泻诸疾。

秋分(2018年9月23日)

金秋八月,阳气初收。秋分为阴阳平分之时。此时白天与夜晚的时间一样长,地面上的阳热与地面以下的阳热一样多,上下平分,故称为秋分。秋分之后,金气敛降压力增加,地面以下阳气渐多于地上,而天气渐凉,树叶渐黄。

按二十四节气运气学说中的“主气”来说,则秋分到小雪为五之气。天地之间气机变化,由太阴湿土变为阳明燥金。此时气候干燥转凉,天地阳气进一步收降以地面以下,万物渐见萧瑟之象。此时以敛降为主,天高气爽,正合于阳明之德,故称为阳明。主气与客气相生则平,若客气克伐主气,则易为害。

秋分之后,天气渐燥。感伤燥气,易伤津液,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胸闷咳嗽诸症。苹果、梨子、松仁、甘蔗等养阴清火润肺之物及百合、蜂蜜、白木耳、广柑、白果、红枣、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皆可适时多吃。再者,可吃些白萝卜,生熟皆可,最有润肺清火利咽祛燥之功,且属当令食物。

秋分时节,阳气以敛降为顺,温度舒适,阳气内敛,人最觉舒服,睡眠较沉,情绪亦平稳。但逢农历八月十五之日,天地阳气受满月吸引而上浮。阳浮则不敛,易致失眠、烦躁、不安稳、头晕、头胀诸症。故月圆之夜赏月时间不可过长,免受月亮影响而扰动体内敛降之阳。静呆室内,家人聚谈,最为合适。

寒露(2018年10月8日)

秋分之后,天气渐现燥金的肃杀本象,天寒而清,露寒而冷。此时收令大行,最易借天之力而帮助人体把浮暑之火收归肾水里面。

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一场秋雨一场凉”,需随天气转凉注意保暖。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能提醒肌体开始收敛阳气,对于冬之收藏阳气有利。

寒露之时养生注意以下几点:早睡早起,节食少动,勿太辛劳,勿出大汗,衣可略薄,以让身体感受到寒凉秋气。静心独处,嘱意涌泉。如此可慢慢地把体内的金气调动起来,让人体与天地四时同步。睡前热水泡脚,极有敛阳之效。切勿过食生冷瓜果,阳气初收,脾阳未复,最需注意,否则秋季腹泻频发。

 

霜降(2018年10月23日)

唐代卢照邻有“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进入秋冬,天气渐冷,万木萧条,最易感而生悲。悲为肺志,悲则伤损肺气,气滞则肝郁,而抑郁渐作。每年秋冬时节,我在奥地利诊治的抑郁病人即逐渐多了起来。建议逢此时多些开心,多些欢笑,多与朋友交往,适当吃点辛辣,有助于宣泄肺气,舒畅肝郁。

现正逢霜降时节,天地之间阳气敛降,我们感觉越来越冷。天冷了就多穿衣服,千万不要抱怨天气为什么这么冷。需知此时天寒,正为了来年的温暖。谚语“十月无霜,碓头无糠。”霜降时节却无霜,必然天地阳气不收,到春时无阳可升,谷物不长,收成必差。无米可舂,岂不悲哉。同理,此时养生需养阳气之敛藏。

从八卦来分析:霜降时节正秋末冬初,按后天八卦为乾。乾,西北之卦,属金性降。夏至之后天阳在外,至秋暑气欲内敛,与地阴相争相搏,是谓乾。乾位称为天门,秋末天阳之门打开,阳气渐向地中敛藏。阳敛于地中,则可固护阴精;阴精得阳,则生发有根,以应万物复始之用。善医者用药施针当借天门之开而重视敛阳收降。

且霜降时节天清气爽,阳气收敛,肾水中藏,人亦应之,感觉精力旺盛,健康有力。若在此时忽然出现暖风东起,阳根耗伤。风木摇动,相火不藏。不少人多见疲乏神惫,精神不振,注意力差,易烦易躁,间有目红眼涩,亦木火上泛之候。需针刺行间以泻风火,刺百会以安神定志,刺太渊以敛金右降、平息木气。更可针脐上下左右各寸半四穴以固本培元,如此则肾水安静,风木平息,诸症自消。

深秋霜降时节,桑树之叶得霜气而飘落。此叶最得木气,霜打之后又得金气,因此,冬桑叶性属寒凉,最泻木火。治疗木火上浮引起的咽痛、咽痒诸患,若辨证得当,用之可收速效之功。(本文转自董洪涛工作室,作者董洪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 中医集结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