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得了哮喘病?看这里,为您推荐相关方药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和强度可随时间而变化。给患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和强度可随时间而变化。给患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其病位在肺,与肾关系密切,涉及肝脾等脏,痰为病理基础,总属斜实正虚之症。

患哮喘的原因是什么
1[b]气候改变

寒冷季节发病率增加,因为秋冬气候转变较频而且又多骤变,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较多;有些可以致敏的植物花粉,在春秋二季分布浓度增高;温度、湿度高的时候容易使细菌繁殖;气压低的时候可以使花粉、有害粉尘、刺激性气体等聚集在地面,浓度增加,容易吸入。

2[b]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是很多疾病的诱发因素,同样,对于哮喘这种疾病来说,情绪激动、条件反射可以诱发哮喘。

3[b]接触过敏原

过敏原一般来自体外,如植物的花粉、房屋的尘土、螨虫、工业粉尘、动物毛屑、鱼、虾、油漆、染料等,都可以发病。

4[b]其他因素

冷空气、化学性刺激,剧烈运动或咳嗽后,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得安、消炎痛等,都可能诱发哮喘。

5[b]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也是常见哮喘的诱发因素。肺、支气管、气管、鼻旁窦炎症感染可诱发哮喘。
哮喘的分型治疗
发作期
冷哮

[/b]

特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

[/b]

特征:喉中哮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肋胀,呛咳振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 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越脾半夏汤加减   麻杏石甘汤加减

③风哮

特征:喘憋气粗,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咳痰黏腻难处,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 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风宣肺, 解痉止哮

方药: 三子养亲汤加味   黄龙舒喘汤

④喘脱危证

特征: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治法:化痰开窍,回阳固脱

方药: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加减
慢性持续期
痰哮证特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及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晦,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

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减  麻杏二三汤加减

虚哮证

[/b]

特征气促息短,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哮喘,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
临床缓解期
①[b]肺脾气虚

特征: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

处方:六君子堂加减

②肺肾两虚

特征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处方:生脉地黄汤或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护理哮喘病人要注意什么
1、哮喘病儿的居室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室内不要放置花草、皮毛等易引起过敏的物品,还应避免不良气味。

2、协助病儿调节心理状态,避免精神紧张及劳累,使其处于心情愉快的状态。坚定治疗信心。

3、饮食应选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饭。避免食用易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如奶、蛋、鱼、虾、羊肉等。

4. 若痰液阻塞气道,可增强气道阻力,加重缺氧和呼吸困难,应积极促进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5、正确指导患者吸入抗哮喘药物,并注意保暖,适当补充液体。若患者呼吸困难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就诊。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哮喘,可以有效缓解哮喘的临床症状,延缓发作周期,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针对哮喘的复杂临床症状,中医药的辩证论治和丰富疗法是其独特优势。
请戳下面视频讲解


    关注 医医未来学术交流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