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文化类节目降温之后,突围或需靠“年轻态”

 

文化类节目就这样变冷了。...



2017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以《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一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收视双赢。到了2018年,文化类综艺经过爆发式发展期后,呈现后续增长乏力之态,关注度与反馈声量也随之变小。

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Q4季度,四大卫视仅有《茶界中国》、《丰收中国》等若干档节目。去年同期的火热态势相比,文化类节目正面临着由“热”趋“冷”的退潮阶段。

在《朗读者1》大火,业内纷纷喟叹:文化类节目的春天终于来了的时候,作为制作人的董卿却表示:“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目前来看,这并不只是一句谦虚话,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口碑收视倒挂,难以突破圈层
相较于娱乐类节目,文化节目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带给观众共情,同时也加深了节目厚度,口碑素来占领高地。以下是2018年豆瓣高分文化类综艺一览表:

节目名称

豆瓣评分

评分人数

分类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9.6分

3331人

文化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9.6分

2719人

文化

《局部第二季》

9.4分

3544人

文化

《圆桌派第三季》

9.1分

15270人

文化

《朗读者第二季》

9.2分

4294人

文化

《经典咏流传》

8.7分

9501人

文化

《非凡匠心第二季》

8.4分

625人

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

8.3分

1589人

文化

《声临其境》

8.2分

36362人

文化

可以看到,文化类综艺的豆瓣评分整体很高,但与之高口碑不相符的,是其较为微弱的关注度。表中仅两档节目评分人数突破万人,多数文化类节目评分人数停留在1~4千人的范围内,与同期娱乐节目动辄以“万人”起步的评分人数相比,这样的声量与关注度远远不够。

大众的关注力度不足,直接反映在节目收视率的低迷。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晚间台综收视排行榜,仅有业内很多人士归类为文化节目的《声临其境》上榜(不包括各卫视春晚),收视率为0.953,远低于《跑男》收视率2.051差了不止一个量级,文化类综艺的收视效果远远无法与娱乐类综艺节目相比。

而文化类节目的网络播放量更是“惨不忍睹”。
(图源见水印)

由图可知,文化类节目在各大视频网站播放量的表现并不乐观,除搜狐视频挤进前七,其余均排在十名之外,且在各大视频网播量占比极低。据网络数据统计,2018上半年播放量破10亿综艺,仅《声临其境》代表文化类节目入围,且名次靠后,文化类节目在视频网站的占盘严重不足。

而无论是卫视收视还是网络播放量,《声临其境》都是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且难以再找出同样表现不俗的代表,不难推测,全网视频播放量排名靠前的文化类节目在全部同类节目中总占比大、集中度高,多数文化类节目沦为“炮灰”。
此外,普遍存在“植入难、卖货难”等问题,难以在市场上产生足够的商业价值,加上多数文化类节目缺少明星元素加持,招商更是举步维艰。

而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业内一片叫好之声,主流媒体强势“安利”,口碑亦节节高升,但却只属于“一部分人的狂欢”,还未能突破圈层,搅动整个市场。从“独乐”变成“众乐”,文化类节目还有长路要走。
同质化现象严重,面临“退烧”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大火,以及政策红利倾斜,随之涌现的是各种“跟风”节目,不仅在名称上频繁撞车,甚至内容雷同,创意相似,这种只有数量上的井喷实际上是对文化类题材的一种消耗。

2017年迄今,各大卫视相继推出围绕“中国”、“中华”、“诗词”、“大会”等为名称的文化节目,内容上仅限于字词、成语、诗歌等文学类文化类型,一眼望去,趋同的名称与内容倒像是一堆“孪生兄弟”,其创意与诚意已经难以取悦审美变化频次极快的观众。

与“跟风”类文化节目的大量产出相对应的是,曾经跻身“现象级”文化类综艺相继推出续集,但是大多“悄悄地开始,悄悄地结束”,难以打破综N代的魔咒。《见字如面》第二季热度相比第一季有所下降,第一季有一万六千余人参与豆瓣评分,第二季评分只有六千余人;今年《朗读者》从开播到收官都颇为安静,网络播放量处在“百万”级别,难以再继爆款之势。
根据“卫视资源速递”统计,四大卫视在Q3季度的综艺编排,湖南卫视与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都无文化类节目坐镇;江苏卫视有《知识就是力量》、《阅读阅美》、《匠心传奇》三档文化类节目。而这些艰难坚守的文化类节目,收视情况也较为平平。



伴随着文化节目在Q3季度的熄火,可以预计Q4也将很难再觅文化类节目的身影。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四大卫视仅有《茶界中国》、《丰收中国》等若干当人文类节目。与去年同期的火热态势相比,文化类节目正面临着由“热”趋“冷”的退潮阶段。

可以说,当前扎堆出现的文化类综艺“短板”是很明显的,题材切入口多重复,常囿于诗词之中谈情怀,内容形式缺乏创新,同类型节目竞争激烈等因素叠加,颓势自然明显。
出口: 题材多元化,表现形式年轻态
除了扎堆常见的诗词和汉字等文学类题材,文化综艺急需开拓新领域。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类文化类型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切入口,这要求节目突破传统固有范式,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

《如果国宝会说话》用第一人称以“卖萌”的方式进行解说,让晦涩难懂的文物以“亲切”的面孔走入大众视野;《国家宝藏》将文物纪录片与演员们呈现的小剧场相结合,多维度讲述国宝的渊源故事;《非凡匠心2》跨越十省,十位极具匠心的手艺传承大师相继亮相,采用24小时不间断记录的方式还原匠人形象。
而只要切入口新颖有创意,就算是频繁撞车的“诗词”题材,也能做出新意。《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增加了传统文化的趣味性,而邀请一些当红明星加入也更强化了这一点;《中国诗词大会》采取竞赛加解说的形式,激发观众参与感、互动感,极大地培养了用户粘性。
这些节目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化综艺在知识和专业上的壁垒,由传统单向灌溉式输出改为多角度互动式传播,找准了符合其文化特质的传播方式。

以及,与棚内拍摄相比,户外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多题材碰撞能为观众带来新鲜感。《一路书香》结合“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各界大咖在窦文涛的带领下探寻各地风土人情;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小镇故事》,由李建携手来自不同领域的5位“高知学者”,探索国内十几个特色小镇,探寻文化瑰宝;浙江卫视更是独辟蹊径,将明星们送到《一间私塾》学习国学。
总而言之,当前文化类综艺深陷“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想要逆风翻盘,除了政策红利支持,更多的还是要靠自身。后续乏力,就该创新驱动;同质化严重,就要题材多元化;收视低迷,就该深耕年轻用户,扩大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类节目可以有娱乐的壳,但一定不能失掉文化的核,在文化属性与娱乐属性之中找到合适的边界,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叫好又叫座”的高影响力文化节目。
 
金牌舆情官已入驻
今日头条 | 新浪看腾讯新闻
大风号丨一点号网易号
大鱼号  |  搜狐号 | 百家号


    关注 金牌舆情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节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