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丨为什么每到一座城市都会似曾相识?

 

我们都一样,都一样~~...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字媒体(ID:zimeiti-sogou)

城市之间撞脸
作为「工作使我快乐」的作文君
朋友圈里的旅游照总能给我一个暴击
为什么要去远方看人山人海?
是游戏不好玩,还是网剧不好看
然而除了地标性建筑
不同城市却包含许多相同的元素
于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感觉大多数城市都一样?
有人说,旅行的意义在于
去从未到达的地方
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翻译成人话就是:
去没玩过的旅游景点
吃没吃过的美食嗝~~

出于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
多数城市会特意规划出一条街道
涵盖了你对这座城市美食的向往
游客专享的「美食一条街」
在北京叫王府井,武汉是户部巷
成都的宽窄巷子,西安的回民街
南京的夫子庙,青岛的劈柴院
值得拥有
/几条有名的美食街,你能认出来吗?/
在「美食一条街」上
不管是从长沙空运来的臭豆腐
还是从港口新鲜运送的烤鱿鱼
本地美食和各地特色应有尽有
/正宗臭豆腐的原料都批发自某宝/
招牌上通常印有「绝对正宗」「30年老店」等字样
排队焦急等待的都是南来北往的游客
除了操着一口方言的老板
再也不见一个本地人

虽然价格上难免让人有心痛的感觉
但为了不虚此行还是要破费一下
正宗?除非运气爆棚
否则很难有此口福
/王府井的稻香村糕点真假难辨/
虽然街道名称不同
但它们有着同一个梦想:
统一化的「特色美食」
为城市的旅游经济添砖加瓦
那些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选择时应该仔细查找资料
毕竟重新修建的名胜古迹
短短几十年历史,只能算是赝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黄鹤楼,几经兴建毁坏
到光绪年间时,黄鹤楼只留下铜铸的楼顶
而如今游客不绝的黄鹤楼,是1981年重新修建
钢筋混凝土打造,为了方便游客还配有电梯哟!
/黄鹤楼电梯,机智地把电梯门涂成暗红色/
雷峰塔,1924年倒塌,2002年重建
滕王阁,1926年毁于战火
1989年重建,同样安装了电梯
鹳雀楼重建于2002年,为了增加知名度
楼内竟然有「女娲补天」「司马光砸缸」
与鹳雀楼毫无关联的塑像
/新雷峰塔,电梯成为新建景点的标配/
各地之间重新开发修建的古迹、景点
承担着吸引游客、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任务
然而景区里络绎不绝的游客失望之余
不免在门票间横竖看出「坑钱」二字
「美食街」和「旅游景点」的商业化
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意在于呈现城市特色、人文价值
却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统一商业模式
游人觉得似曾相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刚刚抵达一座城市
透过出租车窗向外看
道路两旁高楼林立,汇集成商圈
作为城市繁荣的标志
/每一座城市的商业区总是高楼林立/
然而除了少数地标性建筑
楼群更像是批量生产的玩具模型
并不能展现出城市的多样性
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有了千城一面的感觉
上图和下图分别是重庆天津
如果照片中不带有地标性建筑
很难辨识出是哪座城市
这种城市间的相似性与城市职能有关
作为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城市首先要能够做到
满足人群的存和生产需求
密集的高楼大厦组成商业区
能够有效组织起人们生活生产
至于城市的文化和旅游属性
自然由景点文化街区来承担
简单来说:
这些看起来没有差别的大楼
是每一座城市必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给本地人提供服务的场所
根本不是用来给外地人看的
想要探究一座城市的别样之处
不能错过富有时代特征的旧城区
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本地味道」
听晒太阳的老街坊讲述当地文化
居住的人才是城市组成的核心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青年
对城市的关注点和游客截然不同
调性十足的网红书屋、店铺、咖啡厅
成了年轻人竞相打卡的新坐标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加追求服务和体验/
当你在书屋一隅享受夜的静谧
耳边忽然传来熟悉而魔性的旋律
街角的广场上大妈们手舞足蹈
商业区广场,公园里,篮球场上
广场舞已成为每座城市的全民运动
而高度统一化的活动方式
反映出休闲活动的选项在减少
/去年的广场舞大妈侵占篮球场事件/
城市建设与规划
受经济规律和社会主导阶层的影响
在强调理性、效率的社会发展面前
城市的个性化、人文化往往退居次要
/1.6平米的人均场地,虽然人口基数大/
城市空间逐渐形成统一的分配模式:
同类产业集中,功能分区被不断强化
商务区都是摩天大楼,居住区大同小异
地铁、轻轨、高架桥的组合让交通效率化
而提供生活休憩的空间则不断缩减
代表城市多样性的东西被逐步统一化
或许,城市看起来都一样的背后
是我们未曾停下脚步思考的问题
作文君互动时间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初到一座城市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评论区坐等你来分享心路历程
本文转自搜狗输入法公众号「字媒体」,互联网新青年趣味表达第一站,热梗天天见,言值不下线。微信ID:字媒体(zimeiti-sogou)




    关注 意林作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