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参与,HRBP了解一下?

 

企业工作模式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存在“单打独斗”这种情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过多的依赖于外部力量,而变得不愿意主动思考与行动。那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又该怎么做呢?...


企业工作模式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存在“单打独斗”这种情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过多的依赖于外部力量,而变得不愿意主动思考与行动。那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又该怎么做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件事,就是究竟何为管理。制定条条框框,让大家一定要按照既定规则开展工作?还是放任自流,任其野蛮生长?都不是,管理的核心在于指导。指导是在知道目标的前提下,对现有的人进行指导,期间合理配置必备的财和物。

作为人力资源管管理者,其价值本身就在于如何把人这种资源利用到最大化。所以如何在现有情况下,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率,产生更多利润,才是关键。所谓的成绩,也就是这些事情顺利开展后的结果。

所以,何不了解一下HRBP呢?

其实谈到BP,很多人是不屑一顾的,现在太多企业挂着BP的门面做着传统人事的工作。何为BP本身理解上就有着千万种。

曾经有这么个例子。说有一家企业,以前接待客户都买的精良水果,可实际上客户并没有吃,剩下来的水果就被员工给分了。现在,公司压缩这方面的预算,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采购清单购买,则会超出预算。后来一位同事想到了一个办法,改买苹果。苹果不仅不会超过预算,并且可以多放几天。客户如果对这一块布置有所关注,关注点仅仅在于有还是没有,并不会在乎摆放的是什么水果。

这算不算是一个BP的例子呢?对此大家结论不一。有的认为,这只是人事接待工作的一部分,只是改变了下思维模式,并不能算是创新。但别忘了,传统和创新只有一线之隔,我们决不能把他们完全割裂开来。就好比六大模块和三支柱就一定“井水不犯河水”吗?而恰恰,思维模式的转变,本身就是对业务的一种理解与支持,死守着模板不放,才是真正的“裹脚布”。

BP要从三个层次来渗透。


首先,熟悉业务。
只有了解了业务运作模式和业务内容,才能知道业务部门究竟在干什么。小到每一次例会,达到部门目标,都是BP需要了解的。这个时候,已经不适合坐在椅子上,对着电脑敲敲打打了,而应该融入到部门里去,和业务员一样工作,以业务的角度去理解业务,让自己更加清楚业务在做什么。最高的境界就是,他们在说什么,你听得懂,甚至还能就说的问题叨叨两句。

所以作为HRM,可以组建一支BP队伍。队伍来源渠道有二,第一,自己部门的人,他们可以称之为转职BP。第二,部门窗口人,联合部门各窗口人,组建一个虚拟的BP团队。他们平时的工作是跟着业务,但也需要向人力资源部门靠拢。


其次,发现问题。
熟悉业务只是初步,只有熟悉了业务,才能发现业务的问题。就像转职做招聘久了,就会发现公司招聘上有哪些问题一样。以业务的角度去考察业务,就是这一层次需要做的事情。

具体来说,这个时候已经不单单是听懂了,还要梳理。比如做会议纪要,比如根据已有情况推测之后情况,比如挑出很明显的问题。以此来完善及提升现有业务,梳理业务。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会议。高效的会议往往都是解决问题的。在会上不仅可以学到业务,还能通过业务之口知道业务的问题,然后让自己也具备这种能力。


最后,改善问题。
发现问题只是作为业务部门的一员,提出不合理的地方。改善问题,则跳脱了业务的角度,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业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发现问题还不够,还需要改善问题。以人力资源专业的角度来引导业务的改善。

因为对业务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发现问题阶段也把现有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该考虑的就是如何整合现有资源,让现有资源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甚至说,觉得现有的效率不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更合适的方案,就是这一步要做的事情。

如果现在只是负责招聘,完全可以按照融入业务的思路招聘合适的人员开始布局。不管是薪酬、绩效,还是培训,部门愿意自己承担是最好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不足。他们会更关注于自身内部,而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整合的思想,从培训下手,关注涉及到全局观的培训,以此打开各部门“少沟通、无沟通”的局面。至于部门内部的培训,可以让他们继续进行,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让他们提交培训数据,以供培训统计分析之用。至于薪酬绩效,只需要制定一个大的框架即可。人力资源部门在每次绩效考试时作为协助人员参与其中。要知道,部门愿意做绩效,比不愿意做绩效好了太多。他们对部门内部每个员工的情况,远比人力资源部门要多。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在人力资源部每年的高压政策下,被迫做出决定。

总的来说,管理本质上是思想的体现,思想决定了方法论的形成,方法论又以具体方法呈现出来。对于目前的现状,不是要按照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去强迫他们改变,而是给予他们的行为方式去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管理本身没有固定模式。所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是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强加一套规则。

来源:三茅网

作者:董超




    关注 华恒智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