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有风险,逃离需谨慎

 

身为大好青年的我们:田园有“风险”,逃离需谨慎。...





文 | 从一到一 · 主播 | 阿成
有书日签: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这几日全国多个城市雾霾再次爆表,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愈发觉得已经故去一千五百多年的陶渊明逃离城市的勇气可敬。

但世间所有看起来美好的事情都经不起近距离地察看。

人人都爱陶渊明,人人都歆羡他能成功归隐。

若真正了解他纠结的一生。

我们会发现他的成功不可复制,他的成功也不值得盲目效仿。

1.田园将芜胡不归?
公元405年一个幽静的深夜。已届知天命之年的陶渊明,独自在彭泽县后衙的寝室里伏案写下辞职信,因为妹妹的去世他下定决心挂冠去职。

他终于彻底逃离“北上广”,实现了自己的隐居理想。

陶渊明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决定与行为将深刻影响后世文人。

而他本人甚至被现今万千文青们视为精神偶像,接受顶礼膜拜。并进一步将视野扩大升华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田园将芜胡不归?”对于陶渊明,田园生活有一种不可抵抗的魔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公务员的“九品中正制”,也已经到了末期,最初以基层评议举荐人才的形式,看起来颇有点不唯分数,“素质教育”的先声。

但时间一长,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品评士人、选拔官吏时,强调士庶之分和门第高低,形成了“官二代、富二代”的局面。

广大青年才俊尤其寒门子弟,要等到一百多年后才能通过相对公平的公务员考试——科举,进入官场。

而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晋代文化届网红,祖父曾官居太守:其权重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

以“隐士”闻名古今的陶渊明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三代”,若按“九品”论,怎么着也能以名士之后的身份评个“中上品”。

但陶渊明命苦,八岁父丧,十二岁母亲也跟着离世。自此家道中落,便对世情心灰意冷,早年修习儒家经典,(《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同时,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因“家贫”,陶渊明为“家中妻儿”计,开始了他多次归隐,后又反复出仕为官,纠结的前半生。

从二十岁开始,陶渊明凭借名士后代的身份,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涯,以谋生路;

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相当于地方教育部部长,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之后,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任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做地方军队的参谋总长。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最后一次出仕是彭泽县令,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从陶渊明纠结的宦海历程看,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才不会像史书那般“轻描重写”,很是经历了一番“物质”与“精神”、“苟且”与“初心”的激烈心理战。

再加上朝局频繁更迭,世事不堪以对,才更加坚定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家、国、天下的命运在陶渊明这里就这样共同体般纠缠在了一起。

2.“逃离”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陶渊明的纠结也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年人的纠结。

前阵子,“4小时逃离北上广”的文案营销刷爆朋友圈。其背后就是利用了现代都市人深深的焦灼感。

几年前落荒逃离“北上广”的那群人在各自的小城镇里的确过上了压力不那么大,生活节奏不那么快的准“田园生活”。

后来他们终于发现这样的田园生活并不诗意,如果说大城市是机会相对公平的科举,那么小城镇就是标准的“九品中正”,在这里只能结结实实地靠“拼爹”。

小城镇里的确没有拥堵的交通,没有蜗居,也许没有雾霾,但同时也没有美术馆,没有和自己喜欢的作家面对面的讲座,没有歌剧院,没有大图书馆,没有科技馆,没有演唱会,没有大学,没有科技公司……

只好灰溜溜地又逃回“北上广”……

退一步讲,每个人都有选择各自生活方式的自由,我并不反对。

别人“逃离”大城市,归隐田园,你看起来觉得很美。

但你可是什么都没有。

别人回到了家,就进了“公检法”或在某某山上盖一栋别墅,你呢,既没有创业的资本、也没有爹可以拼,回去了还得老老实实找工作、老老实实地养家糊口。

其实是一群没资格逃离的人被一群有资格的人忽悠了。

说回陶渊明,在他看似纠结的一生,其实内心深处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刀尔登在《中国好人》里这样评价陶渊明“借用苏轼的评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不像后代许多人,先要喧之再三,‘我要隐居了’,等大家都听到,才找个地方隐起来。——如藏猫猫游戏,虽说藏,还是希望被人找到的。”

 

我们要选择的生活方式,需要自己斟酌自身的实际情况,否则自己选择的路,到了含着泪也要走下去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同情你。

3.不可沽名学陶潜
最后,我想说的是梦想当然还是要有的,但未经过磨难的理想,得来终觉浅。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以为,经过尘世磨难和欲望诱惑的,未必得道。

但,从未经过尘世磨难和欲望诱惑,自小出家,必不能得道修成高僧。

陶渊明彻底归隐要到他年近六十,经过了世事艰难,才能彻底品味出田园生活的恬淡。

你年纪轻轻就想要过安逸的生活,你的梦想未免太轻了,这不是堕落是什么……

“我劝少年重思量,不可沽名学陶潜。”

身为大好青年的我们:田园有“风险”,逃离需谨慎。


后台回复关键字“思想“,获得前行的力量


作者:从一到一,在荒原上等待孤独的降临。

主播:阿成,长岛人民广播电台主播。微信公众号:生活第八件事儿。新浪微博@阿成Alan。

回复关键字“领读包”
,查看往期30本共读书目合辑。
点击菜单“立即报名”,进入有书共读社群,组队对抗惰性,每周读一本书。

12月“有书英语共读”新进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关注 有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