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只祭祀孔子?不,这位金华籍的仁山先生也是孔庙“大儒”之一

 

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堂。但奉祀的又不限于孔子一人,还有从祀的“四配”、“...





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堂。但奉祀的又不限于孔子一人,还有从祀的“四配”、“十二哲人”、“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可以说,奉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包括历朝累代儒家思想继承和传播中的最优秀人物。能配祀孔庙,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荣光,其道德文章必是取得了一流的成就。在民国八年(1919年)的最后一次排位中,历从祀孔庙的“大儒”总73人,列东厅第22位是一位兰溪人,仁山先生金履祥。

笃实治学 理学中坚

金履祥在幼年时就表现出极聪慧的天赋,《元史》上说,“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可贵的是,天资聪颖的他在少年时代,能够己勉励自己勤奋求学。根据他的门人柳贯在《行状》中的记载,他在十八岁时,“试中待补太学生,有能文声。”可见他不但学有所得,于科场得胜,而且善于词章之学,能写一手好文章。

后来由于受当时的学风和金华地区特有的背景的影响,再加上他自己的个人经历的缘故(他的二哥金弥高早年就研习程朱之书,王柏在其郡邑授学之时,他的父亲就意欲让弥高前往受学。但不幸弥高早夭,未能如愿),金履祥摒弃了举子业转攻理学研究,此举颇有完成二哥未竟之志的用意。在学友王相(王柏族弟)的书信推荐下,履祥终于得见王柏并投身门下。不久他又随王柏向何基登门求教,从而正式成为何、王二人的弟子,多年来的求学心愿终于实现。

此时,他23岁。可以说,从23岁至43岁王柏去世(1274),是他的求学阶段。其间,何基于咸淳四年(1268)冬去世,时履祥37岁,登门求学前后达十五年。从这些经历来看,二位老师无疑对他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王柏,二十年间,他几乎“无日不陪(王柏)书册、几杖之右”。王柏对他的影响可想而知。和王柏一样,他于学术方面涉猎极广:“凡天文、地形、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毕究。”事实上,他关注现实的精神以及治学风格(如疑经的思想)都深受王柏的影响。



金履祥认为司马光所作的《资治通鉴》和秘书丞刘恕所作的《通鉴外纪》所记载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其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有所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而且帝尧三代的事情,孔子没有记载过,所以难以尽信。又因为孔子是删定鲁国的历史来作《春秋》的,周王朝以及列国之事,和鲁国没有关系的,鲁史就缺少记载。而左丘明的记载,时有缺漏或不实,不能作为典籍加以流传。于是金履祥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衡量出最恰当的意思,大多是以前的儒家学者所没有阐发的。他所著的书还有:《大学章句疏义》《论语孟子集注考证》《书表注》等。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梨洲先生黄 宗羲在《宋元学案·卷八十二》上说:“仁山有《论孟考证》,发朱子所末发,多所抵牾。其所以抵牾朱子者,非立异以为高,其明道之心亦欲如朱子耳”。评价不可谓不高。

史书上还有一件事可见仁山先生金履祥严谨的治学精神。金履祥生活的时代是南宋的晚期,当时元兵南下,国事已无可为,他绝意仕途。但是凭着他卓越的才学,又不可能袖手旁观。在咸淳七年(1271)元兵急攻襄樊之时,朝廷徒然看着襄樊陷入敌手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向朝廷献上牵制捣虚的策略以取围魏救赵之功,建议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那么襄樊之围不攻自解。在上书之中,金履祥运用精密的地理知识详细叙述了海船所经过的路线:凡州、郡、县、乡以至大海中的水路,或是以前航海图未曾标明的另外的码头、路线,都清楚地道来,以便能够依照实行。可惜这个建议最终没能被采纳。及至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策陈述海上运输的便利时,发现他们所测量经由的海路,与金履祥先前上书讲明的路线竟咫尺不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金履祥的学问之精。

高风亮节 奖掖后学

一般地,我们看到这样的理学大家,总会认为他是个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人物。史书上也说他“平居独处,终日俨然”,可是他在待人接物之时却完全不是这样。

《元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轶事:金履祥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罪,结果母子二人分别惩罚给他人作奴隶。十几年来,因为两人不能见面,彼此不知对方死生的情况。金履祥想方设法加以解救,不惜竭尽自己的家产,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那位老朋友的儿子后来显贵,金履祥始终不提此事,相见只是寒暄而已。

宋卫王昺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南宋正式灭亡。金履祥遂决意避世,作《广箕子操》以明其志:“炎方之将,大地之洋。波汤汤,翠华重省方,独立回天天无光。此志未就,死矣死南荒。不作田横,横来者王。不学幼安,归死其乡。欲作孔明,无地空翱翔。惟余箕子,仁贤之意留苍茫,穹壤无穷此恨长。千世万世,闻者徒悲伤。”赋中表达了他的亡国之痛以及个人无力回天的无奈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要以箕子为榜样,要做大宋遗民而不屈身事元的决心。为表志节,他的文章自此纪年起只记干支,不著年号,自署则曰:“前聘士”。这一年,他48岁。


宋亡之后,金履祥讲学于严州钓台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兰溪齐芳书院和重乐精舍。后来又开设仁山书院讲学。由于他学富五车,博通理学,造诣深邃,四方学子纷至沓来。

许谦初到金履祥门下时,金履祥曾经告诉许谦说:“一个人学习,像是五味在调和,醯酱加上之后,每个人因为学识不同,或酸或咸顿有不同。你到我这里学习已经好些日子了,但还是像平常人一样,难道是我的学识不足以感发你吗?”许谦听了之后心里有了很大的震动。跟从金履祥学习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

柳贯也是仁山先生的学生。方志上说他:“做地方官时治狱明察公平,做京官时正直敢言。”这不就是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吗?这种坚持事功的儒者风范,正是可敬的仁山先生之遗风……

吴师道也有仁山先生之遗风。就是这个兰溪人,后来在宁国路录事任上,恰逢大旱之年,三十多万饥民等待着官府的救济,吴师道礼劝富民捐助,得粮三万七千六百石,又呈请上司得救济粮四万石,钞三万八千四百锭,分次发放,使三十余万人赖以存活。这些文字,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是多么温暖,这正是以金履祥等北山四先生为代表的婺学经世致用的作风的影响……

景文与纯孝乡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兰溪市桐山后金村人,宋元之际的学者。为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中坚,“北山四先生”之一,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

这位仁山先生,他的祖上其实并不姓金,而是姓刘。《元史》上说,“其先本刘氏,后避吴越钱武肃王嫌名,更为金氏。”嫌名,就是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吴越钱武肃王就是五代的钱镠 (音留)。这位钱镠,兰溪人并不陌生。贯休的“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不可飞?”的名言就是在他的逼迫情况下讲出来的。这位钱镠的确霸道得很,金履祥的先祖就是为了避免和钱镠嫌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才改姓金的。


金履祥居住的桐山后金村古代地属纯孝乡,纯孝乡的得名和他的从曾祖金景文有关。据《浙江通志》记载,金景文是一位大孝子,孝行感动了上天。金景文的祖父和父亲生病,都在他的诚心祈祷下恢复了健康。最奇异的是“风雹环四邻,独不入其舍。乡人遇旱,曰:‘旱无苦,金公祷必雨。’随祷而应。”孝子的家,风雹也躲着下,而且乡人坚信旱灾有了他就不怕,因为他能求雨。而当他祈祷之后,竟然真的下雨了,的确不可思议。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在当时由县令沈应龙和郡守李椿上表具奏之后,朝廷信了。不但相信,还降旨改金景文所居之乡为纯孝乡。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编辑|陈寒


    关注 金华发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