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用安眠药,当心“宿醉效应”,服用安眠药应该注意什么?

 

☝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关注我们(图片来源于网络)据悉,68岁的李大爷常常失眠,晚上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第...

☝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悉,68岁的李大爷常常失眠,晚上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第二天醒来后就像醉酒后醒来一样,到医院一查,才知道这是“宿醉效应”,是长期服用安眠药带来的后遗症。为什么长期服用安眠药会出现宿醉效应呢?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宿醉效应?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何谓“宿醉效应”?为何会出现“宿醉效应”?
杨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以下简称“杨”):失眠患者为了提高睡眠质量会服用安眠药,而“宿醉效应”实质上是由于药物在体内残留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半衰期有关。半衰期越长的药物在体内的清除时间越长。如果服用了安眠药(特别是一些半衰期较长的安眠药)或者一次服药量过大,一夜过后药物还没有在体内被完全代谢出去,就会继续发生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头晕脑涨、困倦疲乏、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状况,此时患者会有一种喝醉酒后醒来的感觉,像宿醉一般,这就是“宿醉效应”。

“宿醉效应”不仅严重影响白天的工作和生活,长此以往还会影响人体健康。


常用的安眠药中哪些易导致“宿醉效应”?
杨:目前,常用于临床的安眠药物主要是苯二氮卓类和新一代杂环类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分为长中短之分。一般来说,安眠药都可能导致“宿醉效应”,而中长效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半衰期较长,在人体内需要较长时间代谢清除,因此易导致“宿醉效应”。

另外,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退化,代谢慢,相比年轻人更加容易发生“宿醉效应”,并增加认知功能损害、跌倒等风险。


如何应对“宿醉效应”?失眠应该怎么办?
杨:应对“宿醉效应”首先应避免长期服用安眠药。建议失眠患者在失眠发生初期不要立即选择药物干预,应首选心理干预和一些睡眠卫生及认知行为指导,找到导致失眠的病因,从病因入手改善失眠。

如果必须药物干预,建议最好选择新一代杂环类镇静催眠药。这是因为新一代杂环类镇静催眠药(如有佐匹克隆、唑吡坦等),与苯二氮卓类相比,其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要提醒大家的是,安眠药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提倡“按需用药”,也就是根据患者白天的工作情况和夜间的睡眠需求,考虑使用半衰期较短或新一代安眠药。建议在症状出现的晚上服用药物,待症状稳定后不再每天晚上服用(可间断性或非连续性使用)。从事司机、高空作业等职业者,不建议工作前一晚服用安眠类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长期服用安眠药,可能会导致记忆力逐渐减退、反应力下降,长此以往,甚至有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因此,建议老年人连续服用安眠药不要超过两个星期。在停药期间,可以在专业心理医师指导下进行认知疗法,建立“我本来可以不需要安眠药就能睡好”的信念,也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失眠者要转变一些固有的认知模式,比如认为一定要睡足7—8个小时才算正常。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大,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要焦虑,也不要轻易使用安眠药

另外,长期服用安眠药者如果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比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震颤、谵妄,甚至惊厥等,被称为“戒断反应”,所以失眠症状好转后,不能骤然停药,要慢慢减量停药

(谢文竹)


    关注 生活与健康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