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曾庆洪:从年产1万辆到200万辆,开放让广汽走到今天 中国汽车报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何伟对话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






访谈主持:《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何伟

访谈嘉宾:广汽集团董事长 曾庆洪

“很多外资企业都很看好与广汽的合作机会,改革开放为广汽不断注入新动能。”

>>>>

何伟:

汽车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很多,从整车厂到零部件企业再到相关配套体系,总共有160多家。整体上,大家对上市的整车厂关注度更高一些。我们注意到,广汽集团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排名已经由去年的238位晋升到了202位。任何一家企业、一个行业发展都是与时代的发展脉络相吻合的。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结合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广汽在这21年的发展中,究竟依靠什么做到了现在的规模?

>>>>

曾庆洪:

关于改革开放,我个人的感触也很深,从1979年进入广州客车厂,到如今的广汽,我个人已经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近40年,可以说亲眼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1986年广州标致投产
广汽集团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5年到1988年,是广州标致时代。40年前,中国汽车的年产销量还不到40万辆,而今每年的产销量已接近3000万辆。所以广州标致成立的时候,市场环境并不好,总量很小,日子也很困难。那时候广州标致最高的年产量还不及3万辆,由于缺乏持续支撑研发的费用,产品也无法进行更新,最终只能因经营不善而进行重组。

1999年3月26日,第一台广州本田雅阁轿车下线
广汽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的,重组广标,成立广汽集团。当时,本田成为了我们的合作伙伴。通过与本田的合作,成立广汽本田(当时叫广州本田),广汽集团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本田很愿意把新的技术和产品导入过来,所以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基本是与世界同步的。广本的产品很适合中国市场,当时卖得非常火爆,常常需要加价才能提车。我在广本做了近八年的中方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1999年第一款产品下线时,当年的销量就达到了1万辆,第二年3万辆,第三年6万辆,基本每年都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快速的发展,关键还在于市场需求的增长。最终,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小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的路径。事实上,这种路径也很适合中国的汽车市场。

2000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丰田、三菱、日野等品牌也纷纷来到广州。广州在汽车行业方面的配套系统和基础设施都比较齐全,国际学校、机场、港口等一应俱全,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因此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与广汽展开合作,特别是当时广汽与本田的合作已经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很多外资企业都很看好与广汽的合作机会,广汽逐渐步入深化合作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2010年开始的,广汽通过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广汽发展自主品牌在时间上稍迟了一些,但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广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人才培养、资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积累。我们有机会,也有能力推进自主研发。从2010年9月广汽传祺第一辆车正式下线,到现在已经有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前6年自主品牌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5%,去年达到了76%,这个增长速度远超我们的预期。

全新广汽传祺GS4
特别是传祺GS4,2017年广汽传祺总销量50多万辆,单这一款车就卖到了37万辆。这更增强了我们对自主研发的信心。最初,我们就是希望从中高端车型开始切入市场,持续地向上突围。

第100万辆广汽传祺轿车下线
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广汽集团从21年前的年产1万辆到去年的年产200万辆,不仅产销量在持续增长,销售收入也实现了攀升。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要靠的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的政策和机会;同时,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质量、性价比和服务的认可也很重要。还有一点很关键,广汽能够发展到今天,是靠一代一代广汽人的艰苦努力而实现的。



合资既是资源共享,更是文化融合。

>>>>

何伟:

广汽和其他汽车厂的企业文化不太一样,充分融合了广东人的特点,比较开放务实,也很有工匠精神。如何总结广汽的企业文化特点?

>>>>

曾庆洪:

广东人是比较务实且开放的,广州这个城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本身就是个充满包容性的城市。这些都对广汽的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既务实又开放。以我们的领导班子为例,很多都来自五湖四海。



何伟:

有些企业在合资的过程中看到外方赚到钱了会眼红,广汽似乎基本没有这种心态。

>>>>

曾庆洪:

合资合作的文化很重要,首先要信任,其次要常沟通。我自己在合资企业工作了近8年,发现大家在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存在很多差异。有时候沟通不畅会造成很多误解。如我们在与日系车企合作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对方却不一定认同。就和文字上的差异一样,比如日语里的“むすめ”(音同汉语“niáng”),在中文中“娘”指的是“母亲”,但在日语中这个词则指“女儿”,是完全不同的含义。

广汽吸收本田、丰田精益生产经验,创造“广汽生产方式”
这个细节再次证明了:在合资合作中文化融合非常重要。多年来,无论是欧美系的菲亚特、克莱斯勒,还是日系的本田、丰田、三菱,都非常乐于与我们共享资源,而这些都是源于我们在文化上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现今,通过协调的发展,我们已经在各种资源上进行共享,有效降低了成本,实现共赢。

>>>>

何伟:

合资的目的是要发展自主品牌,这也是广汽的初心。此前,广汽传祺在起步阶段,从合资方获得了不少资源,包括人才和技术等。但现阶段,广汽的自主已经迈上了可以与合资品牌正面交锋的台阶。在很多自主品牌都不敢进行高端突围尝试的同时,广汽敢于往上走,敢于突破20万级别的天花板。随着我国产业政策的越来越开放,下一步自主品牌会面临什么样的状况?特别是对于广汽传祺来说,有哪些新的挑战?

>>>>

曾庆洪:

的确,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很大。特别是在我国产业政策越来越开放的前提下,包括合资股比的逐渐放开、关税的调整,都会对自主品牌产生冲击,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我们与合资企业的关系,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我们也很希望市场的竞争能够更加充分,有竞争才有进步。

具体到股比放开。外方为何会选择与国内车企进行合作,一是因为市场,二是因为成本,三是因为效率。目前我们50:50的股比,已经能够让双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外方在技术上的优势,我们在市场方面的优势。这些都让双方的合作配合得非常融洽。我认为,未来无论大的政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和外方都是可以坐下来协商、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的。最近外方企业也在与我们谈判,有意向加大合作力度,增强项目投入,这也充分证明了外方对与我们合作的信心。

“很多企业一窝蜂而上,吹嘘要在2025年不再销售传统车,这其实是很危险的行为。”

>>>>

何伟:

当前,中国的自主品牌不仅要与外资竞争,还要面对新造车企业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在新能源与智能互联的发展大潮下,越来越多的新造车企业应运而生。广汽在新能源与智能互联方面也早有布局,我们是怎么看待新造车企业的?在融合与竞争方面是如何考量的?

>>>>

曾庆洪:

我很佩服新造车企业的信心和决心。造车涉及法规、服务、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对于任何一个新进企业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尤其汽车是一种规模经济,企业不可能销售5万辆、10万辆就能赚到钱,如果量做不上去,是很难支撑企业发展的。

我认为汽车的本质仍然是汽车本身,只不过增加了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前瞻科技,但造车的本质没有改变,所以难度和门槛并没有降低。广汽很乐于与新造车企业进行合作,主要是看双方如何把优势进行结合。首先,广汽在制造方面有优势,我们与日系、欧美系都进行了合资合作,无论是质量,还是服务都很有保障,新造车企业对我们的制造优势是相当认可的;其次,我们有配套优势,无论是玻璃还是轮胎,我们都有非常成熟的合作供应商,在供应量上可以得到保障,还可以降低成本;最后是我们的网络优势。目前我们的经销商有2400多家,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无需为后续的维修和售后担忧。我们希望在与新造车企业的合作中,将彼此的优势资源进行共享,这对于大家都是有利的。

广汽、蔚来签约
>>>>

何伟:

现在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新技术发展得很快,尤其是新能源与智能互联。但行业内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这些新技术存在被过分追捧的现象。就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状况来说,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应用或许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作为一位老汽车人,您是如何判断的?

>>>>

曾庆洪:

新能源汽车绝对是国家的战略方向,这个方向非常正确。但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应该分步实施,现在政府在推进,市场也在推进,很多企业一窝蜂而上,吹嘘要在2025年不再销售传统车,这其实是很危险的行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其配套设施的发展程度有着紧密的关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

何伟:

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很大,这些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骗补”等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现象,似乎有些揠苗助长。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政府与市场之间要形成一种配合。

>>>>

曾庆洪: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目前我们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在技术上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尤其是电池。无论是电池的能耗还是密度,包括成本,都有改进的空间。对于企业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如果没有了国家的补贴,消费者还是否愿意为新能源汽车埋单?我们如何在电池成本降低的同时,提升电池的密度?后续我们如何保障电池的使用寿命和解决电池的回收?如何协调环境、人、车的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来解决的,可能是5年、10年,甚至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战略层面上有整体时间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立即实现全面的新能源化和智能化。

现在部分国家陆续宣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但有的汽车大国并没有这种意向,这说明,不同国家的国情是不同的。事实上,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区别很大,比如我国的能源主要以煤电为主,而在美国石油资源却很丰富。我们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要从国家整体的能源结构、能源安全、环保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既要节能环保,也要符合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此外,在技术路线上,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全面电动化,要实现PHEV、HEV等多种技术路线并行。这样才能与我们的技术、能源结构、消费者和环境进行紧密的结合。

广汽无人驾驶汽车祺迹
自动驾驶也是如此,我认为L3级别的自动驾驶很快就会实现,而且会很有使用价值。因为它能够更大程度上辅助驾驶员驾驶,减少疲劳,提升安全性能。但要说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不仅涉及到传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等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和整个城市的规划问题,综合看来,到2025年中国实现无人驾驶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认为,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自动驾驶,都得循序渐进地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少一些忽悠,多一些现实和理性。

“排名对我们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慢慢地把自己做强大。”

>>>>

何伟:

之前6年,广汽自主品牌增长得非常快,但今年上半年增速有一些回落。针对这种变化,广汽有什么样的战略准备?将如何克服困难?

>>>>

曾庆洪:

广汽自主前几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76%左右,但今年上半年却只有7%的增长率。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今年前几个月,我们的主力车型GS4处于生命周期的末端,所以会对销量构成一定影响;其二是我们推出的全新GS4,虽然增添了很多智能化、网联化的配置,成本上也上升了很多,但在消费者看来外观上并没有太多变化,无法带来太强烈的新鲜感。或许,消费者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和认识这款新车型;其三是营销的问题。虽然我们的产品性价比很高,也很实用,但营销层面没有跟上,因而没有打开市场局面。

8月27日最新上市的GE3 530
针对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会在推出新品的同时,加快对主力车型的更新换代。目前,我们会努力争取完成今年60万辆的销量目标。从董事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对自主品牌没有任何逼迫,也没有施压,我们更希望广汽自主能够实事求是地、扎扎实实地做好产品,发挥广汽的工匠精神,专心、细心地做精品、做服务。我相信只要保持这样的定力,完成今年的目标没有问题。

>>>>

何伟:

按照全球汽车发展规律,竞争到最后我们可能最终只会剩三五家巨头企业。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目前属于中国汽车品牌的淘汰赛也悄然展开了。目前广汽在国内车企的排名基本处于5、6位的位置,我们很关注,未来,广汽会如何在发展中谋求一席之地?在全球范围内会处于怎样的地位?广汽的决策层是如何考虑的?

>>>>

曾庆洪:

对于企业而言,战略很重要,未来也很重要。作为管理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抓战略、抓未来。广汽的未来规划非常明确,就是要围绕智能化、网络化、电动化、数字化、共享化进行发展。针对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不仅与外方就合资公司未来10年的发展达成了充分共识,自主这一块也是同样布局。我们相信,未来的汽车会像手机一样,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将成为移动终端。具体来说,未来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方面,我们携手合作伙伴将投入450亿元,建设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重点项目,在资本、人才上进行全面布局。

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效果图
总体而言,短期内广汽会以市场为导向,一定会以顾客的需求为准,实现良性发展。我们不求大,只求强。排名对我们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慢慢把自己做强大。

>>>>

何伟:

基于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需求,从去年开始,广汽相继与腾讯、蔚来等企业展开了跨界合作。伴随着行业跨界联盟的逐渐增多,是否意味着未来车企和车企的竞争会扩大成整个生态圈、供应链甚至是资本的全面竞争?

>>>>

曾庆洪:

未来的汽车一定是汽车+互联网+其他前瞻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所有的技术都揽过来自己开发。腾讯有微信支付、地图,科大讯飞有语音交互系统,我们没有必要再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合作,大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样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能形成合力效应。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


延伸阅读

▶ 社长手记 || 眼里不揉沙子的资本市场何以青睐广汽?
整理:韩忠楠 访谈摄影:全景网王凡  编辑:孙焕玉




爆料热线:

010-56002742;qcb010@163.com


    关注 中国汽车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