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尺巷”看邻里相处之道

 

互帮互助,原本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邻里相处之道。特别是在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建筑中,人们的情感越来越冷漠,有一个好邻居,如同自己多了一个良师益友,有一种好的邻里关系,更让自己受益无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儒家观念的终极理想,而达到这一理想的前提是建立和睦的家庭。要建设和睦的家庭,需要严谨的家规和严格的执行。所以,治家时要严,严才能秩序井然,上下有序;居家时要和,和才能父慈子孝,和乐幸福。

和睦的家庭不仅家庭内部和谐,与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也是相处和谐,亲切和睦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多数时候邻居与我们共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亲戚,而且邻居“近在咫尺”,邻居的适时帮助、体贴照顾,最能解燃眉之急。

邻里相处最重要的就是宽厚善良,互相体谅;最忌讳的就是仗势欺人,争斗抢夺,这样只会让邻里关系变僵,也使厚道家风变味。邻里有纠葛、有矛盾,是正常的,处理这样的矛盾一定要心怀善意,宽厚为上。

善良之家一般都与邻里相处和睦,与邻为善,亲善邻里,互帮互助,互尊互敬,不过于计较一时一地之得,而与邻居之间互谦互让,反而更能加深邻里和睦,体现善良之家的宽厚大度。



清代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的家人打算扩大府宅,便让邻居叶侍郎家让出三尺地面。叶家也不好惹,不买张家的账。张英的夫人就写信到京城让张英出面干涉,张英对家人倚官欺人的做法很不满意,写了一首诗回答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夫人看了张英的信后,很惭愧,按张英的意思命家人后退了三尺筑墙。叶家听说这件事后,也很感动,也将院墙后退三尺。结果,在张、叶两家之间让出一条方便乡邻的六尺小巷。于是,就有市井歌谣云:“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这就是邻居相处宽厚谦让传下的佳话。古语有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争夺小利小惠时,难免伤了邻居和气,何不保持宽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为对方想一些,大度谦让,大家都会互相谅解,和睦融洽。“六尺巷”的故事能成为口碑,不正好说明了这一道理吗?

邻里友好、互帮互助也是千古传下的传统。《诗经》里“风民有表,匍匐救亡”的诗句,描述了一位普通妇女在邻里遭遇凶祸时尽力救助的动人情景。居家过日子,总有出现困难的时候,这时大家必须互相帮助,才能渡过难关。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行事原则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样一来,既不得罪别人,也把自己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可是,既然自己有余力,何不多扫几处雪?在把握邻里关系中,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人们都希望在自己困难时,有人伸出援助的手,在邻里之间,也同样需要有这样的互助意识,才能融洽邻里关系。



唐代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回到老家四川,住在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每到秋天果实累累,这时他的邻居——一个老寡妇就来打枣充饥,杜甫常任她去打,从不干涉。

有一年杜甫搬家便把房子让给了一个姓吴的亲戚住。这个亲戚来了以后就围上篱笆,以防老妇人打枣。

杜甫得知此事之后写了一首诗委婉规劝他的亲戚不要这样做,这便是那首著名的七律诗《又呈吴邻》:“堂前扑枣住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中。”



从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杜甫对穷苦邻居的关心体贴、还可以透视到中华民族关心体贴,和睦邻里的美德,当然也可以看出杜甫家厚道善良的家风。

互帮互助,原本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邻里相处之道。特别是在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建筑中,人们的情感越来越冷漠,有一个好邻居,如同自己多了一个良师益友,有一种好的邻里关系,更让自己受益无穷。

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才能让自己从中受益,这点人们并不难理解,但是仅仅有这种意识远远不够,必须将思想与行动相结合,靠自己用心点滴积累。

比如,有的邻居工作和学习很忙,时间比较紧,或家中人手少,有孩子拖累,你要是上街买菜,不妨主动问一下邻居买什么菜,顺便帮邻居买回来;如果邻居家有人患病,要表示慰问,并主动帮助请医生或护送住院;邻居若是全家出了远门,也可帮助照看家,义务为邻居防火防盗……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心与心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近,这样当你遇到困难时,大家也会用心来帮助你。于是,和睦的邻里关系产生了,和谐的家风也形成了。
作者简介
向亚云— 文学硕士,著名职业策划师、自由撰稿人。从事传统文化、婚姻文化、家庭文化、职场生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现致力于为广大企业提供传统文化培训服务,对家风、家教、家训、家规等方面的建设颇有研究心得。

景   扬— 先后从事职工教育与管理、纪检、监察、审计、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传统文化弘扬与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及党建群团工作方面颇有建树。

王溪明— 现任辽宁党刊集团党建文汇杂志社编辑、记者,多年从事党刊编辑工作,在党建编辑报道、党建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有深入研究。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按钮
可获取更多图书详情和购买链接


    关注 企业管理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