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害了下一代中国人丨今日话题

 

根本不存在“输在起跑线”、“3岁定终身”等说法。...



今日话题·腾讯新闻出品  | 第4319期
作者/魏巍  讲道理


家长抢生开学宝宝的初心,是不想让孩子们输在年龄上。殊不知在孩子尚未成熟时,提早学习是在伤害孩子。

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后的孩子比同年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孩子测验分数更高、较少被诊断为有学习障碍,在升学上也表现得更好。这一差异被称为“截止日期现象”。

“赢在起跑线上”是个毫无教育理论支撑的商业性教育谎言,家长们别再盲目相信了。



近年来,每到八月底,各大医院产科都挤满产妇和待产孕妇,甚至还有通过剖宫产抢生“开学宝宝”。原因在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规定,必须在8月31日之前年满6周岁才能入学,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晚一天就晚一年,晚一年就年年晚”。一切的一切,都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



拼命生下“开学宝宝”,只为孩子能早点上学
在很多省市小学的招生简章中都写道,“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学入学年龄为年满6周岁”。由于是9月1日开学,所以8月31日也就成了入学截至日。这一硬性规定,也让很多家长在8月下旬这个时间点各显神通。

有的家长修改孩子的户口和出生证明;一部分更有“远见”的父母,把孩子的抢跑线放在出生前;还有的家长会找生源不充裕的民办学校,让孩子先上了学,再想尽办法把孩子转到心仪的学校去。
8月份通过剖宫产抢生“开学宝宝”,已成为近年来的常见现象
家长们之所以都这样大费周章,暴露出焦虑的心态。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为让孩子更有竞争优势,家长都愿让孩子早学一点、多学一点;其二,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神童情结”,有些家长拿孩子考上大学的年龄作为炫耀资本;其三,过去20多年来,一个毫无教育理论支撑的商业性教育口号“不输在起跑线上”,被家长广泛接受。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家长甚至是准家长,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晚几天出生就晚一年入学的事实,认为9月份出生的孩子,打一开始就“输”了。

当心,提前上学可能是在坑孩子
家长抢生开学宝宝的初心,是不想让孩子们输在年龄上。殊不知在孩子尚未成熟时,提早学习是在伤害孩子。

经济学家的研究普遍发现,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后的孩子比同年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孩子测验分数更高、较少被诊断为有学习障碍,在升学上也表现得更好。这一差异被称为“截止日期现象”。这一发现在美国、加拿大、智利、英国、德国、瑞士、芬兰、冰岛、挪威、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数据中均有证实。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研究。北京大学教授刘德寰和北京大学博士李雪莲对昆明市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在按规定年龄正常入学的青少年中,出生在7、8月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适应性危机,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不高、对自信心的建构也更不成熟,因而进入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重点班的可能性较低。相比之下,出生在9、10月的孩子由于按出生日期门槛的规定要推迟一年入学,所以他们在上述方面表现较好。这一研究也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



不仅仅是学业,过早入学对孩子的健康和社交能力都有负面的作用。

清华大学《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项目的研究者,根据陕西省某市全体中小学学生入学年龄和年级数据,确定了79475个研究样本,分别对三类学生的身体机能、视力不良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提早入学的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较高的营养不良与体重偏轻情况;与适龄入学和超龄入学相比,提早入学的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较高。总体而言,提早入学的学生在身体机能和视力水平上都差于非低龄学生,这对他们的健康非常不利。

社交对孩子生活以及成长的影响,远远超乎想象。它不但决定着孩子自身的幸福感,还影响孩子对世界,对他人的认知。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年龄最小的孩子贝比诺经常遭受欺负,甚至被坏孩子蒙丹赶出床铺。面对以大凌小的欺辱,贝比诺常常不知所措,吓得瑟瑟发抖,变得更加闭塞。不能很好建立同学、朋友圈,不但让孩子身心受挫,还容易伤害自信。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一些发达国家,将儿童的入学年龄定为5岁。但是,5岁入学,并不意味着接受小学教育。如美国的基础教育称为“K-12”教育,这里的K指的是Kindergarden,实际上是学前教育,也就是说,美国将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纳入到了义务教育。当然,5岁的孩子年龄幼小,家长也可以选择不送学前班,自己在家教育,所以,6岁直接去上小学也是可以的。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将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规定为5岁,但接受的也是学前教育。

为什么会产生“截止日期现象”?
出生在入学截止日期之后的孩子表现更好,确实与年龄相关。年龄的效应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年龄效应,另一类是相对年龄效应。

绝对年龄效应是指,通常只有成长到某个绝对年龄时,儿童才会在认知、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接受正式教育的准备,这种准备好的状态不仅能使其较快适应学校的学习,而且一个好开端会给未来打下良好基础,其优势在随后的学习中会继续积累。

而相对年龄效应是指,在儿童发展早期,相对年长的孩子,即便仅年长一岁甚至几个月,都可能会明显比相对年幼的孩子更成熟,也积累了更多学前技能,故而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在校表现上有优势。但这一年龄优势会随孩子长大而逐渐消失。
中国的孩子们教育压力实在是太重了
新生儿的差异是按天算的,婴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月算的,幼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季度算的。即使到了儿童期,半年的年龄差也会在孩子们的各种行为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

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就曾说:“就普遍性来说,秋冬季出生的孩子一遍就能够听懂的内容,在春夏季出生的孩子那里可能需要多两遍;秋冬季的孩子能够轻松达标的一项体育成绩,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练习几次。可以说,春夏季出生的孩子,在实际的低年级学习中是比较吃亏的。”

另外,信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孩子的自信是在一次一次获得成就感慢慢建立的,如果在最初的学习中,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很有可能会让孩子丧失信心,从而失去对学习的乐趣。



所以,卓立认为,虽然小学分数不重要,但还是提倡一年级要考100分,因为人都是有求胜求好的心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希望保持下去。

不过,孩子出生在入学截止日期之前的家长也不必过分焦虑。相对年龄效应造成的差距仍有可能在日后的同步学习中追上。家长需要做的是更多地关心孩子在学校的适应和发展,帮助其适应和提升自信心,不因“别人家的孩子”而妄自菲薄。

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谎言了
的确,从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看,实行弹性入学是相对于年满6周岁“一刀切”的上学规定的更合理。但是,鉴于家长普遍存在“早上学、早成才”的功利心态,即便放宽了入学截止日期,或者实行弹性入学,还是会有家长想尽办法地赶早。

“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让家长们一刻都不敢松懈,不停地催促着自己的孩子往前跑,然而过早的教育却不一定能够让孩子们一直受益。

TED教育大咖、著名脑科学教授洪兰就曾表示:逼迫式学习难以成就孩子。在她看来,在神经学上根本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3岁定终身”等说法。

有研究比较了在学前期玩耍和学习两种早教模式的影响,证明识字、算术等学术训练也许能短期内提升相应的测验成绩,但是这种学习模式的优势仅维持1-3年就消失了。
那些1-2年级的孩子学起来很难的知识,到了3-4年级,可能只需要一两个月就掌握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曾有一个经典的“双胞胎爬梯”实验。

一对双胞胎,一位在48周开始练习每天训练爬梯10分钟,持续6周之后,能够熟练爬梯;另一位出生53周后,才开始每天训练爬梯10分钟,2周后与前一位水平相当。

格赛尔经过了针对上百对双胞胎的实验后发现,不管双胞胎的种族、性别如何,发育更为成熟的孩子经过短时间的训练,能得到更熟练的成果。

事实上,孩子们在学习成绩乃至最终教育成就上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以往研究已经反复证实的重要因素包括城乡、地区、学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家庭经济资源、父母的文化资本、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父母为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子女的性别、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等等。与这些更为重要的因素相比,入学时机的相对早晚的影响即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



童话作家郑渊洁就认为: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就如格赛尔曾总结的: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成熟都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
今日话题·腾讯新闻出品 | 第4319期









    关注 今日话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