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我的:做个温暖喜悦的人

 

从疾病出发,看生活。...

17年初,我参加了一个三年制中医课程。报名表上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学中医?

我回答:学中医,先照顾好自己,有能力的话再照顾好亲人,进而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就是一个很朴素的愿望。而在学医的过程中,我慢慢领略到中医内涵之深,而真正的“照顾”又意味着什么——对我人生影响至深。
 
用“觉知”认识世界和自己


中医讲觉知,是一条通往“道”的路。

中医讲“精气神”。世界除了有形的物质层面,更有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层面。学中医之前,我从来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观察、感受过精微的无形层面,体会不到无形与有形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影响。

李辛老师上课时特别强调观察神气。做案例时,两位同学被问到:在站桩时遇到了干扰怎么办?

一位同学略作思索,认真地给出了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另外一位同学则俏皮地一笑,说那我就不站了呗,下回再站。听到她的回答,全场都笑了。



大家观察到了鲜活的对比:前者认真严肃而后者灵活敏捷。当场做自我观察,我也是前者的风格。于是在生活中我不断进行自我观察的练习,注意自己情绪是松还是紧。过去打坐时哪怕心烦意乱我也习惯忍耐坚持,忽略了“享受”过程,现在一旦觉察到心是“紧”的, 会练习“平衡之术” — 做”接纳当下状态’的练习以及其他帮助心“松”下来的练习。

有一次我站桩站了好一会儿,但一点也不觉得享受,姿势僵硬,全身难受,不想站下去了我感受到并不喜欢那个当下,很希望从里面出来,就想状态不对就不用勉强继续站了吧(这样想, 心就会放松而不纠结, 这正属于”接纳”的练习部分, 是进行其他练习前的第一步。)

但我也想试试用老师教的方法帮助自己的气机放松。我所面对的窗户外面有山, 想象身处自然中是训练放开心量的方法之一, 于是我将视线落向远山. 那片远山静静地屹立在那,它的静怡包容感染到了我。(这种感染力并非通过思维和或联象,而是直印入心,令心打开。) 神松了以后, 感受到全身也放松了,气开始流通了。我体会着其中的变化,前后的差异,觉得真是太神了,太奥妙了!

这样的体验让我更好的去理解生命,理解世界。无论将来我的中医诊疗水平能达到什么地步,觉知力是我习医中最宝贵的收获,让我越来越清晰、理解自己的身心行为。接下去就是要不断深入,其中乐趣无穷。
人和宇宙是一个整体
才能够“整体观”,小到“人身一气”,大到“天人合一”。

李辛老师讲“三焦”,林杰老师讲“一气周流”,李老的《圆运动》以“中土为轴,枢转四象”,《伤寒论》从“六经辨证”——刘希彦老师的《大医至简》称之为“表里大循环”……无论哪个体系里,人体的各个部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一部分。人体是如此神奇智慧的创造,拉肚子、呕吐、发烧是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手段。这完全改变了我过去对“病”的抗拒心。生病是提醒我们人体有一些地方不平衡了,身心对环境有不适应了。除了在必要时看病治疗,在生活中也要尝试作调整,观察症状是否改善。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我妈妈的病例。

两年前她得了晚期癌症,术后西医要求服用靶向药物。我是反对的,带妈妈看本地很有口碑的中医。可是一年后她癌症复发了,再带她去外地找了我最信任的中医老师,可是没有挽回住癌扩散的势头。最严重的时候,她满肚子都是肿瘤,她自己都绝望了,失去了生存的意志。靶向药物是她最后一线希望。



刚开始服用时,她出现了严重的副反应。但慢慢的,肿瘤缩小了,病势得到了控制,妈妈恢复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服药一年多到现在,她的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

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的启示是什么?首先,妈妈癌症复发,就是由于生活中、心态上仍然维持惯性,继续给身心很大的压力造成的。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即是。而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后,她才真的放下了许多,生活得清静无为。

李辛老师说我们要尊重西医在人体物质层面的贡献。我们知道:运用整体观、顺势而为的思维,万物皆可为良药;失去了整体观,中药、中医手法只是名存实亡。而在我妈妈的案例中,靶向药不仅治了她的身体,还治了她的神,让她重拾生存的信心。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还体现在:中医不是只有“医”(治疗)的部分,更有“活”(日常生活)的部分。而在“医”的部分,一切调神、调气、调形之法,只要在整体观和顺势而为的思维指导下,都可为中医所用。

《清静经》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为什么我热爱的“中医”没有治好妈妈,而“西药”让她转危为安,这点让我无法释怀?

为什么即使道理上明白了,但我心里至今仍然排斥“西药”,即使西药救了我妈妈的性命!有容乃大。“在清晰的觉知下不选择西医/西药”与“对西医治疗有排斥心”在“意”上是不同的,这里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课在等我完成。

中医讲“天人合一”。因为学习中医,我开始亲近自然,开始了解“朴门”,了解“自然农法”。天地之大,包容万物。学习中医后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开阔、包容、稳定。原来很紧的神气,渐渐舒展。这些都是中医给我的珍贵礼物。
守中是:温暖,柔软,
饱满,均匀,喜悦


关于中医的“中”,个人很喜欢林杰老师的描述:温暖、柔软、饱满、均匀、喜悦。李辛老师有九字真言:(能量)有没有?通不通?(神)定不定?我理解,有、通、定,即中。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我们都能获得相似的意象,一种生机充满的感受。当我们看一个人,一棵植物,一个环境,或者自己站桩打坐,都可以用“中”的标准来衡量。



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我很执着于完美的“中”的状态。我很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达到“中”,但觉得自己身体太差了,希望渺茫;我从小就很瘦,希望自己可以练得很壮实。但渐渐地,我改变了对“守中”的想法。有一次我上完太极拳课,发现自己“面若桃花”,脸色好极了,完全符合“温暖、柔软、饱满、喜悦”。

这件事让我明白,“中”就是一个当下的状态,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是个体的。

我不用等到把自己身体里的淤清完、虚补完后,才能达到“中”。我也不用成为壮汉,我的体质有其应有的“中”。人与人之间状态的比较,在诊疗上是没有意义的;自己和自己比就好了,为什么会有不同时相上的状态,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改善调整的。而林杰老师会说,他只对病人的当下负责,这是他从为人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言。

写到结尾,发现自己有感而述的多在“照顾自己”的部分,为人诊疗的经验有限。这是接下来希望自己在中医学习里可以有所长进的部分。
文 | 张漓
编辑 | 郭莎拉
相关阅读
从频繁输液到幼儿园全勤,我是怎样养娃的
一个西医学子眼中的中医
李辛 | 鼻息肉是寒湿处长的蘑菇
最重要的是心——儿童健康讲记读后感





    关注 羊爸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