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变室速,电击都无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心梗后合并室早的患者,抑制室早,能否降低这些患者的远期死亡率?有研究者设计了这样的试验,对心梗后室早的患者,当出现病情变化时,要多问一问变化背后的原因。...





心梗后合并室早的患者,抑制室早,能否降低这些患者的远期死亡率?有研究者设计了这样的试验,对心梗后室早的患者,通过英卡胺、氟卡胺和莫雷西嗪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抑制室早。

但试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室早被抑制了,但患者的死亡率却增加了。这便是著名的CAST试验,因药物治疗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该试验也被提前叫停。

作者:何金山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老百姓常说“是药三分毒”,这同样适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治疗心律失常,又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作为医生的我们,只有同时清楚其治疗作用和副作用,才能驾驭这些药物。

从一个“难搞”的病例说起
患者为72岁老年女性,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长期服用倍他乐克5mg Bid、氟卡尼150mg Bid进行心率和心律控制。近3天,患者出现恶心、乏力、头晕及晕厥前兆等不适。查体:Bp 106/78 mmHg,HR 110 bpm,SPO2 98%。血K 3.76 mmol/L,血Na 124 mmol/L,肌酐 98 mmol/L。心电图提示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图1)。
图1 患者心电图提示为宽QRS波心动过速


估计当时医生的心里也是崩溃的,一个“简单”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电图没有“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齐”就算了,恢复窦律也可以,现在这心电图“又宽又丑”可如何是好。
绕不开的“室速or室上速”问题
结合患者既往阵发性房颤的病史,这个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应包括:(1)室上速伴差异性传导:此室上速为广义的室上速,可以是房扑伴差传,也可以是窦速伴差传;(2)室速。

没有看到明确的P波,窦速伴差传首先排除。剩下房扑伴差传以及室速。

氟卡尼作为IC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延长心房的不应期,从而使得房扑的折返环较长,导致房扑1:1下传心室。比如原来房扑频率为300bpm,周长200ms,2:1下传心室后室率为150bpm,而应用氟卡尼后,房扑周长变为300ms,频率下降至200bpm,但1:1下传心室,室率变为200bpm,不降反增。

氟卡尼本身为Na通道阻断剂,Na通道在心房和心室除极的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Na通道阻断后,可引起心室除极异常,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增宽,尤其在心率增快时明显,综合起来,可以形成上述的心电图改变。

室速,是每一个宽QRS波心动过速绕不开的鉴别诊断。具体到这个患者,宽QRS波心动过速,类左束支传导阻滞,胸前导联负向同向性,V2导联可见房室分离(黑色箭头标记的P波),室速诊断基本明确。
两次电复律都无效,为什么?
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明确室速诊断,下一步该考虑如何处理。患者近3天伴有头晕及晕厥前兆症状,说明很可能室速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进行同步电复律,双向200 J一次,无效,200 J再一次,仍然无效。

足够大的能量,两次复律未能成功,显然不能这样反复的电击下去。首先我们需回顾一下诊断是否正确。胸前导联负向同向性,房室分离,均高度提示室速,室速诊断应该问题不大。剩下的问题就是室速本身有何特殊,有无诱因,是否诱因没有去除?

和其他的疾病一样,诱发因素的评估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疾病本身不能完全根除,但是诱因可以,疾病本身可能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诱因却可能使这个过程极大地加速。

对于一个阵发性房颤的老年女性,我们最先评估的诱因就应该是电解质和药物。患者血钾正常范围,服用的药物包括倍他乐克和氟卡尼。倍他乐克心律失常方面的副作用主要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看来这个室速和氟卡尼相关可能性很大。氟卡尼减慢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传导,可促使折返激动的形成,导致室速。同时由于其阻断Na通道,心室除极受到抑制,常常对电复律“不敏感”。

为了解救“氟卡尼中毒”,解放受抑制的Na通道,开始静点碳酸氢钠。在碳酸氢钠静点半小时后(量约100 mmol),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患者室速自行终止,转为窦律,没有室速,没有房颤,没有房扑,而是干干净净的窦律(图2)。
图2 静点碳酸氢钠后,患者室速终止,转为窦律
临床启示
当出现病情变化时,要多问一问变化背后的原因。疾病本身可能已经和机体长期共存,快速变化的诱因常常是病情恶化的原因,治愈不了疾病,但去除了诱因,也能使患者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 Bharatraj Banavalikar, Jayaprakash Shenthar, Deepak Padmanabhan. Unusual Wide Complex Tachycardia During Rhythm Control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18; 138: 537-539.

[2] Brugada J, Boersma L, Kirchhof C, Allessie M. Proarrhythmic effects offlecain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reentrant arrhythmias. Circulation. 1991; 84(4): 1808-1818.

[3] Krishnan SC, Antzelevitch C. Flecainide-induced arrhythmia in canine ventricular epicardium. Phase 2 reentry? Circulation. 1993; 87: 562-572.

[4] Di Grande A, Giuffrida C, Narbone G, et al. Management of sodium-channel blocker poisoning: the role of hypertonic sodium salts.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0; 14(1): 25-30.


    关注 医脉通心血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