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风采】于波教授:在黑土地上书写学科发展辉煌史

 

于波在2017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于波
在2017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名列第八,实现了连续3年排名前十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越。让我们走近掌舵人于波教授,一起见证哈医大二院心内科16年的蜕变之旅。
十六年磨一剑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历史悠久,前身为1954年建院之初成立的内科二病房。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及地方病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第一任主任于维汉教授出任内科主任兼二病房主任。1978年,建立循环内科,后更名为心血管内科。2002年11月,科室短暂划分为心内一科和心内二科,2004年10月又重新合并,同年11月成立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于波教授出任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

于波教授接任伊始,科室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即便在黑龙江省也尚不能和省内“一流医院”相提并论。且科室的细分和整合无疑给科室成员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少医护人员因此离职另谋高就,留下的则多是年老和年轻医生,中青年骨干医师严重缺乏,甚至无法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转。因此,保证队伍稳定和人手充足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求,“活下去”成为摆在于波教授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当时仅有60张床位,还经常住不满,”于波教授笑着说,“2002年后,特别是2002~2005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科室生存和人才培养。”

为此,于波教授努力创造条件,与国内外大型心脏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并积极安排科室成员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甚至出国留学。于波教授的培养和扶持造就了一批国家级的学术骨干,保证了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与科室的发展。目前,科室45岁以下青年医师一大半都具有国外学习的经历,后备人才充足,其中不乏“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青年长江学者”。

科室队伍稳定后,于波教授将目光转向了临床技术的探索。1977年,Andreas Gruentzig教授在瑞士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开启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时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传入国内,一批中青年专家开始尝试将其用于冠心病的救治,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也及时引进了该技术。于波教授克服了重重困难,凭借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手术技术、缜密的临床逻辑以及卓尔不群的领导能力,扭转了医院冠脉介入治疗的落后局面。

2002~2004年间,于波教授率先在国内及省内开展多项医疗新技术,并帮助省内外三十余家大中型医院开展了介入诊疗工作,极大地提升了黑龙江省介入医疗的整体水平。
大平台、大成果、大课题、大文章
“大平台、大成果、大课题、大文章”是专业人士对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现状的总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室完成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跻身全国心血管专科的前列,成为国内心血管病领域第一方阵的成员。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现为教育部心肌缺血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全国6个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之一。目前,科室使用面积15000m2,共有医师118人,护士242人,床位578张;导管室设有8个介入手术间,10个护理单元,年住院患者超2万人次,年完成心脏介入手术1万余例。并设有胸痛中心、心房颤动建设中心、心力衰竭建设中心、心脏康复中心、随访中心、起搏器程控室、食道调搏室、影像分析室等;形成了快速诊断-转运-救治的常见心脏病治疗体系。此外,科室于2014年率先通过胸痛中心认证,是全国最早认证的十家胸痛中心之一,目前共收治胸痛患者10000余人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000人,在再灌注时间窗内,超过90%的患者可以得到早期再灌注治疗,平均50min即可将闭塞的血管开通,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5年12月获批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办公室,为中国四个获批认证单位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地区唯一一家认证单位。共协助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进行10批次全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其中8批次系独立认证;共网评300余家单位,现场核查150家单位,通过认证约120家单位,帮扶黑龙江省各地市建立胸痛中心50余家,承办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培训会近100场,惠及百余家各级别医院,为黑龙江省及全国的胸痛急救作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6月被评为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2017年度获中国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优秀教学中心、胸痛中心推动政府出台政策年度人物、胸痛中心建设年度杰出贡献团队奖。可谓是医学诊疗的“大平台”。

近年来,心内科在冠脉腔内影像学领域“独领风骚”,开展的手术数量及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并带动各种复杂冠脉病变介入诊疗新技术的顺利开展。2005年,哈医大二院率先引进国内首台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成像设备,至今已完成超过8000例OCT指导的介入手术病例,成为世界范围内行OCT数量最多的中心。在电生理介入治疗领域,心内科率先开展三维定向及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植入式心脏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肾动脉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等高新技术。在先心病、瓣膜病及心肌病等介入治疗领域,于波教授还发明了多项国内及省内治疗新技术,带领科室成为我国复杂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的会诊中心之一。

于波教授带领团队取得重大研究发现,明确了斑块负荷和管腔狭窄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斑块破裂的风险因子,纤维帽厚度(<52μm)是斑块破裂的关键因素,而斑块负荷(>76%)及狭窄管腔(<2.6mm2)则是发生临床事件的必要条件,实现了对“纤维帽厚度在65μm以下易发生斑块破裂”这一经典结论的突破性挑战。可谓是临床治疗的“大成果”。

目前,心内科承担着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参与多项国际合作,还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20家临床中心开展“十三五”重大慢性病专项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获得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级奖励6项;研究文章多次被心血管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接收,在心血管领域内顶级杂志如Circulation 、JACC 、Euro Heart Journal 等发表相关学术文章逾百篇,累计发表SCI文章近200篇,其中10分文章以上9篇,最高20.212分;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进行汇报,并荣膺欧洲心脏病学会十大最佳前瞻性研究。可谓是学术研究的“大课题”“大文章”。
多种方式 关注基层
心内科的会议室有中国地图、黑龙江省地图和哈尔滨市街图,图上标注着胸痛中心、具有介入资质的医院、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合作单位、黑龙江省心血管联盟成员单位、黑龙江省胸痛医联体成员单位、心血管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负责认证的胸痛中心区域等,格外引人注目。对此,于波教授笑言:“黑龙江省的心血管防控比较严峻,心血管的穷病(先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和富病(高血压、冠心病)都多,贴张地图方便研究工作。”

于波教授认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心血管疾病诊疗基层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加大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医疗资源三级联动,帮助提高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科室近3年共开展“走下去”、“请上来”、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培训工作百余次,培训基层医生近万人次。2017年,胸痛中心联盟、胸痛医联体、“3+2+1”(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专科医联体建设逐步铺开,涵盖黑龙江省16个区域中心单位和246家成员单位,并于当年8月正式启动。依托介入质量控制+胸痛中心医联体完善区域救治网络,建立了黑龙江省胸痛介入救治网络(标准版+基层版),通过远程“互联网+”的形式进行技术帮扶、远程教育和培训,使优质资源下沉至全省,已帮扶23家二级医院开展介入;并作为介入培训基地,年培训基层介入医生近百人。上下联动,实质性落实了国家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政策,使老百姓大病不出县,实现三级诊疗。城市专科医联体于2017年7月成立,联合道里区人民医院、18个社区医院和5个乡镇医院,建立了覆盖道里区所有居民的以心脏疾病治疗、心脏康复、心脏保健为一体的科学、完整的心脏健康诊疗体系。

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兼原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调研时指出,心血管内科探索出了三级诊疗的具体实践方案,并对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胸痛中心及专科医联体给予了高度肯定。

小结

据十六年风雨路,无悔梦归处。从带领科室活下去,到在国内心血管领域崭露头角,再到负责胸痛中心的区域认证和建设,最后反哺基层带领全省心血管病医师共同提高。一路走来,于波教授用努力、坚持和专注,在黑龙江大地书写了辉煌的历史。

文章转载自微信号: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如未关注嘉音,请长按下方图片中二维码关注


    关注 嘉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