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夜话 怀念珍珠丸的味道

 

虽然许多客家餐馆也有这道菜,可惜不是太松,就是太硬;不是太咸,就是太淡。总之,再也吃不到奶奶妈妈做的味道了。...



珍珠丸
作者 / 傅秋芳
(原载《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儿子假期从外地回到家,我笑逐颜开:“晚上想吃什么?我给你做!”“我特别想吃老家的珍珠丸。”刚刚还豪气万丈的我,一下就蔫了。这是道客家传统小吃,可我真不会做。

于是我们驱车来到一家客家餐馆,点了一份。儿子吃了几口就停下,说:“不好吃,没有一点外婆做的味道。”
但我更怀念的是我奶奶做的味道。

以前,奶奶经常做各种客家传统小吃给我们解馋,特别是这道珍珠丸。每年除夕夜,这是必上的一道菜。

奶奶把黏性特好的番薯粉用米筒量好,倒入陶钵中,再加入沸水,用手不停地快速搅拌。

热气腾腾的番薯粉搅拌均匀时,奶奶已是满头大汗。旁边必备一碗凉水,随时为手降温。锅里的水开了,奶奶左手把搅拌好的番薯粉挤成圆状,右手用汤匙一颗一颗舀起放入沸水中。



不一会儿,圆丸的白色褪去,一颗颗浮出水面,像晶莹剔透的大黑珍珠。用漏勺捞起,沥干。热锅里放入猪油,倒入已准备好的肉末(童年时没肉就用猪油渣)、胡萝卜丝、干香菇丝、虾米、冬笋丝(有冬笋的季节)炒熟,再倒入沥干的珍珠丸一起翻炒,放入盐和少许酱油。起锅,倒进白色的大鸡公碗里,再撒上葱花,或放几根碧绿的香菜,更让人垂涎欲滴。一颗入口,不松不硬,QQ的,滑滑的。

要做到不松不硬,Q弹有劲,是有学问的。首先是番薯粉黏性要好,再就是多少番薯粉加多少沸水,这是要靠经验琢磨出来的。



奶奶离开我们后,我们就没吃过珍珠丸了。妈妈退休后开始学做这道菜,不断练习,终于悟出经验,做出奶奶的九分味道。

如今妈妈年事已高,好几年都不下厨,我们又没得吃了。虽然许多客家餐馆也有这道菜,可惜不是太松,就是太硬;不是太咸,就是太淡。总之,再也吃不到奶奶妈妈做的味道了。
作者


傅秋芳,70后,现居厦门。爱阅读,爱写作,想按自己的方式用温暖的文字记录点滴感触,品味诗性生活。文章散见于《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等报刊。
朗读者


张洵,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主持人。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诗歌之夜”、“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xmrbsbjczs@126.com,请在邮件标题处注明“夜读+朗读者姓名”或“夜读+作者姓名”,并附上自己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音频制作:张洵 黄晓青 图片:视觉中国及网络

编辑:陈少英 罗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厦门日报xiamenribao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厦门晚报xmwb597城市捷报chengshijiebao海西晨报haixichenbao台海杂志taihaizazhi厦门网xmnn-cn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


    关注 厦门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厦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