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官制度起源于中国科举”之说,没有任何依据 问答

 

不要意淫。...



问:有个常见的说法是,英国乃至后来流行的文官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但也有学者完全反对这个说法,不知有没有文章分析一下。很期待解答。

文 | 杨津涛
英国的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事务官两大类。

其中,政务官指由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各级政府首脑,及被他们任命的内阁成员等,负责制定内外政策;事务官指通过考试被录用的公职人员,负责政策的具体执行,及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不参与政党活动。

所谓“英国的文官制度”,指的即是事务官选拔、任期、责任、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①
孙中山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英国文官制度的核心是考试制度,肇始于东印度公司。

当时,国王等贵族常向印度安插亲信,谋求私利。为改变此种情况,英国国会1833年通过法令,要求东印度公司任命书记官时,必须有4名候选人参与竞争。

1837年,有人进一步建议东印度公司招聘时实行考核制。因既得利益者反对,该建议被搁置。直至1853年,议员麦考雷(T.B.Macaulay)等考察印度后,撰写报告,重提竞争性考试。
图: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


1854年,英国财政大臣及其常务次官,一同起草《关于重组英国文官的报告材料》,提出在英国本土通过考试选拔文官。同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腐败的官制成为众矢之的。国会中经过多年争论,以考试录用为核心的英国现代文官制度,于1870年最终确立。

按照通常的说法,孙中山是最早将英国文官制度和中国科举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

他1921年在做有关“五权宪法”的演讲中说:

“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是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远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③

其实,就演讲原文而言,孙中山并没有说英国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科举,只是认为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选拔方式(考试制度),是学自中国古代科举。

孙中山提出此说后,有很多中外学者撰文,试图证实他的这一观点。“英国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科举”的说法,也渐渐流传了开来。
图:孙中山有关英国文官制度和中国科举关系的论述
很多人愿意相信“科举西传说”
自民国以来,学者们翻检17~19世纪的西方书刊,发现至少有120多种曾提到中国的科举制度。

这其中既包括伏尔泰、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也包括《纽约时报》等大报。

比如,1671年英国出版荷兰人所写《第二、第三次出使大清(中华)帝国记》(The Second and Third Empire of Taysing or China),其中提及:

“在中国社会中几种荣誉学位,每个人要通过写优美的文章才能获得这些学位,一旦获得后,他们在朝廷中便能升迁到很高的职位”。④

又如,1755年《君子杂志》(Gentleman’s  Magazine)刊文称:

“笔试为明理之士所愿参加的一种惟一的考试……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在治国之道这方面,已超过所有其他的国家……中国人所获得的荣誉及职衔并不是世袭的……每年选拔‘大人’一次。”

被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科举”的最直接证据的,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1896年所出《中国环行记》一书,他说: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图:丁韪良及其翻译的《万国公法》。丁韪良当过美国驻华公使的翻译,还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对当时的中西方制度都相当了解


基于这些材料,中外学者相继得出一些结论。1943年,中国学者邓嗣禹在美国发表论文,指出:

“就所有同时期的证据来看,都证明中国文官考试制度传人欧洲国家以后,也使他们采行相同的制度,这是毫不足疑的。”⑤

1972年,美国汉学家卜德(Bodde)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中,更是写道:

“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图:维基百科中,有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的说法,即引自卜德(Bodde)著作
2001年,中国学者刘海峰发表论文,继续肯定此说:

“在包括丁韪良在内的一些人士,不断明确指出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系从中国借鉴而来的情况下,当时欧美国家没有任何人否认过这一点或声称文官考试制度是其自身发明创立的,说明一般皆认可这一事实。如果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当时必然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由此,刘海峰得出结论:“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⑥

事实上,所有意图证明英国文官考试和中国古代科举关系的论文,使用的都是“丁韪良说”之类的旁证,并没有学者找到直接档案,证明英国政府在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之前,受过中国经验的启发。

比如,丁韪良作为一名美国传教士,并不了解英国政府有关考试制度的决策过程的,他的相关言论其实无权威性可言。丁韪良等有关英国文官考试与中国科举关系的言论,也不足以引起英国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关注,自然少有人反驳。

同时,也没有任何学者能够证明,最初考察东印度公司、并提出考试建议的人中,有谁读到过有关中国科举的书籍。
图:中国古代科举放榜时的情景
部分学者坦承“科举西传说”没证据
对于英国文官考试起源,除“科举西传说”外,还有几种其他说法。

有英国学者认为,文官考试制度是从学校考试制度借鉴而来,先在印度实行,后推广至英国本土。

此说的一个重要证据是,推行文官制度的人,大多出身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熟知学校考试规章。

中国学者马桦写有《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一书,他曾详细阐释: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改革深受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两所名校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两校的考试形式(分等级进行、设有口试和笔试部分、考试科目的选定等)是前者模仿的范本,它们所奉行的公平竞争的精神是前者改革的核心目标,而他们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则是改革的中坚力量。”⑦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始于德国,然后影响至英国。

从时间上看,威廉一世1713年即规定,普鲁士的法官、律师等必须经过国家统一考试,然后才能获得任命;到1737 年,考试范围扩大到所有司法行政人员。
图:德意志国王威廉一世


中国学者王敬松认为:

“毫无疑问,中国的科举考试制远早于英国。但是,除英国本身之外,在欧洲,德国也早于英国一个多世纪即实行考试制度。从地域和文化交往来说,德国对英国的影响理应强于中国,而且学术界一致认为德国是欧洲实行考试制度的始作俑者。因此,仅单线考虑中国,恐怕是片面的。”⑧

长期研究科举制度史的学者任爽、石庆怀亦认为,欧洲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是普鲁士,且没有证据表明,普鲁士曾经受到过中国科举的启发。他们在《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一书中说:

“尽管中国最早发明了考试任职制度,这一制度又在16世纪后半叶通过种种渠道传播到了西方,而德国的考试任职制度恰巧是在这以后才逐步形成,并且人们也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考试任职制度起源于中国。不过,我们没有确切的根据来论证德国的考试任职制度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因此,我们只能认为德国的考试任职制度是一种原生体系。”⑨

在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德国、英国考试制度是受中国影响之前,对流传已久的“科举西传说”暂时存疑,恐怕才是一种科学态度。
文官考试与科举的差别极大
其实,英国在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前,即使确曾受过中国启发(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这一点),也不应过于夸大此种启发的意义。

对比最早的英国考试制度和中国科举,我们会发现,两者在内容、规则等方面完全不同。

英国文官考试科目众多,涵盖文、理。

低级文官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为书法、拼写、算术三门;复试还要考高等数学、打印手稿、速记、写作、记账、历史、地理等。

高级文官考试更为复杂,初试考书法、拼写、算术、英文四门;复试则包括希腊语、德语、罗马语、意大利语、法语、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数学等13门。
图: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初期,高等文官考试科目及分值


考生可以选考其中几门或全部,最后比较总分,择优录取;一旦发现有考生胡乱答题,则会被取消全部分数。

此外,考生要报考海军部、邮政总局、司法部门等专业性部门,还要另考特殊科目。如竞聘海军部工程指挥部的工程绘图员,要参加有关几何、基建、木工等内容的19门考试。⑩

相比于中国科举,尤其是明清科举,英国文官考试内容更丰富,也更具实用性,以此选拔出的公职人员,自然更能胜任岗位。
图: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初期,军校学员考试科目及分值


综而言之,说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创立,是受中国科举启发,目前并无直接证据;同时,英国文官考试内容和中国科举差别极大,两者相似性仅在于“考试选官”这一点。

注释

①胡琼芳:《公务员政事分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②⑦⑩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本社2013年,第32—40页、第99—117页。

③《孙中山先生演讲集》,民智书局1926年,第35页。

④⑥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⑤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西传考》,《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刘海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⑧王敬松:《也谈官吏制度与文官制度》,《政治-行政学:改革与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⑨任爽、石怀庆:《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5页。


推荐阅读

赫鲁晓夫让写纸条的人站出来,是真的吗? 

乾隆与华盛顿,同死于1799年 

日本京都、奈良免遭美军轰炸,不是梁思成的功劳 

上万美军在青岛:如何与中国官民相处? 

心流是真: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的假名人名言 


    关注 短史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