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追凶 动脉粥样硬化的隐形杀手究竟是谁?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作为“血液雾霾”危害更甚于LDL!...

检验医学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

投稿labweb@163.com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指出,我国现阶段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存在明显升高趋势,未来我国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相关疾病负担将持续加重[1]。

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病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为特点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重要危险因素[2]。虽然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应用使得LDL-C水平明显下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持续降低,但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

脂蛋白检测对高脂血症和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治疗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LDL-C是血脂异常常规检测项目之一。现阶段临床血脂异常常规检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ASCVD患者的LDL-C水平未见异常;

2.部分ASCVD患者经降脂药物治疗后并未明显改变;

3.部分ASCVD患者经降胆固醇治疗后,LDL-C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发AS。



因此,单纯的LDL-C检测已经不能完全反应高脂血症患者的真实血脂水平这也提示我们,除了对LDL-C“量”的关注外,更加应该关注其“质”的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

目前将LDL-C分为两种亚型,即颗粒较大密度较小的A型和颗粒较小密度较大的B型,A型称为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型称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sdLDL-C因更易被氧化,且能穿透血管壁造成血栓,易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之一,因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来源:Daoud E, Scheede-Bergdahl C, Bergdahl A. Effects of Dietary Macronutrients on Plasma Lipid Levels and the Consequenc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evelopment & Disease, 2014, 1(3):201-213.)

研究表明,LDL-C亚型中sdLDL-C占优势或血清水平升高的个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大[3]。目前其已被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及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成人治疗组列入新发现的重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

影响sdLDL-C的因素[4]

1.遗传LDL亚组分可能受多种基因的控制

2.性别:男性比女性sdLDL颗粒含量多,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性别间sdLDL含量差异更明显。

3.年龄通过对比40岁及70岁的男女LDL,发现女性比男性的LDL颗粒直径明显增大。

4.饮食研究发现,给予富含油酸的食物后体内sdLDL含量增多。

5.血脂与其它脂蛋白:与sdLDL关系最密切的是TG和HDL,sdLDL颗粒增多常与TG升高、HDL降低并存。

6.药物雌激素治疗与sdLDL有一定关系,一些短期接受雌激素治疗者TG高,sd-LDL颗粒增多。

7.运动和其他

独有的致病特点

相较LDL-C,sdLDL-C具有如下特点:

1.持久高亲和:与血管壁的蛋白聚糖亲和力较高易黏附在血管壁。而与LDL受体亲和力低、半衰期更长,导致其长时间滞留在内皮下而清除缓慢,这将增加其在血管中被氧化的机会以及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的可能性;

2.强效穿透力:由于体积更小,穿透动脉内膜的能力更强;

3.更易被氧化:sdLDL-C可增加LDL-C氧化应激反应,减少抗氧化物维生素E和辅酶Q的生成,氧化型LDL产生一定的细胞毒性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致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向内膜迁移,且氧化型LDL易被吞噬细胞无限制的吞噬进而形成泡沫细胞。
(来源:http://www.hatchobori.jp/blog/lefty/cat1/cat206/)


临床价值


1.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指标
有研究[5]通过比较130例AS患者与健康人群AS组的sdLDL-C、LDL-C、TC、TG 及hs-CRP,发现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注 检验医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