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医】在医院溜的团团转?也许缺的只是“全科型”康复

 

再不点“上海名医”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由浦东新区2012年起推动的康复医疗“大学+医院”共建工程,通过上海...

再不点“上海名医”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由浦东新区2012年起推动的康复医疗“大学+医院”共建工程,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康复治疗高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开创了独特的“全科型”康复治疗区,汇聚心内科、神经内科、骨伤科、妇产科、儿科等所有涉及到康复的治疗项目,形成了上海独具特色的康复平台。让需要康复训练的不同疾病患者不必在各科室跑来跑去,能够更专心于康复之路。
平台型康复实现“医疗+康复”双服务


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里,似乎全都应该是躺着全身插满各种管子的重症患者。对此,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物理治疗学系主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治疗科主任吴绪波指出,长时间静卧本身就会伤害健康。科学数据显示,一个健康的年轻人,连续躺4周,肌力就会下降50%。“老年人长期静卧,哪怕坐起来都会发生眩晕,各种身体机能下降,可以说,静卧一个月以上,死亡的风险就会加大。”为此,在市七医院的ICU,康复师们会每天到床前为重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安全评估后会搀扶重症患者们坐起来甚至站起来做康复训练。康复的早期介入使得患者大大缩短了卧床时间,避免了许多后期的隐患,得到了“医疗+康复”双服务。
“我们现在做的是平台型康复,即整合所有康复力量,为医院全科病人服务。”吴绪波举例说,怀孕生孩子是喜事,可是,生娃的女人有一个难言之隐:30%到50%的女人生娃之后会漏尿,也就是憋不住尿。“通过盆底肌训练,可以防治漏尿。以往妇产科有一套康复设备,通过盆底肌训练,解决产妇产后漏尿的问题。但其实,老年人憋不住尿的情况更多,这一康复方式完全可用于老年人漏尿问题的解决。”康复平台整合后,不同科室的康复设备就可以汇集在一起,男女老少都可以进行针对性康复,而不必跑不同科室。
脑中风、心梗患者应尽快康复训练
脑中风后,患者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以及认知障碍,常伴有精神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世卫组织的统计显示,中风患者经正规康复治疗后,第一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提高至6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者仅占20%。康复治疗对降低中风患者的残疾率十分重要。如果患者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使用错误的运动方式,不仅恢复时间长,严重者还会发生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降低生活自理能力,也给后期的康复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而对于心梗患者,不少人都认为必须绝对静卧,运动是大忌。吴绪波主任透露,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发生心梗放支架后,20~30%患者半年后会再次发生血管狭窄,大部分患者十年内会再次入院治疗。“这跟运动不足有关,”吴主任说,“尽快进行运动评估,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患者需进行运动心肺测试系统,测量运动中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相关数据,评估其各种功能,让康复师能够了解患者在不同动作中的体能数据。通过康复师的专业测试,定量分析患者最合适的运动量、运动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说话不利索、穿衣困难更需康复
与医师重在诊断、治疗疾病不同,康复师更注重解除人体功能障碍。什么是功能障碍?说话、穿衣都是功能,说话不利索了,穿衣有困难了,就是功能障碍,要想办法解决。也就是说,肩颈腰腿疼,即使从医学上诊断不出什么大毛病,但从康复角度看,更需要治疗“防未病”,其目标是“不影响生活质量”,而非“治病”。
“老年人腰腿渐渐僵硬,自己扣纽扣、系裤子都有困难,通过专业训练,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可以解决。”吴绪波说,对于老年人来说,跌倒也是严重危害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康复师可借助仪器从视觉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三个方面来准确判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并以此有针对性地指导风险预防,从根本上防止老人跌倒,并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直至完成功能的康复。同样,对于居家长期卧床的患者,康复师也有办法找到其合适的运动方式,帮助其恢复部分功能,比如,自己吃饭、大小便,减轻家人的照顾负担。


专家简介
吴绪波


主治医师、讲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物理治疗学系主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治疗科主任

七院康复团队拥有5名海归硕士、1名本土硕士,近20人的康复团队成员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同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康复门诊,由吴绪波主任与中医医师共同坐诊。

擅长小儿脑瘫的诊断及治疗,运动发育落后的诊断及评估,尤其擅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物理治疗。


    关注 上海名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