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日本的"痛车"文化!

 

痛车文化发源于日本,属于ACGN文化的一种,在日本,对ACGN文化有爱的人们为了彰显个性,将喜爱的动漫角色、...



痛车文化发源于日本,属于ACGN文化的一种,在日本,对ACGN文化有爱的人们为了彰显个性,将喜爱的动漫角色、动漫公司或者角色名字之类的字画贴(喷)在车上,以作装饰。





关于痛车这个词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1.日语中有一个词语叫「视线が痛い」,多用在某人做出非主流的事情时候周围人围观导致气氛尴尬的时候。痛车对于普通一般人来说,视线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先有传统的日语这个词语开始演变成了痛车这个概念。

2. 给人纹身会很痛,于是车主人就把“纹身”过的车称为痛车。

3. 在日本,如果要在车上画图案之类的东西要交税,由于开痛车的很多是年轻人,额外的税收使他们很心痛,所以叫痛车。

4. 因为读音问题:paint car(涂上颜色的车) => pain car(疼痛的车) => 痛车

5. 入了围城的人基本上是不会继续动漫爱好了,能够把车变成痛车的人自然是单身了,唉,可是这样一来,有哪个MM会来搭一辆满身全是花花少女图案的便车呢?单身的动漫迷们一旦选择印上自己热爱的角色上去,客观上就失去了MM搭车的机会,心“痛”啊……

6. 因为画上各种图案会对车子本身的形状等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和迷彩同理),这样会影响车子原本工业设计的美感,所以到底是保留原汁原味的设计还是贴上喜欢的动漫让人很头痛。

7.亦有说法是日本在经济起飞之后开始出现大批进口车,从“意大利车”(イタリア车,Itaria sha)转成“Itasha”





痛车也未必是汽车,自行车、机车、电动车等都可以。





车身上大多都画着大受欢迎的二次元人物。





据说给自己的车加上插图这样的行为,是表现对卡通人物的敬爱之情的手段之一。不仅外部装潢,连车内部的座位装饰等都精雕细刻,为做一辆“痛车”而花数百万日元的也大有人在。



“痛车文化”体现了日本人一方面拘谨内敛,另一方面追求个性的矛盾性格。





早期的痛车是以彩绘方式直接绘于车身,随着彩色大图输出的技术日渐普遍 痛响铃 痛响铃 ,现今的痛车大多是将图案输出之后再黏贴于车身,较早期彩绘方式容易且方便撕下图案更换。





不过贴纸缺陷在于寿命只有一到两年,不过一般情况下一年就想要更换样式和图案了。



由于日本四面环海,原来的日本运送海鲜的货车里盐分相当大,车辆腐蚀情况很严重,于是日本人多在货车上涂饰喷漆防止货车过快腐蚀,所以“痛车”文化最初是在日本的海鲜货车中流行开来的。




    关注 经典老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