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读书:冯唐与杨晨的《吟诗》之旅

 

近日,由杨晨主演、冯唐编剧的《人籁》吟诗会在上海长宁艺术中心如期上演,作家、诗人冯唐亲临现场助阵,并接受了iWeekly的独家专访。...







近日,由杨晨主演、冯唐编剧的《人籁》吟诗会在上海长宁艺术中心如期上演,作家、诗人冯唐亲临现场助阵,并接受了iWeekly的独家专访。他说,比起用“文字打败时间”,现在更渴望顺其自然;他说,当听闻“巴黎爆炸”让你难过,情绪无法发泄时,读那些“描写无常的诗”,有很强的排解作用;他说,骂我的诗“根本就不是诗”的那些人,你们爱骂骂好了。



iWeekly+福利

[b]《吟诗》+ CD 8套


[/b]
参与方式


1. 请直接在本文下方评论,聊聊你的对冯唐的哪首诗印象最深。

2. 精选评论点赞数排名前5的读者将获得赠书。

3. 在本文任意处截图并点击阅读原文填写表单,将有机会获得赠书1本,共3本。

4. 本活动参与截止日期为2015年11月22日。

所有福利中奖情况请向iWeekly周末画报公众号回复“中奖”两字查询中奖名单


Q=iWeekly
A=冯唐


Q:您有在公众号上向大家读诗的习惯,平时会看大家的评论并给他们回复吗?A:不好意思,肯定是有看,只是(微信评论)要PC版才看得见,你要登入,这个比较麻烦。所以平日基本上是一个单向的。但是,我一个月会登一次长文章,然后会集中看一次大家的评论。

Q:为什么选择和杨晨合作《人籁》?A:有几个缘起。第一个是,一直听说杨晨读我的诗。有一个纪录片叫《进藏》,是他读的。那个纪录片的结束语是我写的。我觉得他挺能理解我要说什么。第二个呢,大家说杨晨的声音很好听,我就又多去听了听。第三个是,有次杨晨来见我,说很喜欢我写的诗,想一块儿做点啥。



诗能做点啥呢?我想过几种方式。我特别喜欢古代那种简单的方式,我小时候的那种方式,那是人类特别本源地愉悦身心的方式。比如说,小时候,大家在树底下聊聊天儿,也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再比如上学的时候在草地上,拿把吉他唱唱歌;再或者喝完酒吼几嗓子——就是那种特别简单的方式。

我不完全知道(杨晨的想法)。我是对音乐一窍不通,对花里胡哨的东西也几乎一窍不通,我就说,咱索性,在这么一个特别喧嚣,特别繁复,但又相对表面的一个的时代,做一点最安静、最简单、最能接触到人心的东西。试试看,没人听就没人听了,有人听咱就再做一场。



(这个形式)成本低,他一个人读诗,也不需要别人当配角,不需要有人伴舞,也不需要灯光。成本低的好处就是不用替太多的投资方、太多的其他人负责,我愿意把版权拿出来给你改。你愿意一个人弄。杨晨很感兴趣,就执行了。

现在真人秀大电影这么多,这个就只是:我的诗,他的声音,一个人,一个剧场。就这么试一试,看看大家对这种形式的接受程度。我想从来没有这么简单的形式吧。

Q:那您平时看真人秀吗?A:我不看。

Q:那杨晨在演绎您的诗时,您有给过一些建议吗?A:没有。《吟诗》相对应的那盘CD,我们有讨论了一下。大概的形式类似于歌曲里面的一首一首的Track(音轨),一共有10个。包括一些我从没发表的诗歌,杂文里面有诗意的东西,也有我翻译的泰戈尔的一些诗。

我不知道《人籁》这个剧的结构。不知道现场演出来是什么效果。没看过,今天是第一次,有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惊诧(笑)。



Q:从电影《万物生长》到现在这个《人籁》,您以后会尝试更多形式的合作吗?A:会的。我是文字起家,慢慢想成为内容的提供者,(让)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挑,找到信得过的合作方,然后往前走就是。去年拍的《万物生长》的电影。今年的这个《人籁》舞台剧,是我第一次尝试这个形式。

明年会拍《18岁给我一个姑娘》的电视剧,是给了改编权。我刚跟投资方和编剧对完。所谓对完,就是我不管了,你们有问题再问。我不干涉任何编剧的创作自由,明年年初拍,下半年会播。还有一个《北京,北京》,明年八九月份开拍吧,应该是2017年播。

最近给我压力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我正在尝试的视频化写作——《冯唐搜神记》。想把写小说的过程视频化。既然我写小说,视频和网络又是躲不开的东西,那就结合一下,我写小说,找原型做访谈,体会他的生活状态、工作状况。然后,用小说的角度,写他最好玩的那一面,用视频化小说的方式揭示现在世界的神奇。



第一季13集,想连着做3年,我就压榨一下我的创造力,好久没做这么挑战的事情了。我还跟合作方开玩笑说,你们要是没有兴趣,一定要提早跟我说,我就不往前冲了。

Q:诗歌、小说、杂文,您都有尝试而且有很多人喜欢,如果只能选择一样去达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方,你会选择什么?A:(叹了口气)登峰造极这个词比较难。我想说一下这三者的差异。诗歌是更接近天然的,更不能使太大力气的。你种下一树木,它的花开了,开了就开了,不开你也真没有办法。

杂文呢,是相对练成技术后,比较简单的。你给我半天时间,我一定能写个千字文出来,而且水平也不会特别差。你的文字功夫,你对世界的理解见识,都差不多在那儿了。就好像池水已经在那里,你扔个石头进去,这东西你怎么想啊,你总要说出点儿。



小说,我十七八岁开始写小说。你给我时间,我就能写。现在我有创作热情,但你说要攀升到什么高度……我前半生还说文字打败时间,现在,我不再这么严格要求自己了,我怕这么着我把人逼坏了。

就像是成年的酒,最后因为年份变成什么样的味道,就顺其自然吧,不能勉强。有句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时候,人叮了咣当往前冲,那个时候让他表现得老成圆滑,可能不太现实。现在呢,你非要逼着自己像二十几岁那样往前冲,可能也不太对。

这是我本来的想法。结果现在,《冯唐搜神记》出来,我的创作压力又上去了。我已经好久没去做这种控不了盘的事情。

长篇我写过很多,有把控。诗又是完全不能求的。像《搜神记》这种栏目呢,在渴求不可求之间,你要犯点懒,就随遇而安。可是现在由不得我这么做,压力在那里。



Q:您对写诗这件事怎么看?您是觉得评论界的认可很重要,还是说,我写出来,自己高兴了大家也喜欢,就是一个满意的结果?A:这事儿有三个层面。能让自己魂飞天外,是第一件事情。比如喝多了,实际基本上就是喝多了,人就像是潜到湖底。潜下去,有各种金银珠宝,各种好玩的东西,你一下抓起来,抓几个句子。但完全喝多了不行的,那基本就被淹死了。把自己拉出来,把句子记下来。

我老说自己像是一个超简诗派的创始人。一个山里面,那么多土、泥、石头,你就挖出来那么一小块宝石。我只想看那个宝石,只想把那个摆在那个纸面上。《长恨歌》那种我不要,我只要“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样的,我只要那一句。



第二个层面,我也挺想别人喜欢我的诗的。你想,你自己创作出来,你有感觉,你也希望别人有感觉吧。这恐怕是第二重要。我有的诗被写在楼宇广告上,或是被各种变,像“春风十里不如你”啊,他们也不注明原出处。我没所谓,你喜欢你就改,诗歌本来就是吟唱用的,流传用的。这两个层面,我觉得我达到了。

第三个,就是我们“评论界”喜欢。我原来看蓝星诗库出的诗歌选集,北岛啊海子他们的诗,很喜欢。什么时候能进去?我也跟他们编辑聊过,编辑的回答是“你再写写”。这东西,有是好,没有这事儿也不强求。

最后补充一点,也有人骂我的诗,说你这根本不是诗。那我觉得,你爱骂骂好了,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说到底,最后时间和作品说话,就像骆宾王说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咱再看吧。

Q:现在的年轻人对读诗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您觉得读诗的理由是什么?A:诗,诗歌,中文诗歌,是最简单的接触美的方式。它的成本几乎为0,只要你有心。诗歌是最简单、最便宜的慰藉心灵的东西。英文叫Compassion,它能让你有同感同理,能感同身受这些东西。你发泄不出来的时候,读一点类似心情的诗,反复读,读一遍不够,读十遍,我觉得会有很强的排解作用。比如你失恋了,你读读《长恨歌》,虽然你跟唐明皇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会有帮助的,因为人心是一样的。



如果你能把读诗变成自己的习惯,你能享受很久很久。比如临睡前读着诗睡觉,你把它变成自己某种形式的宗教。把手机放下,拿一个电子书或是纸版的《唐诗百首》,扔在床头。有时候你以为你记得,但其实已经忘了,你再背背,不觉得这是很美好地入睡的一种方式吗?

Q:今天(14日)巴黎发生爆炸,大家听到消息心情也很不好,您觉得读诗在这个时候能起到作用吗?A:(叹气)巴黎这个事情,我觉得你读一些讲无常、仇恨的诗,可能会有好大的帮助。再比如讲“力量的对比”的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事更大一点讲的是文明与文明的冲突,是人性的一些无奈的矛盾,到底是个人还是集体,到底是野蛮还是打引号的文明。


采访/编辑:90


    关注 iWeekly周末画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