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8期】知识与竞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房颤综合管理项目新增亮点

 

2018年9月21日至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2018年9月21日至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8期学术活动在广州隆重举行。

本期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知识竞赛、房颤综合管理和抗凝治疗专项培训,以及典型和疑难病例分享等,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现场气氛活跃,参会人员积极热情,对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培训方式深以为可,获益良多。

“南粤杯”心脏病学知识竞赛

随着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广东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办的“南粤杯”心脏病学知识竞赛的开始,拉开了第8期“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学术活动的序幕。
竞赛现场
竞赛内容包括心衰、心肌病、房颤等多种常见病,通过选择题或病例分析等形式,充分考验临床医生的临床基础和诊疗技能。共有多家医院的数十位医生参加了本次知识竞赛,最终5支队伍进入决赛,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脱颖而出荣获冠军。
第一名(后排中橘色队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生代表;第二名(后排右侧白队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生代表;第三名(后排左侧黑色队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代表。
房颤综合管理与抗凝治疗专题

赖珩莉:房颤规范化管理
赖珩莉教授作报告


江西省人民医院赖珩莉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医院及科室领导要高度重视房颤规范化管理,房颤患者规范治疗是基础,也是核心。筛查对于早期发现房颤意义重大。房颤数据库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溯源性以及规范化治疗、病历记录规范非常重要。长期坚持培训及教育工作是做好房颤患者规范治疗的基础。

杨平珍:从欧洲房颤指南看房颤的综合管理
杨平珍教授作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平珍教授称,2016年ESC房颤指南更加强调对卒中的预防,对出血风险的评估也更加重视,同时更加强调患者的综合管理,提出了“综合治理”、“多学科团队合作”、“患者参与”等理念。抗血小板药物用以预防卒中的地位下降,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仍作为一线治疗推荐;适宜用NOAC的患者,则优先推荐NOAC。杨平珍教授指出,我国医务工作者应借鉴ESC指南的理念,根据我国患者特点做好房颤诊治和并发症预防工作。

宾建平:房颤抗凝3.0时代
宾建平教授作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宾建平教授称,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证实,达比加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依达赛珠单抗可快速消除达比加群的抗凝作用且无禁忌证。当与患者讨论选择何种NOAC时,应当考虑抗凝药物的逆转性。

刘磊:房颤筛查
刘磊教授作报告


为什么要筛查房颤?需要筛查的人群及筛查方法是什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刘磊教授推荐,早期筛查无症状房颤以及早期治疗可使患者获益,可通过家庭监测心电图,人工智能初步诊断再到医院确诊等方式进行,或心脏植入装置监测房颤。

余文杰:房颤综合管理经验分享
余文杰教授作报告


房颤早期诊断率低,知晓率仅为40%,接受抗凝比例约为3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新型技术需进一步提高和普及,长期管理和随访欠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余文杰教授从房颤早期筛查、卒中精准预防、普及规范新技术以及综合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享,认为需要全面的房颤筛查,医院各科室的协作,规范的按流程治疗以及严格的随访制度。

李公信:2018房颤患者PCI术后口服抗栓治疗进展
李公信教授作报告


对于房颤患者PCI术后口服抗栓治疗,使用达比加群联合一种P2Y12拮抗剂的双联治疗较华法林三联治疗能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且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总体疗效相当。达比加群110 mg 和达比加群150 mg 两种剂量的双联治疗,在合并高龄、糖尿病及多种临床或冠脉复杂病情时,均与总体人群的研究结果一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公信教授称,基于新的研究证据,多部指南均推荐,房颤患者PCI术后可以起始NOAC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的双联抗栓方案,并且NOAC应选择经研究验证的用于房颤卒中预防的剂量。

唐安丽: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策略
唐安丽教授作报告


为什么要抗凝?射频消融围术期血栓形成或栓塞成因是什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安丽教授,从循证证据与指南变迁对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抗凝以及临床热点进行了探讨,对指导临床医生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临床实践大有裨益。
南粤电生理沙龙——病例分享

谢桂庭:外科术后房扑射频消融一例
谢桂庭教授作报告


二尖瓣峡部消融以及电复律+药物治疗房扑孰优孰劣?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谢桂庭教授分享了一例外科术后房扑射频消融的案例。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术后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及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半个多月,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该案例对指导同类患者的临床实践可提供有益借鉴。

周小雄:阵发性房颤一例
周小雄教授作报告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小雄教授以一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例,在冠状静脉窦起搏时行左上腔静脉电隔离,消融部位位于左上腔静脉与增粗的冠状静脉窦远端交界处,消融靶点为腔静脉电位相对提前和振幅较大处。该病例有利于指导临床上如何隔离左上腔静脉的问题。

李腾:一例艰难的外科术后房速
李腾教授作报告


一例53岁女性患者,房间隔修补术后20年。因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心悸2年,门诊心电图提示房扑。最终通过对峡部多次反复消融,验证均未能完全阻滞,反复刺激无法诱发心动过速。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李腾教授通过这例艰难的外科术后房速病例的分享,对临床房速患者处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何利伟:纠结的B型预激一例
何利伟教授作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何利伟教授在纠结的B型预激病例中分享道,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发病率为11.5%~39%,旁道消融成功率与无房颤患者类似。经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主要因素为年龄、P波宽度、P波离散度及房颤诱发性等。对于老年患者,应严格注意病情复发情况,及时就诊或保持定期复查,规律随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防复发的方针,是确保治疗成功率,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余文杰:非典型旁路,如何消融?
余文杰教授作报告


非典型旁路,如何消融?余文杰教授在病例分享时称,束室纤维是一种形成预激的少见旁路,此类患者尽管存在预激,若电生理检查不合并其他电生理异常,并不会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腺苷与希氏束起搏有助于鉴别束室旁路与其他类型的非典型旁路,希氏束电极的放置对鉴别诊断很重要。

马跃东:希氏束旁室早消融失败一例
马跃东教授作报告


反复胸闷心悸3年余,加重1月余,当地冠脉造影未见异常,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24小时共发作13000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跃东教授对这例希氏束旁室早消融失败的案例进行总结,对频发室早患者的消融指征以及获益与风险可提供经验借鉴,或可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高伟栋:室早消融失败一例
高伟栋教授作报告


特发性室速/室早导管消融的常见失败原因包括诊断错误、标测方法受限、解剖及定位判断不够精确、特殊部位到位或稳定贴靠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目前技术手段有限。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高伟栋教授就一例室早消融失败的案例进行总结,希望临床医生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陈煜阳:室早射频消融复发一例
陈煜阳教授作报告


通过一例室早射频消融复发的案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煜阳教授总结称,三尖瓣环间隔部瓣下室早消融,导管常规到位困难,靠近希氏束,成功率受限,导管操作需要技巧甚至特殊装备。此外,还要注意消融功率和消融时间。

朱遵平:希氏束旁室早射频消融2例
朱遵平教授作报告


东莞康华医院朱遵平教授通过两则室早消融病例的介绍特别提醒,左瓣环下希氏束处消融要慎重,特别在中午饱餐后疲倦时;靶点希氏束电位不能过大,尽量保持距离;滴定消融,消融时密切注意有无交界性反应;精细标测是大胆消融的前提。

王月刚:一例必须要做的室早
王月刚教授作报告


室早是否一定要处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月刚教授报告了一则典型病例:57岁男性,反复心悸胸闷3个月,近期长距离步行或稍大运动量后感胸闷乏力,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室早4万多次。王月刚教授对这则病例的介绍,对指导室早处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会议现场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张莉娟┆美编 柴明霞┆制版 康玥


    关注 心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