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防治口臭的?

 

口臭也不是现代病,古人们同样也受口臭困扰。古人通过“频含鸡舌”,也就是“丁香”用来消除口臭。憋回去的屁也不会消失,很多时候会从嘴巴里以口臭的形式放出来。到底咋回事呢?...



      上次的文章提到,口臭实际上也是一种病,口臭也是病,臭起来要人命?这次我们来看看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口臭,如何防治口臭。

疾病可以引起口臭

口臭并不是只出现在成人中。儿童也会口臭,我曾接触到不少自闭症的儿童,他们中很多孩子都有口臭。有研究发现,儿童口臭也是口腔菌群的活动造成的,并且观察到口臭儿童的舌苔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比正常儿童高,他们的唾液菌群组成也与正常儿童不同,这些菌群主要通过产生更多、消耗更少的硫化氢引起的口臭。通过分析这些细菌的基因,发现与萜类化合物及聚酮化合物代谢和应对感染性疾病的基因在口臭儿童中有更高表达。

如前面提到的,疾病也会引起口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呼出的气体中有难闻的臭味。这种臭味可能来自幽门螺杆菌本身具有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

消化道菌群异常可以引起口臭

此外,整个消化系统出现异常也会导致臭气的产生,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其它原因引起的食管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十二脂肠溃疡、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炎性肠炎等,都会引起食物在胃肠中潴留时间过长,细菌在厌氧环境下腐败分解产生各种臭味气体。如果食物已经进入大肠,由于大肠中的微生物数量更多,食物残渣中残余的蛋白质较多,经微生物分解后将产生大量的臭气,由于肝脏的解毒作用,一些毒性气体会被肝脏分解代谢掉,但是如果到了直肠部位,粪便停留时间过长,也就是出现便秘时,微生物分解产生的臭气将不会经过肝脏代谢直接进入血液,进而从口腔释放出去,引起口臭。有研究确实发现,便秘患者肠道中菌群出现紊乱,有益菌特别是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肠道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减少。

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口臭

一些代谢性疾病,如营养性肥胖症、Ⅱ型糖尿病、脂肪肝等均可引起口臭,这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摄入高脂高蛋白饮食,摄入的膳食纤维较少,导致肠道菌群的营养不足,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减少,进而引起口腔内短链脂肪酸的含量降低,最终引起口臭。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口气中含有氨类刺激性气味三甲胺也会引起口臭。还有一种口臭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这类病人腭扁桃体隐窝里面特别容易积聚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角质蛋白碎屑等,为厌氧菌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良好的环境,这些细菌消化分解蛋白质后产生的臭味物质引起了口臭。由于这个地方很隐蔽,通过刷牙,漱口等都没法清除,有的人扁桃体隐窝里积攒的“杂物”形成了结石,但是有时候结石会自己跑出来,那么自此以后口臭就突然的消失了。

如果不确定“臭源”是不是来自扁桃体隐窝,可以拿棉签在口腔内部扁桃体的位置来回擦拭几下,然后拿出来闻一闻是不是有臭味,如果有臭味,那就可以尝试自己用手挤压一下把里面的“臭源”赶出来,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
药物和食物引起的口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之外,也有一些口臭跟口腔微生物关系不大。比如有些病人在服用二甲基硫化物、奎宁、抗组胺类药物和吩噻嗪类药物后会产生口臭,这是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正常反应,停药后即可消失。此外,韭菜、大蒜、臭豆腐等含有硫化物成分的刺激性食物,维生素缺乏、精神紧张和焦虑亦会引起口臭。

那要如何避免口臭呢?

从根本上说,通过调节口腔微生物的组成可以防止口臭的发生。从引起口臭的三个必备条件入手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或杜绝口臭。比如减少肉食的摄入、避免吸烟、饮酒、少用抗生素、养成良好的作息和排便习惯、少熬夜。其中,最直接的方式还是每天早、晚进行正确有效的刷牙、用牙线清洁、用牙刷或刮治器刮舌,保持口腔及舌苔卫生,必要的时候,到口腔科进行专业的治疗,修补龋齿,维护好口腔整体健康。

此外,合理的膳食对减少口臭,维持口腔健康也至关重要。如富含omega-3的食物能减轻牙周的炎症;锌也能促进RNA的合成,帮助牙周的自我修复;维生素D可防止牙槽骨的流失。
古代人是如何防治口臭的?

口臭也不是现代病,古人们同样也受口臭困扰。清朝一位词人叫陆求可,他写了一篇《月湄词·相思儿令》,其中写到“一点樱桃娇艳,樊素不寻常。何用频含鸡舌,仿佛蕙兰芳。座上吹罢笙簧。徐徐换羽移商。晩来月照纱橱,并肩私语生香。”想象一下,一位美女吹奏笛子,结果她的口臭挺严重,美妙的笛音伴着硫化氢臭鸡蛋的臭味,现场演奏的感受一定不会特别美妙。通过“频含鸡舌”,中医所说的“鸡舌香”,就是“丁香”用来消除口臭,就可以增加演奏的情趣,可以达到“并肩私语生香”的效果。
上流社会的“口香糖”

古人用丁香做“口香糖”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丁香里含有挥发性的香味物质丁香酚,这种物质主要功能就是抗菌,抑制口腔中产臭气的微生物。历史上除了用丁香,还有人嚼胡椒,荜拨和蒟酱叶,这些都含有特殊的香味并且具有一定的抑菌功效。实际上,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人都嚼“口香糖”,丁香还是舶来品,价格应该会很贵,只有那些达官贵人和上流社会的有钱人士才用的起。他们有很强的社交需求,一张口就臭气熏天的人身边应该朋友不会多。此外,上层人士非常注重礼仪,在重要场合清新一下口气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据说在汉朝以后,含鸡舌香已经成为在朝为官的比喻了。而现在,嚼嚼口香糖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了。

好菌,好口气!

要保持好的口气,光嚼嚼口香糖是不够的,最好还是从根源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口臭的问题。一些简单的掩盖口臭的方法只是暂时有效,嚼口香糖、使用“口腔香水”或者杀菌漱口水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尤其是杀菌漱口水,我并不推荐,除非医生推荐你特别必要使用。一些常见的抗菌药物,比如洗必泰、西吡氯铵、三氯生、过氧化氢和二氧化氯等,虽然可以暂时驱除口腔异味,但同时也会毫无目的的杀死口腔中的有益菌,破坏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最终反而可能加重口臭。此外,一些益生菌,如某些罗伊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等也可能改善口腔菌群的组成,提高牙周治疗的效果,改善口臭。如果对口臭不加治疗,这些臭气长期在血液中循环,最终可能会进入大脑,损伤大脑的正常运转,引起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自杀。
人体产生的臭气,特别是肠道产生的气体,除了从嘴巴里出来引起口臭,更多是以另一种形式:“屁”释放出来。但是放屁这种事毕竟还是比较隐私的,那些脸皮比较薄的人,或者工作时周边人太多,而又不能很好的控制屁的声音大小的就可能经常“憋屁”,这些憋回去的屁也不会消失,很多时候会从嘴巴里以口臭的形式放出来。那些口臭的人,屁也一定臭。实际上,屁也不是好惹的,研究好屁也是一门学问!

本文节选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肠菌科普书:

《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图片来自网络,来源见图片,非营利性目的,侵删
参考资料:

张微云, 叶玮.口臭的常用诊断方法及其比较[J].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11, 20(4):202-204.

张羽, 陈曦, 冯希平。 胃肠道疾病与口臭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1(06):703-706.

赵晓亚, 江振作, 王跃飞。 真性口臭的病因、分类及与疾病的关系[J]. 北京口腔医学, 2015(03):173-176.

续繁星, 李晓宇, 刘贺,等。 口源性口臭病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04):791-794.

Penala, S., Kalakonda, B., Pathakota, K.R., Jayakumar, A., Koppolu, P., & Lakshmi, B. V., et al. (2016). Efficacyof local use of probiotics as an adjunct to 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in chronicperiodontitis and halito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Researchin Pharmacy Practice, 5(2), 86-93.

Suzuki, N., et al. (2014). "Lactobacillussalivarius WB21--containing tabl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malodor: a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Oral Surg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117(4): 462-470.

Ren, W., Xun, Z., Wang, Z., Zhang, Q., Liu,X., Zheng, H., ... & Chen, F. (2016). Tongue Coating and the SalivaryMicrobial Communities Vary in Children with Halitosis. Scientific Reports,,24481-24481.

Tornout, M., Dadamio, J., Coucke, W., &Quirynen, M. (2013). Tongue coating: related factors. Journal of ClinicalPeriodontology, 40(2), 180-185.

Zarco, M. F., Vess, T., & Ginsburg, G.S. (2012). The oral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on personalized dental medicine. Oral Diseases, 18(2), 109-120.

Lu H, Ren Z, Li A, et al. Deep sequencingreveals microbiota dysbiosis of tongue coat in patients with livercarcinoma:[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33142.

Ye J, Cai X, Yang J, et al. Bacillusas apotential diagnostic marker for yellow tongue coating:[J]. Scientific Reports,2016, 6:32496.

Ren W, Xun Z, Wang Z, et al. Tongue Coatingand the Salivary Microbial Communities Vary in Children with Halitosis:[J].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24481.
扫一扫,关注本公众号!
肠菌与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带你了解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奥秘!


    关注 肠菌与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